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課標實施以來,很多一線教學的語文老師面臨著教學內(nèi)容雜多與教學時間有限矛盾的困擾。確實,必修課本5種,配套“讀本”5種,選修教材16種……讓人眼花繚亂!如果不能與時俱進,還是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來處理全新的語文教材,那只能是疲于應付,教學效果也不能得到保證。但是,當你變換教學思路之后,你就會游刃有余,走出一條有效的路徑來。譬如按照主題設計教學,因為必修課本就是依據(jù)專題來編寫的,這樣就不必受文體、國別、時代等限制了;譬如按照文體設計教學,把詩歌集中處理,把小說集中處理,把散文集中處理,把議論文集中處理,把說明文集中處理,把文言文集中處理,等等,以求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譬如按照作者設計教學,把同一作者的文章集中處理,在知人論“文”上做足工夫;譬如按照寫作內(nèi)容設計教學,看看不同時期的不同作者是如何處理同一題材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只要教者有心,角度層出不窮,創(chuàng)意自會汩汩而至。
本文試以《六國論》教學為例,演繹高效教學的經(jīng)義。
現(xiàn)行蘇教版必修、選修、讀本中有三篇《六國論》:蘇教版語文教科書必修二中蘇洵的《六國論》,蘇教版語文讀本必修二中蘇軾的《六國論》和蘇轍的《六國論》。其實還有一篇《六國論》影響也很大,那就是明朝李楨的《六國論》。如果逐篇設計教學,勢必會占用比較多的教學時間,教學效率難以提高;假如我們敢于跳出逐篇教學的常規(guī)思維,有機地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整合,無疑會大大提高教學效益。
雖然4篇文章的論述對象是同一個——戰(zhàn)國時期的六國,但是幾位作者視角各異,且都能夠自圓其說,這,啟發(fā)我們寫作時要學會多角度審視。
蘇洵認為,六國破滅的原因在于“賂秦”:“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骸鶉?,率賂秦邪?’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彼选蔼q抱薪救火”般直接“賂秦”的楚、韓、魏國與“不賂者以賂者喪”的燕、趙、齊國分別進行剖析,得出的結論是立得住的。要知道,蘇洵之前,人們談論六國破滅,或因物競天擇、弱肉強食,或由“連橫”“合縱”的成與敗,獨獨沒有人從六國自身著眼。于是,蘇洵的“賂秦說”猶似破天荒一般,給迂腐的舊文壇注入了新空氣。文章表面上講六國敗亡的史實和因由,實際上借古諷今,對北宋統(tǒng)治者妥協(xié)茍安的政策給予了批判和規(guī)勸?!八钾氏茸娓福┧?,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薄胺蛄鶉c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币徽Z關聯(lián)古今,可謂言之切切,赤子之心躍然紙上。
蘇軾認為,六國久存而秦國速亡的原因在對“養(yǎng)士”的認識及做法的差異上?!拔峥贾雷?,知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蓋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币饧次以褪来呐d廢考察過,知道六國長期存在的原因,和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似乎都出在這里,不能不引起注意啊?!按恕彼复氖恰敖蕴烀裰憬堋钡摹爸?、勇、辯、力”之人是否得以“區(qū)處條別,使各安其處”?!跋韧醴痔煜轮毁F與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職,則民靖矣”(這四種人不失業(yè),人民便安定了)。而“秦之亂雖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職,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v百萬虎狼于山林而饑渴之,不知其將噬人。世以始皇為智,吾不信也”,意即秦代的變亂,雖然是在秦二世的時候所造成的,然而,假使秦始皇當初知道這四種人的可怕,設法安置他們,使他們不失業(yè),秦代的滅亡還不至于像這樣快吧。任由百萬只虎狼回歸到山林里去,卻讓它們餓著渴著,不知道它們將來要吃人。世人認為秦始皇聰明,我是不信的。
蘇轍認為,六國存亡的關鍵在于對與秦國毗鄰的韓國和魏國地位的認知上。他深咎“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見利之淺”、“不知天下之勢”。“夫秦之所以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弊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币饧辞貒椭T侯爭奪天下的目標,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qū),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諸侯要和秦國爭奪天下的目標,也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qū),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對秦國來說,韓、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樣;韓、魏兩國阻礙了秦國出入的要道,卻掩護著崤山東邊的所有國家,所以全天下特別看重的地區(qū),再也沒有比得上韓、魏兩國了。正因為不明了韓國和魏國地位之重要,才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才會讓秦國得以從容地各個擊破。
李楨認為,東諸侯之六國和秦國一樣“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而弱肉”(沉溺于武力攻打,習慣于爾虞我詐,弱肉強食),“孟子嘗以仁義說梁、齊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孟子就曾經(jīng)用仁義游說梁國、齊國的君王,而他們都不采納),所以最終走向滅亡。他強調(diào)的是“仁義”。六國滅亡是因為不行“仁義”,秦國為后世所惡,同樣是“以其暴”,不行“仁義”。
葉圣陶先生說過:“文章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毖鴰孜蛔髡叩乃悸罚覀兛吹搅水悩拥木?。
常??吹交蚵牭饺藗兊摹疤煜碌奈恼露冀o人做盡了”的浩嘆,個中有“余生也晚”的感慨。其實,天下的文章是做不盡的,那么多的前人做過,那么多的今人在做,還會有許許多多的后人繼續(xù)做下去。關鍵是你的思路,思路決定出路,思路一變,天地頓寬!
