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嘉道時期桐城派的傳衍特征

        2012-04-13 10:45:36霍省瑞
        關(guān)鍵詞:姚鼐桐城派桐城

        霍省瑞,謝 謙

        (1.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 文法學院,四川 雅安 625014;2.四川大學 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4)

        嘉道時期,桐城派在風云變幻的時代局勢下,挽狂瀾于既倒,使得文派盛極一時,廣為傳衍。薛福成《寄龕文存序》曰:“一時著籍門下高第弟子,各以所習相傳授,自淮以南,上溯長江,西至洞庭、沅、澧之交,東盡會稽,南逾服嶺,言古文者,必宗桐城?!雹傺Ω3?《庸庵文外編》,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56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12頁。不僅如此,此期桐城派無論在傳衍態(tài)勢,還是傳衍方式,抑或是傳衍內(nèi)容,較此前都發(fā)生了極大變化,表現(xiàn)出一系列新的特征。而這些變化背后又無不蘊涵著深層的文化動因。

        一、傳衍態(tài)勢由單線承傳到多線輻射

        嘉道之前,桐城派傳衍是以鄉(xiāng)緣關(guān)系為紐帶的單線傳承?!肚迨犯濉ひω緜鳌氛摷巴┏桥沙膳蛇^程,說:“康熙間侍郎方苞,名重一時,同邑劉大櫆繼之。鼐世父范與大櫆善,鼐本所聞于家庭師友間者,益以自得?!惊氃E其微,發(fā)其蘊。論者以為辭邁于方,理深于劉。三者皆籍桐城,世傳以為桐城派?!雹谮w爾巽等:《清史稿》第44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3395-13396頁。劉大櫆拜識方苞并受其賞識,與他們?yōu)橥┏峭l(xiāng)不無關(guān)系。姚鼐受教于劉大櫆,亦得益于伯父姚范與劉大櫆之間的同鄉(xiāng)友善關(guān)系。實際上,姚鼐的眾多弟子,籍貫也多為桐城,這種以地緣關(guān)系維系的單線傳衍一直延續(xù)到嘉慶初期。

        但姚鼐早在為四庫館臣時,即矢志創(chuàng)立可與漢學派相抗衡的桐城派。強烈的宗派意識,使他不再滿足于師輩間的單線傳承,而有意“繕治古文學以誨誘后進”,③陳用光:《送劉孟涂南歸序》,《太乙舟文集》卷七,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93冊,第397頁。努力營造多線輻射的傳衍態(tài)勢。他說:“鼐于文藝,天資學問,本皆不能逾人,所賴者,聞見親切,師法差真。然其較一心自得,不假門徑,邈然獨造者,淺深固相去遠矣。猶欲謹守家法,拒厥謬妄,冀世有英異之才,可因之承一線未絕之緒,倔然以興?!彪m有自謙之意,卻表達了期望青年才俊多線傳遞桐城薪火的強烈愿望。具體而言,姚鼐將此愿望主要寄托在了梅曾亮、管同、劉開、陳用光等弟子身上。如他認為管同“智過乃師,乃堪傳法,須立志跨越老夫”。④參引見姚鼐:《姚惜抱尺牘》,龔復初點校,上海:上海新文化書社,1935年,第1、39頁。稱贊劉開“他日當以古文名家,望溪、海峰之墜緒賴以復振”。⑤劉開:《劉孟涂集》,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510冊,第231頁。

