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社會大眾的信息門戶,傳媒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與之相伴的是媒介恐慌也日益增多。本文從媒介恐慌入手,通過其概念的闡述以及從歷史上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逐步深入到媒介恐慌形成發(fā)展的原因以及其與大眾傳播學之間的關系,再運用傳播學的理論研究分析中國大陸近年來出現的與媒介恐慌有關聯(lián)的事件,從而得出一定的避免媒介恐慌出現的方法與措施,從微觀與宏觀兩個角度分看待媒介恐慌問題。
關鍵詞:媒介恐慌;擬態(tài)環(huán)境;假新聞;社會控制 ;把關人
一、媒介恐慌概述
1.媒介恐慌的概念。什么是媒介恐慌呢?邵培仁教授在2007年第4期《現代傳播》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名為《媒介恐慌論與媒介恐怖論的興起、演變及理性抉擇》的文章,他在文章里指出“媒介恐慌論是指媒介在對社會恐慌事件進行大規(guī)模報道的過程中會導致產生更多的恐慌現象和恐慌心理的媒介理論或受眾理論。”①
在邵教授的理論基礎上,筆者將媒介恐慌的概念結合了傳播的特點以及媒介恐慌發(fā)生作用的條件以及道德恐慌等相關概念的研究,對媒介恐慌的定義界定為:由于媒體對社會公共事件的曖昧型報道使得讀者產生比事件本身更大的恐慌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終結是通過政府或媒介自身的去曖昧化。
2.媒介恐慌發(fā)生的歷史背景。媒體恐慌往往發(fā)生在戰(zhàn)爭、疾病、災難等有著社會公共性的事件中,是傳媒在面對社會公共危機事件的一種對事情的過分夸張從而造成受眾產生心理恐慌的行為。媒介恐慌的一個經典案例是《火星人入侵地球》。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根據英國科幻小說家威爾斯的科幻小說《星際戰(zhàn)爭》改編的《火星人入侵地球》過于逼真,因而使得美國民眾誤以為火星人真的已經來到他們身邊,一時之間,恐慌情緒蔓延,甚至在第二天的《紐約時報》上記者這樣生動的表現民眾的恐慌“在紐約的一個街區(qū),20多個家庭中的人們都沖出房門,他們用濕毛巾捂住臉,以防止吸入火星人的‘毒氣?!雹谥档米⒁獾氖?,其實在這出廣播劇的播放的開頭與結尾播報員都已經強調了這是一部改編的虛幻的廣播劇,甚至在播出的過程中也四次強調了它是假新聞,可是,卻仍舊造成了美國民眾程度如此劇烈的恐慌,這就反映出了媒體對人們生活的巨大影響力。由于媒體本身具有向人們傳遞信息的功能,它充當的是一個信息橋梁的作用,因此如若媒介這項權力的使用不加控制,那么其負面作用就顯而易見,舉個例子來說,很多青少年沉溺于網絡,其根本原因就是他們已經混淆了網絡的虛擬與客觀世界的真實性兩者之間的差別,而誤以為自己每天面對的虛擬的游戲才是自己所生存著的客觀真實的世界,類比到媒介報道新聞信息來說就是一旦媒體夸張地報道出了一些信息,即使是細微的一些“風吹草動”,都對受眾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與波動。
然而,筆者在這里并不是說所有的受眾都是這樣盲目的信任媒體,媒體的力量也是在有條件下才能產生強力效果,不是所有的媒體對所有人都會有效,我們不可否認依然存在著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對媒體的報道是持有懷疑態(tài)度的,并通過他們自己的一些思考或者是實地的取證去證明自己的想法,例如轟動一時的假新聞“紙包子”被揭穿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報道自身不夠嚴密,漏洞百出,這樣的新聞本身對受眾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的,上述的這些原因就會直接制約媒介恐慌現象的出現。
二、媒介恐慌類型分析
