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xué)目標
1.把握文章的寫作思路。
2.理解作者的感情,探究文章的主旨。
3.品讀文中的優(yōu)美語句,培養(yǎng)一定的審美能力和寫作興趣。
教學(xué)重難點
1.重點:喚起學(xué)生的閱讀興趣和審美體驗。
2.難點:正確理解綠的內(nèi)涵和寫作意圖。
教學(xué)準備:學(xué)生預(yù)習(xí)課文。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xué)過程
破題導(dǎo)入:
標題中的“綠”是什么?“囚綠”是怎么回事?為什么“囚綠”?
綠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
“囚綠”是作者把常春藤的兩條柔枝從窗子的破洞中牽進房間,叫它垂在自己的書桌上,以便時時欣賞。
“記”是散文的一種體裁,可敘事,可寫景,可狀物(記人、記事、記物),記景目的往往在于抒發(fā)作者的情懷和抱負(感情和主張),闡述作者的某些觀點?!扒艟G記”告訴我們這篇文章屬于記敘性散文。
根據(jù)說文解字,人居斗室為“囚”,木處方院為“困”。在我們的理解里,“囚”的對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對象是常春藤的綠枝條。這里的“囚綠”是把綠擬人化了。
一.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題目中的“囚綠”體現(xiàn)在文章的那些章節(jié)中?那這株常春藤被囚禁后和被囚禁前又與作者之間發(fā)生了怎樣的故事?理出文章線索。
遇綠→賞綠→囚綠→釋綠→懷綠
(《教師教學(xué)用書》上第一個用“尋綠”,我認為“遇綠”更符合文意,作者第一眼瞥見綠影選定這個房間而不是刻意尋找綠的。)
2.學(xué)習(xí)散文,要注意文中與標題密切相關(guān)的詞語。本文中,作者對綠的稱呼前后有怎樣的變化?請在文中找到它們的出處并體會作者對綠的情意的變化。
預(yù)案:作者對綠的稱呼有“綠影”“綠色”“綠友”“綠囚”。
“綠影”出現(xiàn)在文中第4段,“綠色”出現(xiàn)在文中第5—8段,“綠友”在第10、14段,“綠囚”在第12、13段。
從“綠影”“綠色”的稱呼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把“綠”還只是當(dāng)做物來看,而“綠友”“綠囚”的稱呼說明作者已經(jīng)把“綠”當(dāng)做有感情的朋友來看待。它已經(jīng)從無感情的植物變成了有感情的人。作者的感情在逐漸地升溫。
試用語言概括作者的情感變化
一見鐘情→日久生情→情不自禁→一往情深
二.美點賞析,品味語言
品味語言的角度:1.準確簡練、生動形象極富表現(xiàn)力的形容詞和動詞。如“焦”“牽”“伸開”“攀住”“舒開”等。2.各種修辭方法的運用,使語言更加優(yōu)美生動,增強了文章語言的表現(xiàn)力,使作者的情感更為真切感人。3.多種表達方式。課文除運用托物抒情的手法以外,還運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以及記敘、描寫。使文章靈活、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
讀一讀你最喜歡的語段或語句,并說說你喜歡的理由,最好能作評點。
評點示例:
1.綠色是多寶貴的?。∷巧?,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評點:運用排比比喻手法,使句子生動富有氣勢,直接抒發(fā)了作者對綠的贊美。
2.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長得更快。
評點:用排比句式,突出表達了作者看著綠枝茁壯生長時無比激動、無比喜悅的思想感情。從“伸長”“攀緣”“舒放”,層次遞進,而整個句子,整中有散,長短交錯,讀起來既簡潔明快,又舒展自如。
3.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評點:把綠色比喻成小鳥,以動態(tài)寫靜態(tài),賦予綠色以勃勃生機;“歌唱”凸顯了歡喜,變視覺為聽覺,感受綠色和“我”對語。
三.感受綠的形象,探究寫作意圖
1.囚綠前的形象
它具有美的特點,“伸開柔軟的卷須”“舒開折疊著的嫩葉”,下雨時帶著“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它是青春、愛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說的,“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
2.怎樣看待對“囚綠”的行為?由此你聯(lián)想到什么?
這是一種自私之舉,是對綠的施暴之舉,是對生命的一種傷害。如果真的喜歡這個事物,那就不能囚禁它,給它自由,讓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3.你能找出文中體現(xiàn)本文時代背景的語句嗎?補充介紹背景及作者生平。
明確:盧溝橋事件發(fā)生了(1937年),烽煙四逼中的舊都(北京)。
1937年7月,盧溝橋事件發(fā)生了,時值日寇入侵,華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熱。本文寫于1938年。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后成為一座“孤島”,一部分文藝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環(huán)境,在日本侵略勢力的四面包圍中,堅持抗日文學(xué)活動。作者陸蠡當(dāng)時就是自告奮勇留在上海的文藝工作者之一。正由于這個原因,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日本兵抓捕,獄中他寧死不屈,被刑審數(shù)月,慘遭殺害,僅34歲。
4.被囚的綠藤又是怎樣的?作者怎么看?由此引發(fā)你什么感想?
①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
②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③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總朝著窗外的方向)(可見綠具有“堅貞、執(zhí)著、頑強不屈、向往自由、光明”的可貴精神。)
至此,“綠”不僅僅是指那棵普通的“常春藤”了,它是“向往光明、自由、堅強不屈的廣大人民”的象征,作者由綠及人,以此表達自己的心聲。
5.對本文主題的理解有幾種不完全一致的說法,通過對文章的解讀,談?wù)勀愕目捶ā?/p>
①抒發(fā)了對于象征著生命與自由的綠色的喜愛之情。
②以常春藤來象征作家以至整個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渴望自由、堅貞不屈、追求光明的形象,從而表達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執(zhí)著的愛國主義情懷。
③因為愛一樣?xùn)|西至于極點,便想把它牢牢占據(jù),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這是人類的共性,可愛而愚蠢。對于那些有生命的東西來說,讓它生活在最適合的環(huán)境,即是一種真愛、最愛。不是所有的愛都能帶來溫暖,不是所有的愛都能滋潤心田。愛,有時是一種傷害!
④借贊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頌揚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抒發(fā)自己忠于祖國的情懷。并借“有一天”重見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淪亡的祖國河山早日獲得解放。
各抒己見,歸納總結(jié),第四種說法比較符合文意,但允許學(xué)生有自己的看法。
四.布置作業(yè)
試著借鑒本文的寫法,調(diào)動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種景物,力求寫出景物的特征。
一篇激動人心的散文,究竟需要多少技巧?我說不明白,然而我知道它來源于作家的那一顆心靈。陸蠡曾說:“世界上,應(yīng)有更高貴的東西。”高貴的是心靈的性質(zhì)。難怪李健吾先生作出這樣的評價:“陸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靈?!薄獎㈤L春《陸蠡故居》
【教學(xué)反思】
這篇設(shè)計在我校同課異構(gòu)大賽中獲一等獎。主要原因是獨立刻苦鉆研教材,散文教學(xué)注重語言的品味,使得語文課有濃濃的語文味。自己下水寫寫小詩,借班上課,調(diào)動學(xué)生讀寫的興趣。
【板書】
囚綠記
遇綠→賞綠→囚綠→釋綠→懷綠
→蓬勃、向陽、固執(zhí),不屈服于黑暗
→生命、希望,追求光明、自由,
堅貞不屈的抗戰(zhàn)精神
李曉霞,語文教師,現(xiàn)居安徽桐城。責(zé)任編校:舒 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