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覺得《答謝中書書》沒什么嚼頭,無非就是一篇詞句清麗優(yōu)美的寫景短章。所以再上此文時,我依然按照之前上過的思路進行了設計:作者簡介——美文美讀——理解詞句——賞析寫景——體味情感。
向孩子們簡介了陶弘景后,課堂進入了美文美讀環(huán)節(jié)。沒想到在初讀時卻出了問題,孩子們把課文標題讀成了:答謝/中書/書。我打斷了孩子們的朗讀,向他們提出了本堂課的第一個問題:課文的標題是什么意思?
“感謝一個名叫中書的人的一封信唄?!币粋€男生隨口答道。
語文課代表,是一位有點潑辣的女孩,立即反駁:“肯定不是啦,課文下面的注釋①明確告訴我們‘謝中書,即謝徵,字元度’。所以題目的意思應該是,應答謝中書的一封信。所以應該讀為‘答/謝中書/書’?!?/p>
“你們覺得誰講的有道理?”我把問題繼續(xù)拋給了學生。學生毫無異議地認可了語文課代表的解釋。我對“答”字進行了強調:“‘答’在這里是應答的意思,古人有相互寫詩作文應和之雅趣,比如老師給大家推薦過的《酬樂天揚州席上實逢見贈》就是劉禹錫為了答謝白居易寫給他的詩歌而作的,‘酬’即答謝,這樣的詩被稱為‘酬和詩’。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篇短文是陶弘景應答謝中書的一封回信?!?/p>
小插曲順利解決,還順勢補充了一些古代詩歌的知識。我正想按原計劃繼續(xù)我的教學,意外又產生了。一位男生在下面說:“陶弘景這個人好奇怪啊,他怎么會給朋友回復一封完全寫景的書信???”聲音不大,但足以讓全班同學聽到。喜歡質疑的孩子們頓時炸開了鍋:“是啊,我們給朋友回信肯定不會這樣寫?!薄爸x中書到底給陶弘景寫了一封怎樣的來信???”
喧鬧過后,孩子們用目光把疑問傳遞給了我。是啊,謝中書到底給陶弘景寫了一封怎樣的信呢?為什么陶弘景會寫這樣的一封回信?我在備課時根本沒思考過這個問題,我設計的重點是研讀本文寫景的角度和方法啊。我只好誠實地對孩子們說:“不好意思,同學們,老師在備課時也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我們現在一起上網查一下,看能否找到答案?”
我打開IE,百度了這個問題,結果是找不到確切的答案,網上能搜到的回答是“已不可考”,或者是“由于謝信已佚,所以這封信的具體背景和所寫山水在何地,已然不可確知”。
我無奈地看著孩子們:“怎么辦呢?這是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人和事了,現在咱們手上也沒有啥資料,無從入手。怎么辦?”
孩子們面面相覷。
“我們手頭只有這篇短文,看來我們只能走進文本深入文本,看能否解決這個千年疑案?”
我指導孩子們開始了“美文美讀”環(huán)節(jié),先讀準讀順,再結合注釋讀懂,然后帶著想象讀出美的意境。
“美文美讀”環(huán)節(jié)結束后,我和孩子們商量:“現在我們已經讀懂課文的意思了,我們繼續(xù)探討剛才的千古疑案,我們能否從陶弘景的回信中尋找蛛絲馬跡去反推謝中書來信的內容呢?看看誰能成為我們班的福爾摩斯?”
