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云
生活中,會有些人患上嗜食異物的怪病,其嗜食的東西可謂無奇不有,如泥土、瓦片、生米、茶葉、粉筆、破布、紙片、蠔殼、煤渣、蛋殼,甚至碎玻璃等,都可能被他們當作美味佳肴,吃得津津有味。這就是俗話說的異食癖,現(xiàn)代醫(yī)學稱之為異嗜癥。
中醫(yī)素來認為,異食癖乃因腹中有蟲困擾所致。明代醫(yī)藥學家李時珍就曾用百部、使君子、檳榔等具有殺蟲功用的方劑,治愈不少小兒異食癖患者。西醫(yī)過去也認為,患有嚴重蛔蟲病、鉤蟲病的人,由于蟲體分泌的毒素通過血液循環(huán),刺激患者脆弱的腦神經(jīng),可導致味覺功能失調,引起異食癖。國外有些學者則懷疑這種怪病是因患兒智力不足,心理變態(tài)所造成的。
盡管有許多猜測和理論,但是異嗜癥之謎迄今尚未徹底解開。是否因嗜吃異物可能抵消腸道寄生蟲對腸黏膜咬吸的不良刺激?是否因患者體內缺乏什么營養(yǎng)物質?或者說泥土等異物里,含有什么患者急需補充的礦物質?這些礦物質(或稱微量元素)的缺乏是怎樣導致異食癖的?這些問題,促使科技人員展開研究和探索。上世紀50年代末,國外開始報道鐵劑藥物可治愈該病。近年,我國醫(yī)學家曾對一批異嗜癥病人進行全面檢查和分析,發(fā)現(xiàn)他們體內普遍缺乏鐵元素——測得血清鐵嚴重不足。同時,還對他們進行大便化驗,發(fā)現(xiàn)70.4%的人并沒患腸寄生蟲病。對查得蛔蟲卵那少部分人(占那批異嗜癥患者29.6%)驅蟲治療后,不少人的異食癖仍難消除。但給他們服用鐵劑藥物(如枸櫞酸鐵銨糖漿等),異食癖卻紛紛迎刃而解。而且異食癖的消除,比糾正貧血癥狀還快。近幾年來,科學研究又發(fā)現(xiàn),人體內缺乏鋅元素,會影響唾液中的味覺素(含鋅唾液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導致舌黏膜增生和味蕾辨味功能失常,從而產(chǎn)生食欲不振、厭食、口味變異,使本來香噴噴的菜肴錯品嘗為“味同嚼蠟”之物,而把常人難以下咽的東西錯品嘗成“美味佳肴”。只要化驗異嗜癥患者血清或頭發(fā)中的含鋅量,就可知道其體內鋅元素缺乏與否。一旦缺鋅時,補給鋅劑藥物(如硫酸鋅糖漿等),異食癖就可迅速消除。
為什么有些人體內會缺乏鐵元素和鋅元素呢?這可能與患者平時飲食不合理、不全面、有偏食的陋習有關,或患慢性消化不良、慢性腹瀉、蛔蟲病、鉤蟲病等,造成胃腸消化功能失調,鐵、鋅元素等營養(yǎng)物質攝入不足。所以,對付異嗜癥,必須探本求源,標本兼治,才能藥到病除。
日常飲食中,適當多進食含鐵元素豐富的食物,如豬肝、牛肉、羊肉、瘦豬肉、蛋黃、大棗、甘蔗、黑木耳、油菜、菠菜、紅糖等,和富含鋅元素的牡蠣、魚類、肉類、肝、蛋、花生、核桃、胡蘿卜、馬鈴薯、牛奶等食品,對防治異嗜癥,無疑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