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文
摘要: “身教最為貴,行知不可分?!边@是葉圣陶先生曾告誡教育者們的一句話。無聲的“身教”往往勝過有聲的“言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很多優(yōu)秀品質的養(yǎng)成,都與父母的言傳身教分不開。
關鍵詞: 父母身教言教第一任老師
人們常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于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而言,家庭教育從微觀的角度直接影響于人,在人的教育和發(fā)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教育發(fā)展史上,人們很早就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的教育職能很早就存在了。中國古代就有“岳母刺字”“孟母三遷”等故事和《大公家教》、《顏氏家訓》等家教文獻。在我國,歷來就重視親子關系,重視長輩對子輩的家庭教育。
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身教重于言教。
“母親每天都在幫年邁的奶奶洗腳,孩子看在眼里,也記在心里,當母親正準備自己洗腳時,孩子也自然而然地幫母親端來了一盆熱騰騰的水……”相信大家對中央電視臺的這條公益廣告都不會陌生。但很遺憾,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卻有著很多的相反例證。
我們學校門前是一條寬闊的主要街道,街道正中是禁止通行的“雙黃線”,而兩邊不遠處都有一個橫穿馬路的地下通道入口。為了到馬路對面的公園去玩耍,我們總能看到一些家長為了少走幾步路,手牽著孩子橫穿馬路的“雙黃線”。有一次,我看到一位7歲左右的小女孩要求父母親與她一起從旁邊的地下通道橫穿馬路,但其父親硬拉著孩子要橫穿馬路,孩子說這樣不安全,老師不讓這樣過馬路,要走地下通道。但父親卻輕描淡寫地對孩子說:“沒關系,有爸爸保護你!”在此后的半個小時內,十幾對父母帶著孩子橫穿了馬路,但走地下通道的只有一對。
“身教最為貴,行知不可分。”這是葉圣陶先生曾告誡教育者們的一句話,無聲的“身教”往往勝過有聲的“言教”。學校教育孩子過馬路時要走地下通道或“斑馬線”,說上10遍、20遍,也比不上家長帶孩子橫穿一次馬路。從這個意義上講,家長是孩子的首任老師,很多優(yōu)秀品質的養(yǎng)成,都與家長的言傳身教分不開。
矯治孩子的不良行為,必須從父母的行為方式入手,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案改甘呛⒆拥囊幻骁R子,孩子是家長的影子?!蔽覀冏畛醯臑槿颂幨赖臏蕜t、道德觀念都是從家庭中得到的。年幼的孩子沒有與社會接觸交往的經驗,教他們認識周圍環(huán)境的人是父母。父母怎樣對待生活、學習和工作,怎樣對待鄰里、同事和社會,怎樣為人處世……都在孩子的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響孩子的認識和行為。所以,希望孩子具有什么樣的品質和修養(yǎng),父母首先應該具備這些品質和修養(yǎng)。
二、溺愛和放縱,最終害了孩子。
幾年前,報紙記載一所中學發(fā)生了一起中學生行兇殺害同學的惡性事件。一初中生甲持刀殺死了他的同班同學乙。起因很簡單:乙經常無故找茬欺負甲,甲忍無可忍,在這次沖突中,悲劇發(fā)生了。
乙作為這起事件中的受害者,其行為也有不當之處。反思造成這起悲劇事件的深層次原因,那就是乙的父母及整個家庭的溺愛和放縱,形成乙蠻橫任性的不良性格。
在乙大約六七歲的時候,有一次父母帶著他去田里干活,不懂事的他跑到鄰家地里拔了人家一片花生幼苗。鄰家人發(fā)現(xiàn)后,嚴厲批評了這個孩子,不料這個孩子的父母卻跟人家翻臉了:“我們的孩子不用你教訓,你那莊稼值多少錢,我們賠你就是了?!编徏胰撕苌鷼猓骸安皇琴r償?shù)膯栴},你們不能這么慣孩子,應該讓孩子知道不能這樣做?!?/p>
還有一次,乙欺負了本村一個小女孩,小女孩的媽媽領著孩子找上他的家門,這孩子的父母不但不管教自己的孩子,卻把女孩的母親打倒在地。最終,這個孩子在父母的溺愛和放縱下,在同齡的孩子中成了一個十足的小霸王,他想欺負誰就欺負誰,沒人敢惹他。
古人云:養(yǎng)不教,父之過。家庭教育不當,寵壞了孩子,也使自己失去了孩子,乙的父母喝下了自己釀成的苦酒,他們會痛悔一輩子。
作為父母,對于幼兒期的孩子,父母本身的行為無疑對孩子以后的行為有直接的影響,好奇心重,模仿力強的孩子更甚。父母的行為,會導致孩子對于同一種行為的處理走兩個極端。比如家長暴力,孩子以后在社會上或者成為施暴者,或者懦弱而成為受虐者。
在這個時期,孩子眼里的父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父母說什么他們會信什么,在這個階段,對世界一無所知的孩子,他們對父母所給予的信息是反映式的,父母的生活態(tài)度和言行舉止,父母的心理和人格,就是孩子向這個社會學習的最好教材,就是孩子認識社會、認識人生的一面鏡子。
三、父母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
兒童教育專家們認為,現(xiàn)在的未成年人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的過分溺愛和教育方式的不當,導致他們從小嬌生慣養(yǎng),吃不了苦,經不起挫折,普遍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和吃苦耐勞、誠實善良等傳統(tǒng)美德。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喜歡責難他人;在誠實中長大的孩子,勇于奮斗;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充滿了罪惡感;在寬容中長大的孩子,懂得容忍;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自信;在稱贊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謝;在公正中長大的孩子,極富正義;在接納和友誼中長大的孩子,不但愛人,也愛世界。
四、家園共育,促進幼兒健康發(fā)展。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經說:“幼兒教育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兒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須兩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家庭教育是兒童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可以彌補學校教育某些方面的缺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只有相互協(xié)調,取長補短,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才能取得最佳的整體教育效果。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與子女有著親密的血緣關系,教育中滲透著豐富的情感色彩,對于年幼的孩子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父母也要經常與自己的孩子溝通,對幼兒園教育的內容要深入了解,及時與老師溝通孩子在家在園的主要表現(xiàn)、活動和進步情況,家園共育,共同促進幼兒健康發(fā)展。
在快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只有調動家庭的教育力量,社會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對兒童的控制和教育。作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要認真負責地為他們導航,使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2]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