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是楊絳先生的作品。作品最后,“老王”拖著命懸一線的病體,來到作者家中。他來干什么?楊絳先生的理解和寫作是,“因?yàn)樗麃肀硎靖兄x”,“一再追憶老王和我對答的話,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領(lǐng)受他的謝意”。
楊絳先生說,老王是來表示感謝的。既然是感謝,顯然在楊絳先生看來,作者及其一家有恩于老王。楊絳先生把自己與家人當(dāng)成了高貴的施舍者,當(dāng)成了慷慨相助的大俠。順著作者的這個思路看,他們曾幫助過老王什么呢?一是“乘客不愿坐他的車,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而我們敢坐,這就等于解決了他的生計(jì)問題。能夠幫別人活命,這個恩情自然夠大的。二是她的女兒“給他吃了大瓶的魚肝油,晚上就看得見了”。能夠把人的眼疾治好,自然老王要感恩戴德。三是老王“給我們家代送冰”,“我們不要他減半收費(fèi)”;老王送默存上醫(yī)院,“我一定要給錢”??纯窗桑拔摇倍嗝创蠓?,不管干什么,我都要給老王錢。難怪老王在臨終時都要來表示感謝。
說實(shí)話,我實(shí)在看不出,楊絳先生有什么值得人家老王要感謝的。難道老王是平白無故地接受了作者一家的饋贈了嗎?不是。那是老王憑借自己的善良、誠信、勞動與尊嚴(yán)換來的。就人格來說,她與老王是對等的??梢苑浅?隙ǖ刂v,楊絳先生及家人并不是老王的救世主。沒有他們一家,老王照樣在這個世界上能夠有價值的活著。
教材的編選者是這樣評價楊絳先生的,“作者的道德觀在這里起了作用,真正的知識分子,對人間的苦難總是能充滿同情與悲憫”。不必諱言,楊絳先生當(dāng)然也沒有想從老王這里賺點(diǎn)便宜的意思,但是她的思想境界也遠(yuǎn)遠(yuǎn)沒有達(dá)到悲天憫人的情懷。相反地,我倒是看到了楊絳先生對待老王的薄情寡恩。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們還是看看作者自己的敘述吧。
“可是過些時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錢吃了不知什么藥,總不見好。開始幾個月他還能扶病到我家來,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來代他傳話了。”
老王從我家走后,“過了十多天,我碰見老王同院的老李。我問:‘老王怎么樣了?好些沒有?’‘早埋了?!?,他什么時候……’‘什么時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兒的第二天?!?/p>
從這兩段描述來看,從老王生病幾個月算起,直至老王去世,楊絳先生一直沒有前去探視??梢栽试S老王“扶病”來看望我們,“我”卻沒有去看望老王的意識。那么你說,作者的悲天憫人的情懷表現(xiàn)在哪里呢?相反的,表現(xiàn)出作者對老王生命的漠視。
“說得可笑些,他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我吃驚地問:‘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嗎’”“那直僵僵的身體好像不能坐,稍一彎曲就會散成一堆骨頭?!?/p>
在此,我們看到了作者的尖刻?!罢f得可笑些”——她還有心情開玩笑,打比方。描繪的語言可謂非常冷酷,看不到絲毫的人情味。不用說對一位行將就木、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就是對一位十惡不赦的敵人,也不至于這樣薄情吧。對于自己描繪的這樣一位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老者,對于自己似乎都已經(jīng)宣判了老人死刑的這樣一個場景,作者竟還能天真地問,“你好些了嗎?”一點(diǎn)醫(yī)學(xué)常識都沒有地問:“老王怎么樣了?好些沒有?”
對于作者的這段描寫,教材編選者是這樣分析的,“在這一段,重筆描寫了老王的肖像,極力寫他的病入膏肓,是為了寫他命運(yùn)的悲慘”。是啊,老王的確是夠悲慘的。他的悲劇尤其在于他一生視為親人的作家先生對他的生死竟是這樣的木然與絕情。沒有看望,沒有問候,沒有感應(yīng),沒有安慰,沒有吊唁,沒有痛苦,沒有表達(dá)。有的只是幾年之后,明白了那么淺顯、蒼白的一句道理。
那么,老王在生命彌留之際,到作者家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顯然不是楊絳先生所理解的“老王是來表示感謝的”。實(shí)際上是,一位生者在知道自己即將不久于人世時,來與自己視為至親的作者一家作別。這是拿自己一生與生命相抵的道別。道別里,包含著惜別、不舍、囑托與留戀。老王未必能夠用他的語言表述得這么清晰,但是我們讀者是能夠感知到的。
我不禁要問,這樣一種讓人痛徹心扉的人間至情,作者怎么就覺察不出呢?她不是閱歷豐富嗎?她不是學(xué)富五車嗎?她不是也經(jīng)歷過喪親之痛嗎?難道在她心靈的天平上,從未拿老王當(dāng)作自己的親人或摯友?我為老王叫屈,我為老王鳴不平。他帶著一種不被人理解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璩存峰,王志全,語文教師,現(xiàn)居山東濰坊。責(zé)任編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