        在姚鼐的鼓勵提攜及其宗派思想的潛移默化下,姚門弟子紛紛以傳衍桐城統(tǒng)脈為己任。如祁寯藻《太乙舟文集序》中說:“(陳用光)其翼進后學也,諄諄款款,因材曲誘,挾一藝來者,無不揄揚微至?!雹訇愑霉?《太乙舟文集》卷首,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93冊,第255頁。即使志在事功的姚瑩,也力勸同門延續(xù)桐城古文:“閣下(梅曾亮)早歲志在有為,既而專攻文章。惜翁后,異之往矣,今海內(nèi)茲事舍閣下其誰屬耶?”又說:“幸賴足下(姚椿)與異之、仲倫、生甫及惜翁門下諸君子昌大其言,俾文章正軌,久益昭朗,可謂盛矣?!雹谝Μ?《東溟文集》,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512冊,第561、535頁。從他們的相互推許中,不難體會姚門弟子為桐城派傳衍所作的巨大努力。嘉道年間,姚門弟子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梅曾亮。他自道:“居京師二十年,靜觀人事,于消息之理稍有所悟,久無復進取之志。雖強名官,直一逆旅客耳。每自思念,即以此當教官作,何不可過?……管事既懶于趍走,又不能無事靜坐,聊藉筆墨以消其無賴之歲月?!雹勖吩?《柏枧山房詩文集》,彭國忠、胡曉明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9-40頁。梅曾亮不好為官而樂讀書為文,并且時刻未忘乃師光大桐城命脈的遺志,繼承古文之傳緒。李詳說:“至道光中葉以后,姬傳弟子,僅梅伯言郎中一人。當時好為古文者,群尊郎中為師,姚氏之薪火,于是烈焉。復有朱伯韓、龍翰臣、王定甫、曾文正、馮魯川、邵位西、余小坡之徒,相與附麗,儼然各有一桐城派在其胸中?!雹芾钤?《論桐城派》,《國粹學報》1909年第12期。誠然,道光后期,姚門弟子陳用光、吳德旋、管同、劉開等相繼謝世,姚瑩、方東樹等遠離京師,只有梅曾亮獨居帝都重鎮(zhèn),且因古文成就而名播京師,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使他自覺承擔起傳承桐城派的重任,在桐城派傳衍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姚門弟子積極倡導后進,獎掖后學,使尊師多線輻射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如吳德旋與梅曾亮就曾積極栽培廣西古文家,朱琦對此有詳細記載:

        伯言居京師久,文益老而俊,吾黨多從之游,四方求碑版者走集其門。先是吾鄉(xiāng)呂先生以文倡粵中,自浙罷官講于秀峰十年。先生自言得之吳仲倫。仲倫亦私淑姚先生者。是時,同里諸君如王定甫、龍翰臣、彭子穆、唐子實輩益知講學。及在京又皆昵伯言為文字飲,日夕講摩。當是時,海內(nèi)英俊皆知求姚先生遺書讀之,然獨吾鄉(xiāng)嗜之者多。伯言嘗笑謂琦曰:“天下文章,其萃于粵西乎?⑤朱琦:《怡志堂文初編》,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530冊,第246頁。

        梅曾亮此處“天下文章,其萃于粵西乎”的盛贊,與姚鼐確立桐城派時借用程晉芳、周書昌“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的慨嘆,何其相似!顯然,他不僅肯定廣西古文家對桐城古文的追隨,更有意樹立這一群體為古文典范,號召更多人加入桐城派。在梅曾亮的有意推舉下,“嶺西五大家”聲名鵲起,以更積極的姿態(tài)投入古文創(chuàng)作,使桐城派在地處偏僻的廣西傳播開來。正是在姚鼐的極力倡導和姚門弟子及再傳弟子齊心協(xié)力下,嘉道時期桐城派的傳衍基本形成了多線輻射的態(tài)勢。

        二、傳衍范圍由固守一隅到遍布南北

        嘉道之前,桐城派傳播范圍十分有限。這既有以地緣關(guān)系為紐帶的單線傳衍的限制,也與傳播者個人經(jīng)歷有關(guān)??滴跷迨辏桨园滓氯肼毮蠒?,至乾隆七年以疾告歸,期間除請假回鄉(xiāng)埋葬雙親外,一直身處京師,所以他的古文傳播范圍只限于京師,其門下成就特出者劉大櫆即是入京后才拜他為師。而且,由于他位高權(quán)重,弟子亦多為往來京中要員,如雷鋐官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沈廷芳官山東按察使、王又仆官廬州府同知。

