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的外延是生活,語文課堂應如荷花般美麗,但如有陽光沐浴,夏日的荷花將會別樣炫美!作為語文教師,怎樣利用好語文課堂,強化她的輻射功能?我個人認為不外乎要處理好課前與課后、課內與課外、書內與書外的關系,全方位、多角度地營造語文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語文,從而感受到“荷花”“映日”后的魅力。
一.情境引領——課前預設
情境的引領在學習課文的時候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在充分閱讀文本、把握文本主旨的前提下,選取與文本主旨聯(lián)系密切的詩歌、名句,課前寫在黑板上,上課伊始,老師在學生認真品讀相關語句后引領他們闡釋句意,從而自然進入對文本的學習。預設情境,可較容易地吸引學生進入到角色之中。如在學習《治水必躬親》一文時,我選取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以及“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兩句。一方面引出“水”的話題,由對黃河水的贊嘆引申到對黃河的治理,進而談到治水的要素——親身參與——從而把握住文章的主旨,真可謂一舉多得。當然,詩句的選取應視文體的不同而定。尋求名句的過程如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效果會更理想。
二.空間留設——課后拓展
教師教讀課文,會讓學生的情感出現(xiàn)一定的起伏,此時教師應該趁熱打鐵,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大的想象空間,因為這是引導學生繼續(xù)學習的最佳契機。可讓學生在課后再結合課文寫出與主題相關的詩歌名句、心得;或讀主題類似的文章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如學習《最后一課》,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課后進一步了解普法戰(zhàn)爭的歷史,或閱讀一些愛國題材的文章,這樣不僅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還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一定能有很大的提高。
三.技能傳授——課內主要目標
在遵循教學規(guī)律的前提下,分學段、分課時地進行教學,不斷提高學生聽、說、讀、寫、口語交際等能力,使學生初步具備語文學習的能力,這是《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更是我們語文學習中課堂上的主要目標。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向課堂要成效,讓學生在語文課上得到實踐,從而實現(xiàn)知識由課內到課外的遷移。
四.能力提升——課外實踐功效
“實踐出真知”,怎樣將課內知識真正化為己有?語文課外實踐不可或缺。我們應該開展課外閱讀、寫作、參觀等活動,通過開展經典誦讀、演講或語文興趣小組等形式,利用黑板報、手抄報、校園廣播或網絡等媒體,讓學生在活動中實踐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在驗證課上所學的同時提高自身的語文能力。
五.魅力感悟——書內精華
語文教學“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fā),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yǎng)審美情趣”。也就是說:我們要通過語文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人格,使學生能辨別出美、丑、善、惡。因此,教師要通過個性化教學,讓學生得到相應的情感體驗。如學朱自清的《背影》,我們應讀出如山般威嚴的父親性格中的慈祥和細膩;學魏巍的《我的老師》,我們應讀出老師的質樸偉大,恩情的浩蕩深厚;學劉敬智的《始終眷戀著祖國》,我們應讀出炎黃子孫內心所浸潤的愛國情懷……通過學習課文,學生的心靈得到了體驗,為形成健全的人格打下情感基礎。
六.文本鑒賞——書外風光
生活處處有語文。怎樣拓展語文的外延呢?學習一篇作品后,我們可把握作者的寫作風格,然后再讀該作家的其他作品,從而拓展語文的外延;也可以主題為引線,閱讀不同作者相同題材的作品。在閱讀時,通過比較,找出異同,以便能對文章進行更好的鑒賞;對于節(jié)選的課文,學生應了解原著的內容梗概,形成整體印象,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適當指導,讓學生閱讀更多的相關作品。如果學生能夠這樣學習課文,那么長期累積后他們所學的內容將絕不再是薄薄的幾套課本。
書內文章篇篇是精華,美麗如夏日的荷花,但水波蕩漾之間只是孤單佇立的荷花絕無美麗可言。讓我們將荷花本身之外的陽光播撒,真正將語文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和生活連結在一起,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實踐機會,那么語文課堂的輻射范圍會更廣,語文素養(yǎng)不斷提高的學生們也必將會帶給我們語文課堂更多的驚喜。
龍健,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贛榆。責任編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