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李約瑟問題”的部分消解

        2012-03-31 11:00:00王以梁
        關鍵詞:現(xiàn)代科學李約瑟科學

        王以梁,張 宇

        (1.東北大學文法學院,遼寧 110819;2.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072)

        “李約瑟問題”的部分消解

        王以梁1,張 宇2

        (1.東北大學文法學院,遼寧 110819;2.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072)

        《繼承與叛逆:現(xiàn)代科學為何出現(xiàn)于西方》一書以“研究現(xiàn)代科學為何出現(xiàn)在西方”的方式,消解了李約瑟有關“為什么中國沒有發(fā)展出現(xiàn)代科學”的疑問。然而對于“李約瑟問題”的另一組成部分,即“為什么在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5世紀期間,中國文明在獲取自然知識并將其應用于人的實際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成效得多(而后來卻不是這樣)”,卻并未因此而一同消解。這一部分的疑問更多地涉及數(shù)理科學之外的技術,并且是一個能夠證偽的真問題。

        李約瑟問題;科學;技術;消解

        但凡由中國學者研究世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歷程,“李約瑟問題”似乎總是一道繞不開的門檻。即便如香港中文大學陳方正先生撰寫的《繼承與叛逆:現(xiàn)代科學為何出現(xiàn)于西方》一書(以下簡稱“《繼承與叛逆》”),像這樣名副其實的專為解答“現(xiàn)代科學為何(且如何)出現(xiàn)于西方”的著作,它的宏篇布局也仍然是以“李約瑟問題”始,以“李約瑟問題”終,所不同者只在于該書決不熱衷于宣揚中國古代的長期領先,卻要用一部通史說明西方科學之自來有序,這大概也可算作一種研究中的“繼承與叛逆”吧。

        一、書中對李約瑟思想體系的看法

        在該書作者看來,李約瑟(Joseph Needham)其人不僅提出了那一著名的疑問,并且已經(jīng)自己給出了明確的解答。這個在《繼承與叛逆》當中被稱作“李約瑟論題”(Needham Thesis)的答案,簡言之就是中國歷史上高度理性化的“官僚封建體制”抑制了資本主義和現(xiàn)代科學的出現(xiàn),而這兩者卻都能夠在“文藝復興”后的西方順利發(fā)展。[1](P16)鑒于李約瑟始終堅信現(xiàn)代科學是由傳統(tǒng)世界所有的民族造成,而又著力主張“在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5世紀期間,中國文明在獲取自然知識并將其應用于人的實際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成效得多”,[2]那么大約只有求助于一些社會經(jīng)濟制度的外部因素,方可圓滿地解決中國“遙遙領先”與西方“后來居上”之間的矛盾。上述疑問(更確切地說應當屬于引導性的“設問”或“詰問”)與歸因于是構成了李約瑟的思想體系,更代表了一種在文化傳統(tǒng)和科學家之外尋找科學發(fā)展動因的思想方法。

        事實上,很多李約瑟之后的研究者正是循著注重“外史”,亦即以社會經(jīng)濟制度作為科學發(fā)展決定性因素的思路構建起各自的理論。例如,林毅夫以為“中國沒有成功地爆發(fā)科學革命的原因,大概在于科舉制度,它使知識分子無心于投資現(xiàn)代科學研究所必需的人力資本,因而,從原始科學躍升為現(xiàn)代科學的概率就大大減低了”;[3]席澤宗亦提出“近代科學產(chǎn)生在歐洲并得到迅速的發(fā)展是由當時當?shù)氐臈l件決定的,不必到1400多年以前的希臘去找原因,自16世紀以來,中國科學開始落后,也要從當時當?shù)厝フ以颍槐匾恢弊分鬃?、孟子”。?]其它如文貫中主張地理稟賦是導致中國沒有發(fā)生科學革命的最主要原因,[5]皮建才更將其視作一個制度交易層面的“投資阻塞問題”。[6]見解雖然各異,但他們——同樣包括一批從思維方式角度來探討的學者——都確信無疑地接受了中國古代獲取及應用自然知識的效率、乃至就是科學均長期優(yōu)勝這一來自李約瑟的基本前提。相比之下,像十年前江曉原那樣直接將“李約瑟問題”斥為“偽問題”,并斷言中國科學“在很長時間里‘世界領先’的圖景,相當大程度上是中國人自己虛構出來的”[7]的論點,或許在國內總是比較少見的。