        與方苞相比,劉大櫆對桐城派的傳播范圍并無多少拓展。不同的是,他對桐城派的傳播主要集中在其家鄉(xiāng)安徽,門徒多來自歙縣與桐城兩地。劉大櫆29歲入京,師事方苞,并館吳士玉家近十年。期間,屢次參加順天鄉(xiāng)試未果,于是乾隆四年,南歸故里,設(shè)帳課徒。乾隆十五年,詔舉“經(jīng)學”,他應詔至京,試復報罷,留京授徒。兩年后,再次南歸,客揚州、湖北、浙江等地。而后,又以63歲高齡任黟縣教諭。71歲,自黟去官,應聘去歙,主講問政書院。75歲,回桐城樅陽繼續(xù)講學。他門下較著名的古文家,大都是其主講問政書院及回桐城課徒時從其受業(yè)的本籍弟子,如歙縣金榜、吳定、吳紹澤和桐城姚鼐、王灼等。

        姚鼐對桐城派的傳播不同于方苞、劉大櫆集中于一地,這與他的書院主講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從乾隆三十九年辭官歸里起,姚鼐先后主揚州梅花、安慶敬敷、徽州紫陽、江寧鐘山等書院,達四十年之久。期間,他廣收各地門徒,竭力將桐城派原來的單線傳衍擴展為多線傳衍,使桐城派在地域上獲得更大傳衍空間。就其門下以古文著稱的弟子而言,既有安徽桐城劉開、方東樹、姚瑩,也有江西陳用光、魯仕驥,江蘇梅曾亮、管同、吳德旋、姚椿、毛岳生,以及湖南楊彝珍、孫鼎臣等人。

        嘉慶二十年,姚鼐謝世,姚門弟子及再傳弟子主動承擔起拓展桐城派傳衍范圍的重任,形成了京師、江浙、廣西等古文傳衍中心。首先,梅曾亮在京師廣泛傳播桐城派。如前所述,梅曾亮京師為官二十余年,以善為古文辭名重于時,“京師治古文者,輻輳其廬,皆從之問義法,號為大師”。①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376頁。后學如江西陳學受、陳溥、吳嘉賓,浙江邵懿辰,江蘇魯一同、張岳峻,湖南吳敏樹、鄧顯鶴、楊彝珍、郭嵩燾、孫鼎臣、曾國藩,廣西朱琦、王拯、彭昱堯、龍啟瑞,山西馮志沂,都是在京師從梅曾亮接受桐城義法的。正如朱慶元所說:“一以先生為歸,俟其可否為重輕。大抵講明者不逾幾席,而應求輒迄于宇內(nèi),承其澤而斯文不墜又將百年。而為國家肩翊風化氣運之人,胥出其際。……我朝之文,得方而正,得姚而精,得先生而大?!雹谥鞈c元:《梅伯言全集跋》,見梅曾亮:《柏枧山房詩文集》附錄二,第693頁。。

        其次,陳用光和吳德旋將桐城古文傳入江浙。陳用光是嘉慶五年進士,道光八至十一年、十三至十五年分別任福建、浙江學政。任浙江學政時,吳德旋曾客陳氏幕,因此也成為當時江浙古文創(chuàng)作的核心人物。梅曾亮曾說:“惟今侍講學士陳公,方受知于圣主,而以文章詔天下之后進,守乎師之說,如規(guī)矩繩墨之不可逾。及乙酉科,持節(jié)校士于兩江,兩江人士,莫不訪求姚先生之傳書佚說,家置戶習,以冀有冥冥之合于公,而先生之學,遂愈彰于時。蓋學之足傳,而傳之又得其人,雖一二人而有足及乎千萬人之勢?!雹勖吩?《柏枧山房詩文集》,第235-236頁。吳德旋也說:“自淑其身心,庶幾不悖于古之作者,雖使舉世莫之好,而冀有所得以續(xù)夫千載以后之人之知而已。”④吳德旋:《顧少卿文集序》,《初月樓文鈔》卷四,光緒九年花雨樓刻本。此期桐城派在江浙的彬彬之盛,無疑歸功于陳、吳的積極傳衍。