媒介恐慌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其中的分支紛繁復雜,但是通過不斷的分析總結,歸咎其本質,我們可以將由于媒介的傳播而引發(fā)的社會恐慌分為兩類,一類是涉及生命健康方面的,比如我們熟知的SARS、H1N1、以及日本的核泄漏而引起的中國搶鹽風波。另一類是倫理道德方面的,比如未成年人犯罪、家庭暴力等等。前者之所以能夠引發(fā)媒介恐慌,是因為生命是人存在的首要條件和基礎,因此危及生命安全的傳播內容無疑是最能引起公眾關注的;后者是因為道德是一個社會平穩(wěn)發(fā)展的強大的精神支柱,因此對于偏離道德規(guī)范行為的恐慌無非是人類對社會道德秩序穩(wěn)定性被打破的擔憂。但并不是所有涉及生命健康方面、倫理道德方面的新聞事件都是媒介恐慌,是否構成媒介恐慌要從媒介恐慌的定義及特點當中去把握,而媒介恐慌的定義及特點筆者在上文中已有過闡述,這里就不做過多贅述了。
三、媒介恐慌誕生的原因
那么這里又會出現一個新的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一種媒介恐慌,為什么受眾會受到這樣的影響如此之深,除了上述提到的擬態(tài)環(huán)境之外,“魔蛋理論”,又稱“皮下注射理論”,也就成為了對此現象進行解釋的另外一個突破口,施拉姆對此解釋為“傳播被視為魔蛋,它可以毫無阻攔地傳遞觀念、情感、知識和欲望……傳播似乎可以把某些東西注入人的頭腦,就像電流使電燈發(fā)出光亮一樣直截了當?!边@種觀點認為受眾本身自傳媒發(fā)展之初就存在著對媒介的一種畏懼情緒,因此對于媒體報道的新聞公眾一般持信任甚至敬畏的態(tài)度,因為在他們看來,記者或者更寬泛之新聞從業(yè)人員有著普通民眾不可能掌握的信息了解渠道,公眾會在潛意識里認為媒體所報道出來的事情有很多都會是獨家內幕。因此,通過以上的描述,我們可以大致用以下幾個著名的傳播學理論來理解媒介恐慌的形成原因:
1.李普曼—虛擬環(huán)境理論。著名輿論學家李普曼在《輿論學》一書中指出,在當前社會越來越巨大化和復雜化的情況下,人們由于實際活動的范圍、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對與他們有關的整個外部環(huán)境和眾多的事情都保持經驗性接觸,對超出自己親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們只能通過各種“新聞供給機構”去了解認知。這樣,人的行為已經不再是對客觀環(huán)境及其變化的反應,而成了對新聞機構提示的某種“擬態(tài)環(huán)境”的反應。在文中所提出的所謂擬態(tài)環(huán)境,就是指在人的頭腦中的世界和客觀世界之間存在著一個由媒體所建構起來的擬態(tài)世界。它并不是現實環(huán)境的“鏡子”式再現,而是傳播媒介通過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組合結構化之后向人們提示的環(huán)境。然而,由于這種加工、選擇和結構化活動是在一般人看不見的地方(媒介內部)進行的,所以,通常人們意識不到這一點,而往往把“擬態(tài)環(huán)境”作為客觀環(huán)境本身來看待。③廣而言之,媒介長期將大量的數據信息灌輸至人們的頭腦中,對人們影響極深,并使人們信以為真的認為我們每天所生活著的這個世界不是原原本本的客觀世界,而去相信這個世界是由媒體制造的各種各樣的新聞信息建構起來的。這就給了媒介恐慌這樣一種現象有了其存在的基礎。
2.議程設置理論?!白h程設置功能”作為一種理論假說,最早見于美國傳播學家M·E·麥庫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輿論季刊》上發(fā)表的一篇論文,題目是《大眾傳媒的議程設置功能》,后經美國學者D·H·韋弗和日本學者竹下俊郎等學者的不斷拓展,該理論的體系不斷完善發(fā)展,完成了媒介效果研究的角度的轉變,即將媒介從說服性作用研究的視角中解放出來,轉向信息的獲得和認知方面的研究。提出傳媒媒介是從事“環(huán)境再構造”的機構,即對外部的報道不是“鏡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種有目的的取舍選擇活動,也就是媒介開始擁有自主權,可以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報道方針自行選擇自己所想要報道的內容。簡而言之,在這個理論里傳播媒介是“從事環(huán)境再構成作業(yè)的機構”。
四、當今中國社會的媒介恐慌