        然而在國外,情況又迥乎不同?!独^承與叛逆》的“導論”部分以相當?shù)钠f明李約瑟的思想體系“對于西方科學史界產(chǎn)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也引起了態(tài)度相當一致的反應,即尊重、肯定其具體實證研究,但嚴厲批判其推論之空疏與有欠嚴謹”。[1](P26)這種不嚴謹,首先表現(xiàn)在他似乎從未把什么叫“科學”加以定義,如是則材料的取舍必將缺乏客觀標準,出版工程也必定越做越多,以至非用“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①之名不能概括。讀者從這一卷帙浩繁的巨著當中固然可以看到無數(shù)偉大的成就、天才的發(fā)明,不過這些內容究竟能有多少歸入“科學”范疇,進而支撐起上述“長期優(yōu)勝”的結論卻頗能引發(fā)爭議。一種有代表性的觀點是李約瑟混淆了科學與技術,他往往忽略理論的演進,而對一些孤立的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過度拔高——本書對此雖無直接的評價,但通過其后的一段論說,作者顯然已為自己心目中的“科學”劃定了一個絕不似于李約瑟那般寬廣的領域:“科學并非許多不相干的事實、觀念、知識的集合,而是一個具有邏輯結構的系統(tǒng),在其中基本觀念、原理、推論、觀測結果各有固定位置,并且是通過邏輯與數(shù)學嚴格地聯(lián)系起來的……”。[1](P191)

        令人感興趣的是,如果按照這樣的理解再去挖掘相應的文化遺產(chǎn),又將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繼承與叛逆》一書即可看作這方面的一項嘗試,同時它又是對于李約瑟曾經(jīng)的合作者、亦其論題重要的批評者席文(Nathan Sivin)所言,“與其追究現(xiàn)代科學為何未出現(xiàn)在中國,不如去研究現(xiàn)代科學為何出現(xiàn)在西方”[1](PIX),做出的回應。

        二、書中的理論建構及其時代意義

        作者坦言,《繼承與叛逆》“全書布局、結構、論述方式幾經(jīng)改易,但有一點始終不變,即它以‘科學’為主題,為探究核心”。[8]科學的“內史”,也就是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與他們的思想、發(fā)現(xiàn)構成了該書的主要內容。在作者眼中,“外史”所側重的社會經(jīng)濟等因素“對科學雖然可能有影響,但卻是間接、不確定與輔助性的”,因此絕不可能取代“內史”。而鑒于歷史基本上是連續(xù)的,“即使在急速變化過程中,‘傳統(tǒng)’力量仍然有不可忽略的作用。所以科學發(fā)展的探討需要顧及長期歷史背景,而不能夠局限于特定時期。這也就是說,科學前進的動力必須求之于‘革命’與‘傳統(tǒng)’②兩者之間的張力與交互作用”。[1](P27)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科學既包括數(shù)理科學(即數(shù)學、天文學、物理學等可以量化的科學),也包括以經(jīng)驗和實用為主的其它科學,但本書所致力的,只是有關西方數(shù)理科學整體發(fā)展的具體論述。如此選材的原因,在于開普勒、伽利略、牛頓以來的科學革命終究是通過數(shù)理科學的突破實現(xiàn)的——這一點實際也為李約瑟所認同③——而據(jù)書中所見,他們這些科學家的成就無疑受到復興了的古希臘數(shù)理科學傳統(tǒng)的觸發(fā)。若是繼續(xù)追根溯源,則“西方科學史最矚目、最令人感到震驚的,就是它的數(shù)學傳統(tǒng)之悠久”,[1](P630)從遠古時代的埃及和巴比倫(按書中的算法,這一起點較之中國《九章算術》成書的年代要早1500年),傳承到古希臘,西方“發(fā)展出以探索宇宙奧秘為目標,以追求嚴格證明的數(shù)學為基礎的大傳統(tǒng)”,而“中國古代并非沒有數(shù)學,而是沒有發(fā)展出以了解數(shù)目性質或者空間關系本身為目的,以嚴格證明為特征的純數(shù)學,也并非沒有對于自然規(guī)律的探究,而是沒有將數(shù)學與這種探究結合起來”,[1](P628)……兩者終于漸行漸遠,乃至不可比較。