        再者,呂璜又將桐城古文傳入廣西。呂璜仕任浙江時,吳德旋就曾鼓勵他將來在廣西傳衍桐城派:“德旋聞桂海間,往往平地孤巖拔起,削立千仞,造物者之情至是而夐無以尚,其氣郁積數(shù)千年,必有所屬以發(fā)之,今安知非執(zhí)事耶?”⑤吳德旋:《與呂月滄書 (三)》,《初月樓文鈔》卷二。而呂璜也正有此意,自言:“他日還山,得舉所聞先生之訓,廣其流傳,安為無知而為,為而竟焉者,持此以報先生,先生之所許耶?”⑥呂璜:《與吳仲倫先生書》,《月滄文集》卷二,桂林典雅鉛印本,1935年。罷官回鄉(xiāng)后,他便積極倡導并致力于桐城古文在廣西的傳衍。對此,彭昱堯曾說:“先生既歸,大吏聘掌秀峰書院,研精徹瑩,礱沙磨铏,辨淄與澠,既廉且貞,諸生始而駭,繼而孚,終而悅?!雹吲黻艌?《呂月滄先生哀辭》,《致翼堂文集》卷二,桂林典雅鉛印本,1935年。吳德旋也說:“其自浙還粵西也,學使池公、藩伯鄭公創(chuàng)建榕湖經(jīng)舍,以經(jīng)學辭賦誨諸生,延君講席。已而主講秀峰書院,其教人先行而后文,以身相示,故弟子皆服從,而則效之?!雹鄥堑滦?《月滄呂君墓表》,見呂璜:《月滄文集》卷首。

        此外,姚椿大半生的游幕生活,把桐城古文輾轉(zhuǎn)傳播于楚北、河南一帶。毛岳生、郭麐又在江蘇嘉定、太湖一帶促進桐城古文的傳播。可以說,在姚門弟子及再傳弟子共同推動下,桐城派突破地域限制,在江浙、湖廣等南方地區(qū)確立了“正宗”地位,影響遍及大江南北。

        三、傳衍方式由私人授徒到書院為主

        從桐城派的師承角度來看,嘉道之前“桐城三祖”的傳衍方式主要是私人授徒?!秶肺脑穫鳌份d:“大櫆以布衣持所業(yè)謁苞,苞一見驚嘆,告人曰:‘如苞何足算邪?邑子劉生乃國士爾!’聞?wù)呤捡斨?,久乃益信?!雹賱⒋髾?《劉大櫆集》,吳孟復標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25頁。劉大櫆正是緣于方苞的贊譽而極富盛名,并投其門下。但他們之間的傳衍,既沒有固定場所,也沒有定期教學活動,只是劉大櫆“持所業(yè)謁苞”,以獲得隨機指點的私人授徒方式。

        劉大櫆與姚鼐間的傳衍方式,亦不過如此。雖然劉大櫆曾主講問政書院,也曾在桐城樅陽講學,有過“授徒一室內(nèi),少長各有儀”的書院主講生涯,但他與姚鼐的交往并非始于此期,且授學方式也非書院講學。他說:“我應經(jīng)學薦,往作京華客。君適鄉(xiāng)舉來,歡游窮日夕。”“不見情親數(shù)暮鴉,游從猶記在京華。持杯共對金臺月,閣淚同看古寺花。”②參引見劉大櫆:《劉大櫆集》,第353、444、575頁。姚鼐也說: “鼐之幼也,嘗侍先生,奇其狀貌言笑,退輒仿效以為戲。及長,受經(jīng)學于伯父編修君,學文于先生。游宦三十年而歸,伯父前卒,不得復見。往日父執(zhí)往來者皆盡,而猶得數(shù)見先生于樅陽。先生亦喜其來,足疾未平,扶曳出與論文,每窮半夜。”③姚鼐:《惜抱軒詩文集》,劉季高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15頁。

