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是毛澤東詩詞名作《水調歌頭·游泳》里的名句??此茖こW钇驷?,成如容易卻艱辛。為了這個句子的最優(yōu)化,逗號的位置前后“挪動”了4次,最終才定為現在的上六下五句式。
毛澤東對這個逗號位置的推敲過程大致如下:1956年12月4日,他在致黃炎培的信中附有該詞,斷句為“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次日在致周世釗的信中,又改為“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1957年1月首次在《詩刊》創(chuàng)刊號公開發(fā)表時用的就是上六下五句式。但在1958年版《毛主席詩詞十九首》,
和1963年版《毛主席詩詞》中,又改為上四下七。到了作品問世接近10年的1966年4月5日,胡喬木在給毛澤東的信中說:“《水調歌頭·游泳》中的‘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一句,據袁水拍同志告主席意見,仍作‘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胡喬木請示道:此處“正文的更動,未知可否?”毛澤東批示“可以”。這樣,在1966年9月版的《毛主席詩詞》里,這兩句又改回了當初正式發(fā)表時的上六下五句式。到這時,這個逗號的位置才最終確定下來。
對一個標點位置的反復推敲,變動次數如此之多,定稿時間拉得如此之長,這在毛澤東詩詞標點修改方面是獨一無二的。這個逗號位置的定奪值得我們細細思量。
按照詞譜,《水調歌頭》下片第四、第五兩句,十一個字貫通,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其斷句可以為上六下五,也可以是上四下七。究竟用哪種斷句法,要根據表情達意的需要、聲律和諧的需要而定,不好一概而論?!耙粯蝻w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句,“一橋”“天塹”并舉,主體突出,背景鮮明,句式大體一致,語氣連貫,呼應緊湊,節(jié)奏明快,構成了表達上的一種整體和諧。讀來朗朗上口,聽來鏗鏘悅耳,給人以氣勢恢宏、氣貫長虹之感。相對而言,“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前面的四字句氣勢仍在,但句意因缺少補語“南北”而似有未說完之感:后一句則由于“南北”做了“天塹”的定語,相對前面的四字句就略嫌長,高亢激昂的氣勢也因此銳減,整個句意的表達就顯得不夠順達和諧,似乎少了點酣暢淋漓。經過反復比較、斟酌,毛澤東最終確定了最佳句讀處,擲地作金石聲,為我們留下了這大氣磅礴、氣韻生動的名句。這個放在恰當位置的逗號是“音節(jié)上的標點”,是這個名句
“無聲的英雄”。
名作無閑筆,這個看似尋常的逗號
對造就“一橋飛架南北……”名句功不可
沒。我們不深思細玩,豈不辜負了詩人的獨妙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