        余英時在為本書寫作的序言中用了一個關于“圍棋與象棋”的通俗比喻④來說明東西方探究自然方式的“不可比較”。人們當然不能說“某一圍棋手的‘棋藝’曾長期領先某一象棋手”[1]因為不同的游戲之間根本無從發(fā)生“領先”與“落后”的問題。同樣地,既然古代中國與西方既無一致的數(shù)理科學傳統(tǒng),走過的路徑又是南轅北轍,那種曾令國人引以為傲的“科學長期優(yōu)勝”的說法就必須放棄了,而這在作者看來便意味著“李約瑟問題”的消解。

        我們且將這一“李約瑟問題”的消解論放到以下部分來分析。此刻,至少讀罷全篇,了解到西方科學系由“一個傳統(tǒng)”經(jīng)歷“兩次革命”(古希臘的“新普羅米修斯革命”和近代的“牛頓革命”)嬗變而來的基本歷程,那種僅從近代尋找舶來的“賽先生”,而一談到中國古代便要動輒領先歐洲多少年的思維定勢⑤想必是得反思一下了——畢竟,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臘人在數(shù)學、天文學等領域取得的成績已經(jīng)殊堪驚嘆。意大利哲學家克羅齊(Benedetto Croce)曾有言曰“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任何針對歷史的研究、提給歷史的問題莫不有其當代意義。如果說,當年的李約瑟及其合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鉤沉,告訴國人不必妄自菲薄,又通過一個意味深長的“詰問”,提醒人們對于本民族走向落后的教訓必須反?。荒敲丛诮裉?,《繼承與叛逆》的作者陳方正先生著力勾勒出獨特的“西方科學大傳統(tǒng)”,其現(xiàn)實意義或許是要告訴國人不可盲目自大,必須努力學習、而首先是能夠認識到其他民族的長處。

        三、數(shù)理之外的技術:書中尚未消解的疑問

        假如李約瑟與陳方正兩位先生議論“科學”的語境相符,那么本書的破解工作應該可以畫上句號了。再或者“科學”假如只是當下社會意識中的一個普通名詞,不會立即使人聯(lián)想到國家的進步、民族的崛起,那么我們也不妨以一種看待“棋藝”的態(tài)度坦然視之。不過事情并非如此簡單。

        之前業(yè)已提及,李約瑟所講的“獲取自然知識并將其應用于人的實際需要”明顯包含了更多技術的成分,就像他曾列舉的領先西方的種種實用發(fā)明——從磨車到水排、從提花機到船尾舵……在接觸這些古代技術的過程中,李約瑟自己也在不停地發(fā)問,為什么“中國在理論和幾何學方法體系方面所存在的弱點,并沒有妨礙各種科學發(fā)現(xiàn)和技術發(fā)明的涌現(xiàn)”?為什么“在科學技術發(fā)明的許多重要方面”,中國人能夠“成功地走在那些創(chuàng)造出著名‘希臘奇跡’的傳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擁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財富的阿拉伯人并駕齊驅”?[10](P1-2)這些出自他筆下的、明確談及技術而非數(shù)理科學的詞句,在很多研究者看來同樣屬于李約瑟想要討論的問題的一部分,⑥甚至還應該進一步追尋,“為什么在現(xiàn)代社會中國又成為技術落后的國家,沒有繼續(xù)維持原來的領先”?[11]

        上面有關技術的提問前后貫連起來,恰好可以構成一個真的問題(除非有確鑿的證據(jù)證明李約瑟過度“挖掘”了中國古籍中的技術成果,或者是對西方的傳統(tǒng)技藝過分貶低)。因為技術當然存在著“領先”與“落后”的區(qū)分,而中國古代如此之多的技術西傳,[10](P253)與清朝末年火柴、鐵釘亦以“洋”字命名的衰頹境況,確實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也無可避免地對我們的民族心理造成強烈的沖擊。實際上,李約瑟的研究之所以會產(chǎn)生巨大且持久的吸引力,之所以會有眾多的學者愿意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參與其中,歸根結底還要問出一個何以“技(術)不如人”、而不單是“(科)學不如人”、“理論不如人”的問題。