        但從姚鼐南歸主講書院始,桐城派傳衍方式有了極大改變,嘉道時期已形成以書院講學為主,家學傳授、私人授徒、文人雅集、書信往還及游幕等為輔的多種傳衍方式。首先,書院講學是主要傳衍方式。姚瑩曾說:“(姚鼐)既還江南,遼東朱子穎為兩淮運使,延先生主講梅花書院。久之,書紱庭尚書總督兩江,延主鐘山書院。自是揚州則梅花,徽州則紫陽,安慶則敬敷,主講席者四十年。所至,士以受業(yè)先生為幸,或越千里從學,四方賢雋,自達官以至學人,士過先生所在,必求見焉。嘉慶十一年丙寅,鐡冶亭尚書在江寧,復聘至鐘山。”④姚瑩:《東溟文集》,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512冊,第429-430頁。嘉道時期“姚門四大弟子”和陳用光等,均于嘉慶初期從姚鼐問學于南京鐘山書院。同樣,姚門弟子與再傳弟子亦曾以書院講學推助該派傳衍,如梅曾亮曾主講梅花書院,管同曾主講敬敷書院,劉開曾主講大雷書院,姚瑩曾主講欖山書院,方東樹曾歷主廬陽、泖湖、松滋、海門、韶陽等書院,呂璜也“主講榕湖及秀峰兩書院,專以培養(yǎng)士風,矯正文體為己任”。⑤廖鼎聲:《拙學齋論詩絕句考略》,柳州朱氏排印本,1936年。書院作為此期桐城派的傳承交流中心,為學脈延續(xù)與空間突破提供了切實保障,極大地推動了桐城派的傳衍。

        其次,家學傳授是此期桐城派傳衍的重要方式。所謂家學傳授,即在家族領(lǐng)域內(nèi)傳播學問,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一種典型授學方式。如姚瑩就曾“師事從祖姚鼐,受古文法”,⑥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撰述考》,合肥:黃山書社,1989年,第160頁。其父姚骙“好有用之學,史事尤熟。自經(jīng)史逮百家言有關(guān)世用者,手抄數(shù)十帙以授瑩,曰: ‘虛心求之,實力行之。沽名欺世,吾所深惡也’?!彼运f:“仆承家業(yè),治經(jīng)史,為詩古文之學,三世矣?!彼砟赀€總結(jié)說:“生于麻溪姚氏,代有名賢,學問、文章、道義、宦績,淵源有自,其二幸也?!雹咭Μ?《東溟文集》,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512冊,第431、394、576頁。在姚瑩看來,自己的人生成就與家學淵源關(guān)系密切。又如,管同之子管嗣復也“秉承家學”,方東樹族弟方宗誠“師事從兄方東樹十二年之久,受古文法”。⑧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撰述考》,第167、266頁。家學傳授能在組織上保證桐城派的基本成員,并且因成員間緊密的關(guān)系而維持其穩(wěn)定性。

        再次,私人授徒也是此期桐城派傳衍不可或缺的方式。梅曾亮在京師時就主要采用此方式。陳寶箴曾說:“梅先生之學大昌,頗踵跡姚氏,先生亦與其鄉(xiāng)朱氏琦,龍氏啟瑞治術(shù)業(yè)相高,且于梅先生游處講學,最號為有得者也?!雹彡悓汅?《龍壁山房文集序》,見王拯:《龍壁山房文集》卷首,光緒七年 (1881)河北分守道署刊本。楊士達也曾“久居京師,偕四十二人聯(lián)古文會,從梅曾亮往復討論,講求為文義法,其文親承指授”。⑩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撰述考》,第259頁。吳德旋對呂璜的指點,也屬此種方式。據(jù)吳德旋回憶:“是年冬,予歸途過杭州,造訪之,宿留于其所居之叢桂山房二十余日,議論往復,益切深。自是予每過杭,必就與談藝?!闭墙?jīng)過與呂璜二十多天的私人暢談,才使得呂璜對古文創(chuàng)作門徑“稍稍有會于心”,“于古文義法乃益窺其深”。①參引分別見《月滄呂君墓表》、《與毛生甫書》、《自撰年譜》,呂璜:《月滄文集》卷首、卷二、卷末。與書院講學借助官方或公開教育機構(gòu)進行較大規(guī)模授學不同,私人授徒或隨機指點,或相互切磋,具有更大針對性與靈活性。嘉道時期,桐城派文人的這種個人性質(zhì)的學術(shù)傳承方式,無疑有力促進了桐城派的傳衍。

