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選修課是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重大舉措,是高中新課程的亮點和實施難點。高二的選修課程,為老師的自主教學、學生的自主學習打開了較廣闊的空間。同時選修課在教材、教法和學法方面都帶來了全新的挑戰(zhàn)。朗讀,是一種口、眼、耳、腦同時并用的思維和語言的綜合活動。它不僅是學習語言的重要方法之一,更是提高學生審美水平的有效途徑。
語文必修教材中絕大多數的范文是文質兼美的。但并不都適合朗誦。而且高中必修教材的學習過程沒有充分朗讀,所以在選修教材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朗誦來完成學習,并且充分朗讀必修教材中的作品,以期反芻,重新獲得滋養(yǎng)。如果說范文創(chuàng)造了“美”,那么教師就應當指導、幫助學生一起來欣賞這種“美”,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造。我們的語文教學要充分重視朗讀,要喚起學生對朗讀的“愉悅”,以教學帶朗讀,以朗讀促效果,真正做到語文教學的藝術化。
朗讀是把由文字書寫的無聲語言轉化為更能表情達意的有聲語言。語言是詞匯、語法、語音三者的結合體,嚴格地說,書面上寫的語言是不完全的語言,因為欠缺了一個語言的重要因素——語音。語音所包含的語氣、語調、語勢、語感,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等,書面語言都有局限。而朗讀作為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再創(chuàng)作,不僅可以把語言完整地、藝術地表達出來,而且還能運用語氣、語調等傳達出那些“不可言傳”的蘊藉,“意在言外”的含蓄。作為朗讀者,不但要充分把握住文字材料語詞的明確含義,尤其要精細感受文本言語形式的具體色彩,以便準確地表達文字作品的情理,使聽者在有聲語言中接受直接可感的刺激,透過文字符號間接地感受到世間事物的真切映象。所以是否善于最精細、最靈動地感受語詞,是培養(yǎng)朗讀者和聽者語感能力的重要內容,也是朗讀在語文教育中的主要任務?!吨袊糯姼枭⑽男蕾p》(選修)既是古詩文高考知識點再次整合的好素材,更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好素材。朗讀為什么是最好的學習手段呢?筆者試從三個方面淺析。
一.朗讀是課文讀解的“催化劑”,可以為學習其他鑒賞方法做好鋪墊
本冊教材詩歌部分的鑒賞方法是“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和“因聲求氣,吟詠詩韻”。但站在詩歌賞析策略和學生接受習慣的角度上去想,此鑒賞方法的順序并不合理。為此,筆者進行了這樣的調整:先“因聲求氣,吟詠詩韻”,培養(yǎng)朗讀的好習慣;接著“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學會通過意象去把握意境;最后才是“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內容和主旨,深切感受意蘊美和情感美。
所以先上第二單元的詩作,并做好朗讀點撥,可以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而且也避免把選修課上成高三的詩歌專題復習課。這樣教學就有層次一些。朗誦是把躺著的書面文字,用聲音立起來,出口時的聲音負載著思想感情,增強了語言文字的可感性。學生通過反復多遍的朗讀與課文的語言文字反復接觸,才能更深刻地領會作者在字里行間的語音節(jié)律,受到更直接、強烈的感染。同時朗讀又是一個眼、腦、口、耳協同活動的過程,教師或學生朗讀時,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聽到的聲音,口耳相傳,目視口誦,同時到達人的中樞神經,增加了傳入大腦皮層的刺激渠道,大大強化了對語感對象——課文的理解。這正如看舞臺演出比只看文字劇本印象更為深刻一樣。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具有強大的言語感染力,能讓學生通過感官和心靈在感受言語的同時,發(fā)揮出對語言的直覺的感知判斷——即語感能力,從而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使得“他們不用等待老師講解,就理解了它的意思,甚至連文章的主題都能明確地表達出來”。像《將進酒》這樣的篇目,非朗誦不能窮盡它的美,我們可以選取優(yōu)秀表演藝術家濮存昕的朗讀音頻或視頻給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詩歌里狂放背后的壓抑。