        我們當然不會苛求《繼承與叛逆》的作者再去設置一條敘述西方技術發(fā)展的主線,畢竟書中在主要方向上做出的抉擇已經(jīng)注定了其內容將是“有科無技”的,其立論舉證也絕非要同一切與李約瑟的工作有密切關系的研究成果,例如伊懋可(Mark Elvin)提出的、關于明清以后中國技術停滯不前的“高水平均衡陷阱”(High Level Equilibrium Trap)的假說直接交鋒。真正耐人尋味的,反倒是站在李約瑟的角度,他似乎更應當集中精力在掌握實證材料的范圍內探究各類技術在古代中國的發(fā)展進程,然后與同時期的歐洲進行整體與平衡的比較,看看這中間究竟有多大比例是中國超越了西方,往后的變化趨勢又是如何?這總比承認“中國在理論和幾何學方法體系方面所存在的弱點”,還要再問中國何以未能搶先發(fā)生(類似牛頓經(jīng)典力學體系那樣的)科學革命更有把握吧?可是在李約瑟的思想體系中,卻分明存在著一種近乎“悖論”的情形:即一方面,他是那樣地看重應用技術,以至于談論工藝或工程的卷目占到了《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絕大部分;另一方面,他最初發(fā)生乃至后來始終抱定的疑問⑦竟也是“有科無技”,單單落腳到“為什么中國文明沒有發(fā)展出現(xiàn)代科學”,聚焦到“中西科學相對水平的大逆轉”。那我們也不得不要問一下了:何以李約瑟具有如此濃重的“科學情結”,難道不是緣于那種認為技術必定是科學的應用、而科學本身象征著進步的信仰么?

        四、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問題之后的問題

        從歷史上看,“技術是應用科學”之類的論斷大約可以追溯到17世紀的培根(Francis Bacon),而就在李約瑟著手搜集中國科技資料的年代,美國學者布什(Vannevar Bush)已經(jīng)借助向該國政府提交的、名為《科學——沒有止境的前沿》(1945年)的報告,表達了當時人們看待科學與技術關系的主導范式。在這其中,科學被視作技術進步的一個長遠而強大的動力,技術活動則相對地顯得無足輕重,只被當作特定門類科學內容的體現(xiàn)和延伸。倘若從這樣的觀念出發(fā),我們即不難理解,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其實正希望通過大量的技術成就談論背后可能的科學知識(例如通過磁針指南反映“超距離作用”,看到“宥坐之器”想起流體靜力學),或者說,要是不將自己的論域引申到科學、“牽扯”進科學,那些技術發(fā)明便難以獲得充分的合理性。

        《繼承與叛逆》對此又是怎樣看法呢?在書中,至少那種從技術之“物”反觀科學之“理”的思路是不能成立的,即如作者所言,技術“雖然也往往牽涉某些抽象觀念或者宗教、哲學傳統(tǒng),但這和科學亦即自然現(xiàn)象背后規(guī)律之系統(tǒng)與深入探究,仍然有基本分別”。[1](P626)另從一些相對晚近的研究可知,這里的“基本分別”盡管并不妨礙理論與實踐之間可能的因果關系,然而在人類歷史上的大多數(shù)時期,應用技術都是由那些不懂科學又不會受惠于科學的人(即所謂“技術促進者”)來完善的,甚至“直到19世紀后期發(fā)生的‘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為止,科學進步和技術創(chuàng)新的聯(lián)系一直都是很薄弱的和或然性的”。[12]自此以后,一些重要的技術進步方才明顯地依靠化學、物理學或者生物科學,而這已是現(xiàn)代科學形成之后很久的事了。

        一旦了解到這一點,當讀者在《繼承與叛逆》中看到“公元前3世紀的亞歷山大數(shù)理科學已經(jīng)決定性地將西方與中國科學分別開來”[1](P628)的結論之時,想必在情感上更能釋懷些吧!因為這絲毫不意味著早于2000年前中國在技術、以至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已注定落后。更進一步地說,在古代社會,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今天人們無比景仰的科學,特別是那種追求精確的數(shù)學化表達的數(shù)理科學其實只是處于社會的邊緣,在同生產(chǎn)過程中采用的技術有效結合之前,亞歷山大時代已經(jīng)發(fā)展的圓錐曲線,還有關于地球周長的測量,都更像是一種局限在學宮中的“棋藝”,其最基本的發(fā)展動力只是“對于理論知識的熱愛和追求”,[1](P201)而真正同社會需要緊密相聯(lián)并且能夠標識社會發(fā)展水平的,確實就是李約瑟熱衷于探討、且更適合著眼于“外史”來探討的技術。

