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冬候鳥“胡不歸”》
(2012年第43期)
在暴殄天物、摧殘美感方面,有些中國人總是特別上層次,特別有集團性、組織性與協(xié)調(diào)性。反之,在保存美感上,就出現(xiàn)了巨大的分歧。
浙江嘉興新浪網(wǎng)友
法律要有規(guī)定,區(qū)域要有標志,誰為了利益觸犯法律就要判刑。應追究涉事單位領(lǐng)導刑事責任,追究承包人刑事責任。否則濕地會消失,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法制將流于形式。
北京 新浪網(wǎng)友
除了一些利欲熏心人的亂捕濫殺外,還有一些重要原因:人們往往只重視經(jīng)濟效益和一些表面的美觀,拼命擠壓湖泊、河流空間。與此同時,卻忽視了千萬年來自然界形成的動物鏈、植物鏈。動物是需要一個棲息環(huán)境的,更需要水源的。而當你沿湖、沿河開發(fā),如果人工建筑(包括水泥、瀝青道路)不能離開水源相當?shù)木嚯x,這樣既破壞了動物的棲息環(huán)境,又切斷了它們的生命水源,這就會造成很多動物的滅絕,很多自然生長的植物被人工栽植的植物所代替,這樣不符合自然界規(guī)律。
江蘇南京duqisheng
多年前的一個春天,一次課間,有幾個學生擠在我門口,搶著說看見小鳥在校園里的樹上搭窩了,還要我也去看看。一個女孩說,有好多小同學都亂抓那樹枝看有沒有鳥蛋。另一個孩子要我把鳥窩挪高一點。那鳥窩的確太低,一年級的孩子也能摸到。接下來的幾天里,學生們不斷給我報告小鳥在學校安家的消息,至少有五對鳥的窩已經(jīng)做成了,有一對還下蛋了。課間總有一些孩子圍著樹轉(zhuǎn),一驚一乍指指點點。鳥兒們在課間不是站在房脊上就是落在高高的楊樹梢上,望著自己的窩不安地等著學生們上課。
校園里的鳥陸續(xù)都下蛋了,但很快也就被掏了,有幾只鳥白天已經(jīng)不敢回窩了,甚至連學校的樹它們也不敢停留了,因為學校里出現(xiàn)了好多彈弓,有一只鳥就命喪校園了。不久有幾只鳥就離開了這里。雖然我和我的學生都盡力阻止傷害小鳥的行為,可別的老師連一點反應都沒有,校長對我們的做法也頗有微詞。
到了冬天,有些人打著電筒鉆到學校的樹下找鳥窩來了。他們進門我就懷疑,看到他們在樹下鉆來鉆去,我生氣地大聲斥責,把他們轟走了。這時我才忽然想到,白天很少看到鳥的影子,但晚上是有鳥在樹上的,因為學校的樹大多是四季常青的,冬天也能作為鳥兒棲息避寒之處的。
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和那些想傷害鳥的小東西們斗法。打鳥的事時有發(fā)生,我也不敢說我教過的學生是不是都不再傷害小鳥,這讓我有點悲哀。我曾給好幾家報紙寫信呼吁,但都石沉大海,杳無音信。這是一個不值一提的事嗎?
如果校園都不能成為鳥的家,我們又怎能指望幾個人懂得愛護小鳥呢?
河南唐河 馬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