        復次,文人雅集亦是此期桐城派傳衍的重要方式。如梅曾亮就曾多次在京師寓所組織桐城文人雅集,詩酒唱和,切磋古文。他描述說:“杯盤草草酒微行,共喜論文就短燈。孤學自慚非世好,高言何意集朝英。常悲師魯成仙死,不分公明作老生。夜久轉(zhuǎn)溫知欲雪,相看飛動有詩情。”②梅曾亮:《柏枧山房詩文集》,第562頁。朱琦也說:“委巷雪積無車行,寒廳夜語圍孤燈。短章示我老無敵,長策籌海勇且英?!雹壑扃?《怡志堂詩初編》,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530冊,第155頁。又如姚瑩所憶:“北園者,桐城方竹吾之居也?!螒c十一二年間,則有李海帆、朱雅堂、方植之、馬元伯、左筐叔、徐六襄、張阮林、劉孟涂、吳子方、光聿原、朱魯存。此十數(shù)人者,皆以文章道義相取。余時年略少,每與往來,觴詠其中,以為竹林之游,無以過也?!雹芤Μ?《東溟文集》,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512冊,第445-446頁。這些以宴飲、出游等傳統(tǒng)方式聯(lián)誼結(jié)友的雅集,凝聚了大批為文旨趣相近的志同道合者,他們談文論道,交流思想和學術(shù),對于完善桐城派的發(fā)展與傳衍大有裨益。

        又次,書信往還也是此期桐城派傳衍的有效方式。嘉道時期桐城派成員或為官,或講學,遍布大江南北,他們難以“持所業(yè)來質(zhì)”時,會采用書信往還的方式互通聲氣、切磋文藝。梅曾亮離京之時的留贈詩中說得明白:“樗散京華二十年,英流相接喜珠聯(lián)。久應歸里便衰嬾,難得奇文共討研。隱幾他年寧故我,扶輪今日仗群賢。青楊巷近潮溝宅,書禮能來自日邊。”⑤梅曾亮:《柏枧山房詩文集》,第607頁。雖然不能親見,但以書信往來扶持風雅是他對眾人的期勉。事實也正是如此,“惜抱先生與管異之書六通,皆在鐘山日異之客山左所得者,中言詩古文法甚精,蓋深喜異之所為而言之”;⑥姚瑩:《東溟文集》,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512冊,第583頁。王國棟“師事吳德旋,最為篤信,書信往還幾四十年,淵源最深”。⑦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撰述考》,第228頁。翻閱嘉道時期桐城派成員的文集,會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大量以《與 XX書》、《再與XX書》、《復XX書》等為題的往還書信。這無不說明,他們即使身處異地,切磋文藝之心從未稍歇,而桐城派亦以書信這一傳統(tǒng)社會交流思想與感情的主要方式,獲得更廣泛的傳衍。

        最后,文人游幕是此期桐城派傳衍的補充方式。嘉道時期,多數(shù)桐城派文人有過游幕經(jīng)歷,有些還相當頻繁。如梅曾亮先后客安徽巡撫鄧廷楨、六合知縣熊民懷、兩江總督陶澍、河南總督楊以增等幕府;管同曾客寶山知縣田鈞、山東督糧道孫星衍署,后入安徽巡撫鄧廷楨幕;劉開曾客兩廣總督蔣攸銛幕,后客亳州邑令任壽世署;方東樹先后游幕于江寧太守呂某、安徽太守胡克家、兩廣總督阮元、武進知縣姚瑩、兩廣總督鄧廷楨、粵海關(guān)監(jiān)督豫堃;姚瑩則曾先后入兩廣總督百齡幕、廣州學政陳鶴樵署、長化令王蓬壺署、兩廣總督陸建瀛幕、淮南鹽制同知童濂署。他們?nèi)肽?,不僅參謀輔助官僚辦理行政事務(wù),同時也切磋文藝。如梅曾亮客安徽巡撫鄧廷楨與兩江總督陶澍幕時,就經(jīng)常與管同、馬沅、汪平甫等桐城派文人會食于鄧廷楨家中之八箴堂,方東樹有時也來訪。他們意氣相投,皆擅長為桐城古文,于是乎詩文相交,成一時幕府之盛。加之,他們不斷更換幕所,客觀上補充了桐城派傳衍。