        至此,我們大體可以對《繼承與叛逆》一書提出的“李約瑟問題”的消解論做番評析了:李約瑟的研究工作從一開始便是在中國上千年的輝煌過去與20世紀中葉衰敗現(xiàn)實的反差中展開,它也必然地被置于整個社會先進與落后的宏大命題之下?!吨袊茖W技術史》體現(xiàn)的寬廣視域因此不難理解,盡可能全面并深入地談及技術成果更屬必需,只是處處“牽扯”科學,還要問及科學革命何以不能發(fā)生,未免顯得過于突兀而又文不對題?!独^承與叛逆》正是抓住了這種從技術到科學的“跳躍性”的思維冒進,僅從西方數(shù)理科學自身的邏輯演進出發(fā),便將李約瑟積累的絕大部分論據(jù)消于無形,從而達到了“釜底抽薪”的論證效果??墒?,李約瑟的著作所引發(fā)的、長久撥動國人心弦的“從先進到落后”的思考絕非只在于科學(盡管他本人似乎傾向于把很多新事物皆歸于此),純粹的科學亦非社會進步的唯一要素,甚至直到近代早期都還不是關鍵性的。⑧這便使得人們在讀過《繼承與叛逆》之后,還是不禁會想起諸如“在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5世紀期間,中國文明在獲取自然知識并將其應用于人的實際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成效得多”,以及中國在其古代后期,為什么沒能自發(fā)地進行一場工業(yè)(或機械)革命[13],等等李約瑟及其相關研究者曾經(jīng)指出的現(xiàn)象與問題,這些疑問是無法輕易消解的。面對著李約瑟的龐大工程,仍然是有人可以批判它,而無人可以忽視它。

        [注釋]

        ①這是李約瑟主持編寫的煌煌巨著的英文原名,可直譯為“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但在國內通用《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書名。

        ②“傳統(tǒng)”與“革命”即分別對應書名當中的“繼承”與“叛逆”。

        ③李約瑟所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三卷·數(shù)學》(科學出版社,1978年)的正文首頁即強調“數(shù)學和各種科學假說的數(shù)學化已經(jīng)成為近代科學的脊梁骨”,該書343頁又曾談到,“數(shù)學與科學的富有成果的結合的問題,只不過是近代科學為什么在歐洲發(fā)展起來這整個問題的另一種提法而已”。

        ④這一比喻遠比席文提出的“‘李約瑟問題’類似于為什么你的名字沒有在今天報紙的第三版出現(xiàn)”那樣近乎調侃的說法更為恰當且深刻。

        ⑤例如,以盧嘉錫為總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科學出版社,2003年)在談到古代世界的科技成就時,即認為中國封建社會初期“由于新的社會制度的優(yōu)越性,科學技術得到迅速發(fā)展,并在其后較長時期內保持了這種領先的勢頭”(《中國科學技術史·通史卷》,第932頁)。

        ⑥根據(jù)劉鈍、王揚宗所輯《中國科學與科學革命(李約瑟難題及相關問題研究論著選)》(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書中所示,“李約瑟問題”或“李約瑟之謎”的說法最早是由美國經(jīng)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Kenneth Boulding)于1976年提出的。此后許多有關專家,包括《繼承與叛逆》的作者,都試圖按照自己的理解闡述這一問題,有些仍是引用李約瑟的原話,有些則做了適度的引申——或許正是李約瑟的不嚴謹留下了相當大的伸縮空間。

        ⑦據(jù)李約瑟本人在《東西方的科學與社會》(1964年)一文中透露,早在1938年他的研究工作開始醞釀時,注意到的重要問題就是:“為什么現(xiàn)代科學只在歐洲文明中發(fā)展,而未在中國(或印度)文明中成長?”

