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本,沒有了水也就沒有了生命。水也是中考命題的重點,是我們必須扎實掌握的知識。
一、對生活中的水進行考查
水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有關飲用水的成分、硬水的軟化、水資源的污染和保護的試題頻頻出現(xiàn)在各地的試題中,我們在解題時要注意結合生活實際進行解答。
例1.水是生命的基礎,沒有水就沒有生命,下列有關水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無色、無臭、清澈透明的水就是純水
B.我國淡水資源非常缺乏,因此可以隨意大量開采地下水,以滿足社會對水的需求
C.只要工業(yè)廢水無色透明就可以任意排放
D.加熱蒸餾所得到的水是軟水
解題思路:本題從生活中的多個角度對水進行了考查,解答本題,可以直接從生活常識人手——水是否受到污染,是否含有其他雜質(zhì)。不能從“無色透明”上來下結論,而應該看水中的成分,如硬水是含大量的Ca(sup)2+(/sup)和Mg(sup)2+(/sup)的,但不是純水,從而可以得出A、c選項都是錯誤的;D選項中加熱蒸餾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硬水軟化法,所以D正確;B選項中我們要注意從生存環(huán)境來看,我們要保護地下水,不能過度開采,所以這一說法是錯誤的。
二、結合電解原理對水的組成進行考查
在中考命題中常會以選擇、填空、實驗探究等形式考查電解水的實驗現(xiàn)象、實驗結論等,解題時要注意題目設計的內(nèi)容與課堂內(nèi)容的有機結合,并注意對氫氣、氧氣性質(zhì)的正確分析等知識的掌握。
三、考查水的凈化問題
水的凈化通常有靜置、過濾、吸附和蒸餾等步驟,關于凈化水的方法及凈化水的過程中所發(fā)生的變化類型的判斷是中考的一大熱點,解答此類問題時要注意明確水中所含雜質(zhì)的性質(zhì),進而采取相應的凈化措施。
例2.2008年的5月是黑色的,我國發(fā)生汶川大地震,奪去了很多無辜的生命,地震發(fā)生后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震救災”。地震中許多原有的水資源被破壞,而新水源需要經(jīng)過檢測和處理后才能提供飲用水。我國規(guī)定水質(zhì)必須在感官性、化學和病理學等方面均達到指標方可成為飲用水。感官性指標中有一項要求為:不得含有肉眼可見物,水應澄清透明,為達到此要求,可以加入絮凝劑凝聚、沉降,然后通過——(填操作名稱)而實現(xiàn)。病理學指標中對細菌的含量有嚴格的限制,要求殺滅細菌,可以向水中加入——等消毒劑,也可以通過——操作,既殺滅細菌,又能得到幾乎純凈的水。
解題思路:本題從汶川大地震切入,對水資源的處理方式進行了考查,從題目中可以看出,感官性指標中不得含有肉眼可見的物質(zhì),因此該實驗操作的目的是為了除去水中的不溶性物質(zhì),應選擇過濾法;殺菌消毒需要消毒劑,此時我們可以選擇漂白粉、氯氣、臭氧等消毒劑進行殺菌消毒;若要得到純凈水,則必須采用蒸餾法。
四、考查水資源的污染與保護
隨著工業(yè)的發(fā)展,水資源、土壤和大氣等受到了嚴重污染,各種污染的產(chǎn)生原因、治理等都是??嫉闹R,需引起足夠重視。
例3.水體污染是影響用水衛(wèi)生的關鍵因素,目前水污染主要來自:①工業(yè)生產(chǎn)中三廢的任意排放;②雨水與土壤接觸;③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農(nóng)藥化肥的過量使用;④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⑤生活垃圾和廢舊電池的隨意丟棄。正確的一組是( )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題思路:本題對水資源的污染原因進行了考查,從題目給出的信息來看,工業(yè)三廢、農(nóng)藥化肥的過量使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生活垃圾的隨意丟棄都會造成水污染,而雨水與土壤接觸,不能算作水污染的范疇,故只有②正確。
自然界中的水無處不在,我們在學習中要注意結合混合物的分離方法等知識,掌握相關的實驗操作,并在實驗和練習中鞏固基礎,實現(xiàn)自己智能的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市六合區(qū)竹鎮(zhèn)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