筆者縱觀當今中國社會發(fā)生的媒介恐慌事件,可以將這些一系列事件歸為兩大類別:一為社會公共事件,例如日本核泄漏導致中國公民的搶鹽風波,以及非典、SARS等威脅公民生命健康的事件。對于此類型的事件,媒體所采取的是將一個確定的真實報道二為媒介假事件,即指由媒體捏造出來的,與真實事實不符或根本未曾發(fā)生的新聞事件,例如著名的假新聞—紙包子,該事件發(fā)生在2007年,是由北京電視臺《透明度》欄目組率先曝光出來,該新聞的發(fā)現者訾北佳記者聲稱在北京朝陽區(qū)有一無證經營攤點販賣紙餡包子,還對外宣稱這其實是賣包子行業(yè)內一個公開的秘密。該事件一經報道,在社會上便掀起了軒然大波,甚至海外也有媒體對此進行報道,很多北京市民在看到這則新聞之后紛紛在網上斥責黑心商販的不法行為,并發(fā)誓以后再也不吃包子了,一時之間,包子的銷售量大幅下降,引起了社會上強烈的食品恐慌。然而,事件最終卻被證實出是訾北佳為博出名博名利而自編自導的一場鬧劇,所謂紙包子根本就是一件子虛烏有的事情,而因為媒體這樣不負責任的報道所帶來的社會后果,造成的社會恐慌卻不僅僅是用兩個字“鬧劇”所能彌補的。
(1)社會突發(fā)恐慌公共事件的媒介恐慌形成機制及媒介恐慌模式
1.社會突發(fā)恐慌公共事件的媒介恐慌形成機制。社會突發(fā)恐慌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fā)生的,受眾范圍較廣且存在對社會秩序或者公民安全造成危害的一類重大社會事件的總稱。這類事件通常會以一種突然的方式出現在人們面前,但是從發(fā)生到最后演變成社會恐慌的發(fā)展演變過程還是相對完整的,且是與公眾的利益息息相關,譬如2003年的非典恐慌事件、2010年的豬流感事件,和2011年的搶鹽風波(后文著重闡述)。
這類社會突發(fā)恐慌公共事件能否最終形成媒介恐慌,在中國大陸現行的媒介體制下,關鍵看政府的對事件的態(tài)度,如果政府本著負面信息封鎖理念來指導媒介的信息發(fā)布,則必定形成社會恐慌。但如果政府采取負面信息疏導理念,也就是正視恐慌事件的危害,及時披露事件的進展,介紹事件的真相,交給公眾預防的方法,那么則未必形成社會恐慌,如恐怖主義襲擊在中國。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來看,公眾之恐慌的原因是因為信息傳播沒能滿足其對事件真相的把握。
2.社會突發(fā)恐慌公共事件媒介恐慌模式。在對上述搶鹽事件的分析了解的基礎上,結合之前的一些類似的案例的分析,在中國大陸的社會突發(fā)恐慌公共事件的一般模式如下圖所示:
(2)“假事件”媒介恐慌形成機制及媒介恐慌模式
1.“假事件”媒介恐慌形成機制
上文提到的“紙包子”事件完全符合“傳媒假事件”。首先訾北佳是“紙包子”事件的消息來源者,同時也是此事件的報道者,他一個人自編自導了一場黑作坊生產“紙包子”的事件,又借助《透明度》這個欄目組向整個社會大眾所傳達,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自身的個人名利。
因此,我們從中不難發(fā)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假事件”這種類型的媒介恐慌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媒體—這個背后的推手所致,因此,這類媒介恐慌在很大程度上與媒介本身的職業(yè)道德與操守息息相關。此類恐慌的產生暴露了媒介新聞專業(yè)主義的缺失,即為了追求新奇、轟動的新聞而進行斷章取義、急功近利或者言過其實的報道,縱然達到了吸引公眾注意的目標,但卻對媒介的公信力造成了極大的削弱。這些假事件造成一定程度的社會恐慌,影響了公眾的身心健康的同時,媒介的跟風炒作使媒介浪費了寶貴的人力、財力、物力,錯失對真正有意義的社會新聞的報道。其實在本質上,從長期發(fā)展來看對媒體本身是弊大于利。
2.“假事件”的媒介恐慌模式
注釋:
①邵培仁.媒介恐慌論與媒介恐怖論的興起、演變及理性抉擇[J].現代傳播.2007(4).
②金雁.傳媒時代:人類認知新概念.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7.
③[美]沃爾特·李普曼.輿論學.華夏出版社.北京:1989.3.
(作者簡介:陳舒,重慶大學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本科三年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