        四、傳衍內(nèi)容由只言片語到完備選本

        嘉道之前,桐城派不乏古文選本與古文理論。雍正年間,方苞曾應國子監(jiān)祭酒果親王允禮邀請而編選《古文約選》,將其“義法”說貫穿其間,但由于選本目的是為國子監(jiān)就讀的八旗子弟提供古文學習范本,傳播范圍自然有限。直到乾隆年間,清帝下詔“坊間有情愿翻刻者,聽其自便”,①素爾訥等:《欽定學政叢書》,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28冊,第567頁。該古文選本才得以在民間流布,然而時人似乎很難完全接受。方苞曾說:“余嘗以古文義法繩班史、柳文,尚多瑕疵;世士駭詫,雖安溪李文貞不能無疑?!雹诜桨?《方苞集》(上),劉季高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82頁??梢韵胍?,在實行八股取士的科舉時代,廣大士子學習古文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八股寫作水平以應科舉之需,這自然會客觀限制桐城古文的傳播。

        而后,劉大櫆在各種書序、題跋、墓志銘、雜文及讀書筆記中,只言片語地闡發(fā)古文理論,并在《論文偶記》中做出系統(tǒng)闡釋。但單純的理論看似簡單易學,實則不便把握,難以奏效。無論是為文寫作,抑或是其他社會活動,最簡單易行的往往不是純粹理論的灌輸,而是具體實踐中的逐漸滲透?,F(xiàn)在雖無從考證劉大櫆的古文理論在傳衍桐城派古文中到底取得了多大成就,但從其著名弟子僅姚鼐一人似乎可窺端倪。

        嘉道時期則完全不同,桐城派的完備選本《古文辭類纂》于此期刊刻問世。乾隆四十四年,姚鼐因書院講學的機緣,編選《古文辭類纂》75卷,以盡古今文體之則。然而,該選本的刊刻卻在嘉道時期。蕭穆說:“乾嘉之間學者所見大抵皆傳抄之本,至嘉慶季年先生門人興縣康中丞紹鏞始刊于粵東,道光五年江寧吳處士啟昌復刊于金陵?!雹凼捘?《敬孚類稿》,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560冊,第636頁。對此,姚鼐也多有論述,他在《與孔撝約》中說:“鼐前在揚州……纂錄古人文字七十余卷,曰《古文辭類纂》,似于文章一事,有所發(fā)明,恨未有力,即與刊刻,以遺學者?!痹凇洞饛埼鄬分姓f:“所編《古文辭類纂》,石士編修處有鈔本,借閱之便可知門徑?!痹凇杜c周希甫》中又說:“所編《古文辭類纂》,陳石士處有鈔本,恐一時未便刊刻,若希甫就鈔一部,帶回湖湘,或未必無益于學者耳。”④姚鼐:《姚惜抱尺牘》,第20、19、32頁。顯然,姚鼐對該選本頗為重視,但遺憾的是編就之初未能刊刻,只以鈔本形式流傳,傳播范圍可想而知。

        嘉道年間,姚門弟子將《古文辭類纂》的刊刻視為使命,由李兆洛、梅曾亮與管同等分別??保⒂煽到B鏞和吳啟昌先后刊刻,俗稱“康本”與“吳本”。因為該選本能使“今而后治古文者可以不迷于向往矣”,⑤吳德旋:《姚惜抱先生墓表》,《初月樓文集續(xù)鈔》卷八,光緒十年 (1884)刻本?!笆狗蜃x者若入山以采金玉,而土石有必分;若入海以探珠璣,而泥沙靡不辨”。⑥管同:《因寄軒文二集》,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504冊,第472頁。對古文學習者有指示門徑作用,所以受到讀書人青睞,成為研習古文的案頭必備書。曾國藩說: “桐城姚姬傳郎中鼐所選《古文辭類纂》,嘉道以來知言君子群相推服,謂學古文者求諸是而足矣?!雹咴鴩?《求闕齋讀書錄》卷十,光緒二年 (1876)丙子冬傳忠書局刊。姚永樸也說:“自惜抱先生《古文辭類纂》出,辨別體裁,視前人乃更精審”,對于文章各種門類,“罔不考而論之,分合出入之際,獨離然當于人心。乾隆嘉慶以來,號稱善本,良有以也?!雹嘁τ罉?《文學研究法》卷一,北京:京華印書局,1914年。顯然,選本完備也促成了嘉道時期桐城派的廣泛傳衍。