選修課文一經朗讀,便具有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感染學生心靈的作用。它往往比單純的講解分析更能使人體察入微、感受至深。況且我們的選修課本來就是審美課。在教學中本來就要少講語文知識,淡化分析講解,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在課文語境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課文的言語形式,從而達到提高“聽讀”水平的目的。
二.朗讀指導是教會學生學習其他篇目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教師對教學篇目的取舍
選修教材的難度大,容量大,若以傳統(tǒng)經驗和傳統(tǒng)方法來教,教不完教材是必然的。所以上選修首先就要克服“不敢選”,“怕落下必要知識點”的思想;其次就是一定要大膽培養(yǎng)教材整合意識。其實大家都知道,高考并不依據某一種版本的教材,怕漏知識點是怕不完的,只有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他們才能舉一反三地應對考試。所以教師擔心的不應該是教不完教材,而應該是通過整合教材進行教學,學生是否產生了解決問題的興趣,是否懂得用恰當的方式去思考問題,通過有效的途徑去解決問題。
語文課文都是經過編者精選的優(yōu)秀而規(guī)范的文字作品。學生反復朗讀多次觸摸課文中的語言文字,不斷地直接受到作家規(guī)范而優(yōu)美文筆的潛移默化,在大腦皮層就會留下連貫的、系統(tǒng)的、符合語言條理性的痕跡,這樣腦子對言語表達的反映就會更加快速、準確、敏感。學生經過言語“聽讀”的輸入和語感的積淀,能有效促進寫作水平和口語表達水平的提高。從讀得通到寫得通,從讀得有感情到寫得有情趣,朗讀把躺在課文中的語言讀出聲來,通過聲音傳達出課文內在的思想感情,享受一種再創(chuàng)造的樂趣。這樣學生逐漸習慣文章的遣詞造句,加速了口語和書面語的溝通。這種有效的“聽讀”輸入,不但在寫作時可以進行心理摹擬,還可以在說話時對照應用那些美文的辭章,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趨于精密,文字表達和口頭表達趨于流暢和準確,可大大促進“說寫”水平的提高。
不管是教師指導學生朗讀還是教師作示范朗讀,都要充分遵循朗讀的內在規(guī)律。學生聽老師朗讀示范,更能體會到有聲語言的神奇功能,從中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因此朗讀教學比單一的“說話”訓練有更直接、更明顯的效果,也比單純仿照寫作印象更深,融化更快,更有利于糾正語句不通、不合規(guī)范等毛病。況且朗誦古詩文還可以讓學生積累寫作教材,熟讀成誦就可以運用了。一些篇目直接丟給學生去朗讀學習,他有了自主選擇的權利,也會學得比較認真。
三.朗讀作為一項學習要求,是對學生自主賞析的最輕松的干涉
通觀“詩歌部分”,發(fā)現一個“可喜”現象:老師要講的內容只有3篇賞析示例,其余的作為學生的自主賞析和課外閱讀鑒賞。老師的日子似乎可以輕松一些了,但實際的學生自主學習狀況、以及高考的壓力迫使我們必須“干涉”學生的自主賞析。
朗讀者進行朗讀,聽者聽別人朗讀,都是一種愉悅的精神享受。在朗讀的語境中伴隨著自如的聲音、悅耳的語調、生動的語氣傳入耳膜,那深邃的思想內涵、高尚的情操,那美好的憧憬、語言的美感,也就同時流入聽者的心田,激蕩著他們的胸懷,陶冶著他們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動的美感愉悅中,提高了他們的精神境界。
我們可以通過組織班級朗誦活動來逼迫學生去自主學習一些篇目,通過點評等方式達到略講、精講的目的。學生也聽得高興,因為有朗誦者和聽者的互動。
楊艷,語文教師,現居貴州貴陽。責任編校:曉 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