幾分鐘的沉默后,一位很喜歡思考的男孩舉手了,“老師,我猜測謝中書的來信是勸陶弘景出山做官的?!蔽覟檫@個孩子大膽和合理的猜測暗暗喝彩,但還是不動聲色地追問“你有證據嗎?”男孩條理清楚地說:“我的證據有兩點,第一點是課下注釋①,謝徵曾任中書鴻臚(掌朝廷機密文書),說明他在朝中為官,并且還很受皇帝信任,否則怎能讓他掌管朝廷機密文書呢?第二點是課文中的一句話‘實是欲界之仙都’,陶弘景告訴謝中書‘我住在山里,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據此兩點可以推測:謝中書很欣賞陶弘景的才華,想邀請他出山到朝中為官和自己干一番事業(yè),但陶弘景立志歸隱林泉,又不好意思直接回絕,就很含蓄地寫了這篇贊嘆山川之美的文章來表明自己的志向,并婉拒了好朋友的好意?!?/p>
他的發(fā)言贏得了全班熱烈的掌聲。
班上語文成績很好的一個女孩繼續(xù)補充道:“我非常贊同這個解讀,但我覺得陶弘景回絕得不太委婉,他在文章最后寫道‘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意思是只有他才能和謝靈運比肩共賞這自然山川之美,他好像有點贊美自己貶低謝中書之意?!?/p>
“同學們怎么看?”我繼續(xù)引導孩子們思考。
“我覺得陶弘景確實在文章末尾流露出了得意之情,他覺得他能和謝靈運這樣的精神知音共賞自然美景是一件很得意很愉悅的事情,但他只是想把這份喜悅和得意告訴自己的好朋友,與他分享,并且告訴自己的好友隱居山林的生活很好,從而謝絕好朋友的心意,并沒有貶低謝中書之意?!绷硗庖幻Z文課代表站起來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
看孩子們理解的差不多了,我把剛才在百度中搜的一些材料投影在了屏幕上:
材料一:陶弘景本來是個不求榮華富貴的人,一直想辭官歸隱。他曾經在給親友的信中說:“疇昔之意,不愿處人間,年登四十,志畢山藪。今三十六矣,時不我借……”永明十年(公元492),他果然向皇帝上表請求辭官歸隱。
材料二:當時,南朝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同時也是中國音韻學鼻祖的沈約,正在東陽郡作郡守。由于尊崇他的志向和節(jié)操,沈約多次寫信邀請他出來作官,但他始終沒有接受。
材料三:梁武帝(一說齊高帝)曾經下詔問陶弘景“山中何所有?”言下之意是說山中什么也沒有,還不如出來作官,也就什么都有了。陶弘景寫了“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有什么呢?山嶺上有許多白云??上О自浦荒芄┪易约嘿p心悅目,卻不好用手捧來寄送給你??!”巧妙地表示了自己不愿出山作官,不屑與時人為伍的高雅志向。
材料四:另一次梁武帝要他出來作官時,他干脆畫了兩頭牛,一頭無拘無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間,另一頭戴著金籠頭,被人用繩子牽著,還用棒子驅趕著。梁武帝看了也笑起來,知道他絕不會出來作官了,也就打消了讓他出仕的念頭。
“同學們,從這四則材料中你能得出哪些結論?”我再次發(fā)問。
“陶弘景真的立志歸隱山林啊?!?/p>
“有那么多人邀請?zhí)蘸刖俺錾阶龉?,還真的被他婉言謝絕了……”
“我們剛才的猜想肯定是對的?!?/p>
……
望著沉浸在激動和喜悅中的孩子們,我總結道:網上的這些材料,對同學們的猜想確實起到了很好的佐證作用。雖然我們沒辦法找到確鑿的證據證明我們的猜想一定是對的,但老師覺得你們的解讀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們從文本出發(fā),讀出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以及歸隱林泉的志趣。我為你們精彩的解讀喝彩!
課堂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當然是和興趣盎然的學生繼續(xù)共賞陶弘景筆下的美景了。
這是一堂嚴重超出了我的預設的課,但這樣的意外卻帶來了精彩的生成??粗⒆觽兡敲篡x躍地投入課堂、投入思考,我感到了自主學習之美和課堂的生命之美。
反思我們曾經的語文課堂教學,老師已經習慣了根據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總是千方百計地將學生雖不大規(guī)范,但卻完全正確、甚至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見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以至漠視了學生生命個體的鮮活與蓬勃,遏制了學生的活力與個性,扼殺了學生思考、表達、創(chuàng)新的欲望,挫傷了學生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信心與熱情,學生成了被教師牽著鼻子走的課堂道具。真希望我們的每節(jié)語文課,都沒有思想的桎梏,沒有條條框框的約束,有的是直率、坦誠、碰撞、爭論,是自由精神的淋漓盡致地舒展,是課堂生命的自然綻放。
但自由的語文課,自主學習的語文課,又決不能等同于教師讓學生自由發(fā)揮的放任不管。教師必須成為一位引領者和關鍵時刻的點撥者以及課堂活動的組織者。教師在備課時務必要思考的問題是:學生的思考點在哪里?我們要從哪里出發(fā)?最后我們要去到哪里?
從學生的“起點”出發(fā),尋找合適的教學策略,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肯定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我們肯定可以收獲更多的“意外”的精彩!
丁之境,語文教師,現居廣東南海。責任編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