        不僅如此,嘉道時期姚門弟子對于姚鼐改變傳衍內(nèi)容的做法莫逆于心。梅曾亮曾將《古文辭類纂》“復約選之得三百余篇”,⑨梅曾亮:《古文辭略》,光緒三十四年 (1908)學部圖書館印行。成《古文辭略》六卷,更便于初學者掌握古文寫作門徑。吳德旋指出:“《古文辭類纂》其啟發(fā)后人,全在圈點。有連圈多,而題下只一圈兩圈者;有全無連圈,而題下乃三圈者;正須從此領(lǐng)其妙處。末學不解此旨,好貪連圈;而不知文品之高,乃在通篇之古淡,而不必有可圈之句;知此,則于文思過半矣?!雹鈪堑滦?《初月樓古文緒論》(合訂本),舒蕪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第19-20頁。以評點方式,將其發(fā)揚光大,無疑是有益補充。同時,吳德旋“口講指畫”論文主張,呂璜將之條而記之,即《初月樓古文緒論》。呂璜認為:“然刑部 (姚鼐)論文宗旨,散見于集中或尺牘中者,不過偶一及之。先生 (吳德旋)所惠近著,則往往與刑部之說相發(fā)相足,而其論尤暢,比之禪門乳法,沾灑后來多矣。”?呂璜:《與吳仲倫先生書》,《月滄文集》卷二??梢?,嘉道時期桐城派文人對傳衍內(nèi)容一直在不斷完善,從而更具生命力,并產(chǎn)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綜上所述,嘉道時期桐城派在姚鼐宗派意識的影響下,姚門弟子秉承尊師遺志,努力改變傳衍態(tài)勢,使其由單線傳衍而基本形成多線輻射;積極拓展傳衍范圍,使其從東南一隅而遍及大江南北;不斷豐富傳衍方式,使其在各種環(huán)境下得以切磋傳播;竭力完善傳衍內(nèi)容,使其充滿生機與活力。所有這些,既是此期桐城派文人的主動選擇,也是客觀歷史形勢下的必然抉擇。但無論如何,毋庸置疑的是,嘉道時期桐城派傳衍過程中的諸種表現(xiàn)特征,是此期桐城派興盛的重要原因,使其歷久彌新。

        猜你喜歡
        姚鼐桐城派桐城
        作為禮物的書籍:姚鼐贈書與桐城派的流傳
        桐城三祖?zhèn)饔浳膭?chuàng)作之差異探微
        天中學刊(2022年4期)2022-11-08 08:26:25
        桐城派的山水書寫與文脈傳衍
        天中學刊(2022年3期)2022-07-27 05:52:52
        乾嘉詩壇“混江龍”姚鼐
        周作人“桐城派”批評之梳理與反思
        融通諸體的桐城派文學理論
        佛禪老莊思想與姚鼐文學創(chuàng)作
        淺析桐城歌的藝術(shù)特征
        黃河之聲(2020年10期)2020-12-07 09:08:33
        安徽桐城六尺巷
        疏逸文氣 清雅超然
        亚洲美女主播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剧情| 日本黄网色三级三级三级| 日韩有码中文字幕第一页| 伊人色综合九久久天天蜜桃|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乱码有限公司| 水蜜桃一二二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熟女国产成人|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人在线播放首页|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一二区教师| 精品亚洲国产亚洲国产| 级毛片内射视频| 50岁退休熟女露脸高潮|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君一二三四| 特级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人成午夜大片免费视频77777| 亚洲综合精品伊人久久|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无码| 日本一级二级三级在线| 成人影院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只精品99品免费久23| 日日碰狠狠丁香久燥| 亚洲美女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av区一区二区三区| 米奇欧美777四色影视在线|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 91亚洲人成手机在线观看| 日本一级二级三级在线|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色|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aa片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是图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免费精品| 成人日韩熟女高清视频一区|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欧洲AV综合色无码| 天堂网av在线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