        ⑧我們可以引用的一個例子是英國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Paul Kennedy)在其名著《大國的興衰》(1987年)中談及近代西方崛起時的論述,他說,“經(jīng)濟發(fā)展和技術創(chuàng)新使歐洲在商業(yè)上和軍事上一貫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社會存在著一種動力,它主要受經(jīng)濟和技術進步驅使,雖然也總是同社會結構、地理以及偶然事件等其它變化相互影響”(見該書中譯本第19頁),這里明確提到了經(jīng)濟與技術,而對科學只字未提。

        [1]陳方正.繼承與叛逆:現(xiàn)代科學為何出現(xiàn)于西方[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

        [2](英)李約瑟.東西方的科學與社會(徐汝莊譯)[A].劉鈍,王揚宗.中國科學與科學革命:李約瑟難題及相關問題研究論著選[C].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83.

        [3]林毅夫.制度、技術與中國農(nóng)業(yè)發(fā)展[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4.271-272.

        [4]科中國.近代科學與傳統(tǒng)文化無太多關系——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前所長席澤宗[J].今日中國論壇,2005,(1):90.

        [5]文貫中.中國的疆域變化與走出農(nóng)本社會的沖動——李約瑟之謎的經(jīng)濟地理學解析[J].經(jīng)濟學,2005(4):523-538.

        [6]皮建才.李約瑟之謎的解釋:我們到底站在哪里?——與文貫中、張宇燕、艾德榮等商榷[J].經(jīng)濟學,2006(1):318-321.

        [7]江曉原.被中國人誤讀的李約瑟——紀念李約瑟誕辰100周年[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1(1):63.

        [8]陳方正.對金觀濤就《繼承與叛逆》所作評論的回應[J].科學文化評論,2009(4):117.

        [10](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導論(袁翰青,王冰,于佳譯)[M].上海:科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1]林毅夫.中國經(jīng)濟專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33.

        [12](美)司托克斯.基礎科學與技術創(chuàng)新:巴斯德象限(周春彥,谷春立譯)[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27.

        [13]Mark Elvin.The patterns of Chinese past.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317.

        [責任編輯 劉范弟]

        The Needham Question Being Partly Solved

        WANGYi-liang1,ZHANGYu2
        (1.SchoolofHumanitiesandLaw,Liaoning110819,China;2.SchoolofMarxism,TianjinU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

        The question"why Chinese failed to develop modern science",which was asked by Joseph Needham has been solved by Chen Fang-zheng,the author of the book"HeritageandBetrayal:ATreatiseontheEmergenceofModernScienceinWestern Civilization",through researching another question"why modern science emerged in western civilization".But,as to the other part of the Needham Question,"why natural knowledge had been found and adopted more efficiently in Chinese civilization than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from 100BC to 1500AD(while after that it is no longer the case)"has not been solved at the same time.That part of the question especially relates to the technology outside mathematical science,and could be a real question.

        the Needham Question;science;technology;solution

        N09

        A

        1672-934X(2012)05-0019-05

        2012-05-27

        王以梁(1978-),男,天津人,東北大學科技哲學博士生;張宇(1978-),男,天津人,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管理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后出站,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yè)技術教育研究。

        猜你喜歡
        現(xiàn)代科學李約瑟科學
        淺析世界觀與大學生科學教育的結合
        Introduction: Needham’s intellectual heritage
        科學大爆炸
        小小藝術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現(xiàn)代科學的哲學追問
        學理論·下(2018年5期)2018-10-23 11:23:56
        李約瑟與浙江大學的淵源
        文化交流(2018年5期)2018-05-09 08:42:36
        對現(xiàn)代科學為何誕生于西方的幾點思考
        祖國(2018年23期)2018-01-22 12:47:26
        科學
        也談“李約瑟問題”
        讀書(2015年6期)2015-06-11 08:25:14
        太極拳健身哲學的現(xiàn)代科學闡釋
        科學拔牙
        性感女教师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色AV性色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不卡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av无码一道|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线电影|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人妻中出|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激情玛丽莎| 精品激情成人影院在线播放| 欧美乱大交xxxxx潮喷| 日本高清视频www| 亚洲夜夜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一区|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二区|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无码网站| 国产性猛交╳xxx乱大交|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古装片| 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密臀av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 天天躁夜夜躁av天天爽| 亚洲无亚洲人成网站77777| 91精选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V免费|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97| 色综合久久中文娱乐网|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系列专区无遮 |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小草| 8av国产精品爽爽ⅴa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苍井空 |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14|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手机麻豆|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软件| 中文字幕五月久久婷热| 国产国语按摩对白av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国产高清| 加勒比东京热综合久久| av影院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