不難推知,后做《六國論》的人肯定讀過先期問世的《六國論》,面對著出自名家之手的同一題材的作品,不別出機杼是沒有出路的。
這里還有兩個話題可說:
一是大家都圍住了“六國”這座富礦,反復開掘,其實都有“文章合為時而著”的追求。從宋代的“三蘇”,到明朝神宗時期的李楨,概莫能外。
宋代的積貧積弱,盡人皆知,來自北方的遼國(耶律氏)、金國(完顏氏)和西夏國(李元昊開國)威脅不斷,讓宋代君臣寢食難安。
如何破解這樣的困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蘇洵勸告宋朝的皇帝不要走六國老路,靠割地以求茍安,因為求茍安是根本不可能真正地安的。蘇軾更看重士人的作用。從他所寫的《范增論》《留侯論》《賈誼論》《晁錯論》等一系列的文章可以不牽強地得出這樣的結論。而蘇軾自己也是一個不受重用、屢遭貶斥的士人,“若問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中道出了幾多辛酸!蘇轍的立論在“不知天下之勢”上。六國(或者說除韓魏外的四國)諸侯固然不知,宋朝君主也很愚昧,面對對宋朝虎視眈眈的遼國、西夏國,不是積極抗擊,而是“納幣求和”以求茍安于一時。
明朝的李楨是神宗時人,在官場上屢遭傾軋,對朝廷黑暗、皇帝昏庸有切身了解,對實行仁政有強烈愿望。在《六國論》中,他的“別有懷抱”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一是“后來者”沒有“居上”的勇氣,完全可以繞過去,不去攬這個“瓷器活”;既然攬下了這個“瓷器活”,至少說明他們自忖有“金剛鉆”在手。從流傳至今的幾篇同題作品來看,雖然蘇洵制作在先,全篇結構嚴謹,首尾一貫,展示了說理雄辯、氣勢宏放的風格,是當之無愧的佼佼者;但是另外幾篇確實各有各的見解,也都有力地支撐了自己的見解。
從蘇軾、蘇轍的其它作品看,他們往往能發(fā)他人之所未發(fā),令人耳目一新。如蘇軾的《范增論》中說“增之去善矣”(范增離開了項羽是對的)但是“獨恨其不早耳”(只是遺憾在沒有早些離開罷了),饒是如此,“增亦人杰也哉”(范增也可以算得上人中豪杰了);《留侯論》中就一個“忍”字做文章;《賈誼論》中說漢文帝之所以不重用賈誼是賈誼自身的責任,因為他“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晁錯論》中說晁錯之死是咎由自取;等等。蘇轍有篇《三國論》,是評論漢末魏蜀吳三國君主的史論,文章以漢高祖作為標尺,以此來衡量三國人物;論三國人物,卻著墨于劉備。個中奧妙,有人如此解讀:“論三國之君,卻只論得一個劉備。論劉備,卻反論得一個高帝。此是何意!蓋論得高帝明,則劉備之不及高帝自見;論得劉備透,則曹、孫之不及劉備更可見?!保▽O琮《山曉閣選宋大家蘇穎濱全集》其獨具匠心可謂昭然。
如果從上述角度——各自怎樣寫?為何如此寫?怎會如此寫?——對四篇作品進行有機整合,無疑會大大提高教學效益,不僅僅是簡單意義上的教學時數(shù)的減省,更重要的是學生從中得到的東西會更多: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還知其何以能然。
時鵬壽,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如皋。責任編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