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乃麗
語文課堂提問是教師與學生,讓學生參與課堂的最好手段。如何將課堂提問變得“活”且有趣,這需要廣大教師在平時生活中不斷提煉,下面筆者將自己的課堂提問教學體會,和大家談一談。
一、想“活學”先“活教”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以及電視、電腦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視與完善。這些渠道所傳輸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且豐富多樣,價值觀念千差萬別,在每個學生那里呈現不同形態(tài)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視。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知識積淀和感情經驗去體驗作品,將課內與課外,將課本知識與自己的閱讀積累有機串聯,力求對作品做出有個性的反應,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發(fā)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
二、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
由于當前師生本身固有的知識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識中信手拈來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須改變“臺上教師、臺下學生”的課堂形式,創(chuàng)建一種開放的課堂結構即課堂鼓勵學生自由組合,大膽討論,上臺陳述。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tài)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傳統,走出思維定勢,以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進一步引起學生探究的熱情,讓他們能“仰而彌堅”,越堅,鉆得越起勁:“鉆而彌深”,越深,就越鍥而不舍,充分享受鉆研思考過程的樂趣。
三、發(fā)掘教學中的趣味性
語文課堂提問的關鍵因素應該是學生潛能的極大發(fā)展和學生人性的極大凸現,使學生感到自身價值的被尊重與被賞識,并由此而激發(fā)學生最強烈的求知欲望。為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滿足學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本身的興趣。而語文課堂上教師如果能適時拋出一些“虛擬性”的問題,如“替換式”,給文章換一種表達,換一種構思:“延伸式”,讓學生續(xù)寫或補寫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刪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個或幾個片段;用這些“虛實結合”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一些新穎的思維角度,一個嶄新的思維平臺,就更能讓學生體驗到語文創(chuàng)新活動帶來的樂趣,而當這種樂趣不再來自教師的表揚,而是學生發(fā)自內心的創(chuàng)新成功后的喜悅時,也就是學生創(chuàng)新情感形成之時。
四、總結重點“精”教學
語文教學講一個“拈”的工夫,即洪鎮(zhèn)濤老師所云:變“全盤授予”為“拈精取要”,教師拈的好,拈出一點,帶出一個面;拈一葉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帶給學生的卻是整個春天。在學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幾個關鍵詞設計問題,但這里老師的“拈”,一定要獨具慧眼,于無疑處生疑;還可以拈出重點,拈出矛盾,這樣駕馭課堂就能舉重若輕,游刃有余。比如學習《巴爾扎克葬詞》,拈出“短暫與永恒”的矛盾,學習《世間最美的墳墓》,拈出“平凡與偉大”的矛盾,學習《迢迢牽牛星》,拈出“遠和近”的矛盾等。
五、引導學生興趣
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發(fā)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有意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啟發(fā)性就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會感到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fā)展。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即“曲徑通幽”的方式提出,尋求學生興趣與課堂深度的契合點,找住學生最感興趣而又同文章重、難點有著緊密的聯系的問題。問題涉及要講究發(fā)問方式,改變提問角度,使問題提的巧,發(fā)人深思,要力求新穎,講求新意能到激發(fā)情趣,這樣就一定能使課堂從始至終都充滿挑戰(zhàn)性、探究性和趣味性,產生“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比如在學習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時,我先給學生講了海子的人生經歷,講了海子在1986年3月26日,在山海關的鐵軌上臥軌自殺的事情,講他死身邊只有《新約全書》《瓦爾登湖》等幾部書,并為他們復印了海子的一些詩作,然后,我問了一個問題:這樣一個偉大的天才,為何會有這樣的選擇?帶著這個問題,學生認真地進行了思考討論,概括出了海子的一生的三個夢想:流浪生活中的遠方之夢,詩歌王國中的王者之夢,現實生活中的田園之夢,并且對海子臥軌自殺做出了多種詮釋,有的認為兩條鐵軌永不相交,意味著海子心中的理想與現實永遠分離,而他正是想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將它們編在一起。而另一些學生認為,火車在海子看來是一種現代文明的象征,這正是海子一生所反抗而又失敗的東西,他的死是同現代文明的最后一次交鋒。更有同學認為,鐵軌延伸向遠方,火車駛向遠方,火車對他來說就是開往春天的地鐵,他也要讓自己沉睡在這條通向遠方的路上,讓它帶著自己的血,自己的夢想,一路高揚著朝圣的長旗,奔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