李春祥
許多人在總結自己健身和減肥的體會時,歸納了這樣兩句話,就是“調(diào)動腿”和“管住嘴”,這是很有道理的,但相比之下,“管住嘴”卻比“調(diào)動腿”更重要。
以往在國際上流行的測算身體肥胖指數(shù)的公式是:體重除以身高乘身高之積的商(體重/身高的平方),但這種方法計算起來比較麻煩,一般人不好掌握,而且這種計算方法有可能忽視脂肪聚焦在內(nèi)臟周圍的“悄悄發(fā)胖”。而我國飲食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在男性腰圍與身高之比低于0.5的情況下,血糖高的人占5.9%,中性脂肪高的人占13.4%;而在該比率高于0.5的情況下,血糖高的人則占10.5%,中性脂肪高的人占25.7%,高出將近一倍,說明人的腰圍與身高之比與血糖和中性脂肪有密切的關系,而血糖和中性脂肪的控制與調(diào)整則主要源于“管住嘴”。
職場中的朋友也不是不想管住嘴,但卻常常出現(xiàn)一些誤區(qū),即使有人嚴格執(zhí)行了減肥計劃,按照科學的食譜來進食,甚至對自己到了極為苛刻的程度,但仍然會有一些不良習慣可能會使效果不如人意,主要表現(xiàn)在:
單調(diào)食譜。有的人每天總是重復吃所謂自己喜歡的食品,不愿意更換花樣,但為了調(diào)節(jié)自己的口味,又會今天吃個開胃小菜,明天吃個蔥油酥餅,后天再來個果味蛋塔,這些都有可能讓你的減肥計劃前功盡棄。如果能夠經(jīng)常改變自己的烹飪方法,變換花樣,那么就不會再去尋求那些高熱量的食品了,如果到外面有一些應酬,吃得多了一些,第二天就要更加嚴格地控制自己減少熱量攝入。
品嘗美味。人常常禁不住美味的誘惑,抱著“這次先吃,下次再控制”的心態(tài),遇到美味總是割舍不下。長此以往,美味常有,健康不再。因此,一定要把握兩點,一是不能總搞“下不為例”,這樣的想法應及早打消。二是“美味”之后要多喝水,并在以后的兩三天內(nèi)減少食量,時刻記住自己的決心,并知道哪些是危險的食品,自己能夠接受的飯量是多少。
“墊巴”零食。有人覺得平時吃點零食“墊巴墊巴”無關緊要,其實這正是肥胖的禍根。特別是有人不吃早餐,到了上班時就吃零食,這是很不好的習慣。早餐對人體起著平衡作用,不吃早餐會使自己的胃腸功能失調(diào),該餓的時候不餓,不該餓的時候餓了,導致總想吃東西。如果你想改變自己吃零食的習慣,就要強迫自己拖延吃的時間,第一次拖延5分鐘,第二次拖延10分鐘,第三次拖延20分鐘……到了能夠拖延半小時以上時,你就已經(jīng)可以基本拒絕零食了。
快吃“快餐”。有的人以為吃飽的速度與減肥沒有直接關系,所以吃飯如風掃殘云。況且在職場上常常要吃快餐,就片面地認為快餐不僅是要求做的快,吃的也要快,于是飯一到手就狼吞虎咽。其實,把吃飯的速度放慢,不僅能仔細品嘗食物的美味,而且還有助于消化和吸收,減少整個進食的數(shù)量。據(jù)統(tǒng)計,有近80%的胖人吃飯速度都比同伴快,他們不知道食物的味道,只求填飽肚子就行。為了改變這個習慣,有人主張,有條件的話,可以對著鏡子吃,邊吃邊看自己,想著自己減肥的計劃,端詳自己身材的變化。
吃飯分心。經(jīng)過科學實驗表明,與肥胖有關的不僅僅是吃什么、吃多少和在哪里吃的問題,還有什么時候吃和怎樣吃的問題。吃飯的時候“分心”是一種很不好的習慣。因為你常常會忽略了往自己嘴里塞了什么,不知不覺地吃了許多東西,是在看電視和與他人交談時,或者是“吃”之無味,或者是一心二用,對減肥十分不利。
盡管減肥方法有許多種,但“管住嘴”是最重要的,我們不妨多留意一些,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