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鐵冶金集團第一小學 李艷霞
教育學上通常將智力水平正常、沒有感官障礙、但學習成績明顯低于同年級學生、不能達到預期學習目的的學生定義為“學困生”。“學困生”轉化是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難點。作為一線教師,筆者對我校六年級“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進行了調查和研究,力求對同行有所啟示。
范圍確定:我校六年級全體學生(131人)。
篩選步驟:首先,對照六年級全體學生2009~2010學年度第一學期語文、數(shù)學、英語3科期末考試成績進行篩選,其中16名學生出現(xiàn)一科或多科成績低于75分的情況。其次,對以上16名學生4個學期(自四年級第一學期到五年級第二學期)的語文、數(shù)學、英語3科期末考試成績折線統(tǒng)計圖進行對照分析,其中12名學生成績提高幅度較大。再次,圍繞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學習效果,對以上12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歸納分析。最后,通過與教師座談、走訪家長等多渠道了解以上12名學生的學習情況,收集成功轉化案例,篩選出10名轉化過程清晰、轉化效果明顯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10名研究對象的基本材料顯示,單親家庭這一成長環(huán)境是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父母離異,各組家庭,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更忽略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造成孩子心靈孤單無助;隔輩教育松散無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對孩子關愛多、關“心”少,服務多、管理少,使孩子發(fā)展缺乏規(guī)劃、沒有方向,再加上一味的遷就、放任,導致孩子意志薄弱,諸多不良習慣有了滋長的溫床。同時,非單親家庭父母教育觀念不正確、不當評價,過高期望、盲目攀比的心理以及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也是形成學生學習信心缺失的主要原因。
為此,積極與家長溝通,交流教育手段,正面引導家長客觀公正地看待孩子的學習,應成為“學困生”轉化過程中的第一環(huán)節(jié)。
(1)找準關注的焦點。
一般情況下,家長常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這樣做其實是在暗示孩子:學習只是為了獲得外在的肯定。殊不知,成績總有高低,排名總有前后,這樣的關注給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以挫敗感,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喪失信心。如果家長能正確引導孩子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習的成就感上,孩子的學習感受就會截然不同。家長的具體做法是,引導孩子不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比進步,肯定孩子每天多學了一些知識,每天都和同學們一樣在進步。這樣,孩子可以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得成就感,體會學習的快樂,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2)培養(yǎng)學習彈性。
“學習彈性”指的是一個人應對壓力、戰(zhàn)勝挫折和接受挑戰(zhàn)的能力。具有學習彈性的人,能有效地應對學習挫折、不良成績、負面評價以及學習壓力。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遇到挫折時,負面消極的想法會使人壓力倍增,容易半途而廢;而正面積極的策勵則會讓人擁有極佳的抗壓及抗挫折能力。
因此,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家長應幫助他們學會做樂觀正面的思考,這樣就能幫助他們提高學習彈性。家長掌握了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對待孩子就會更加理智與科學,不再只是一味地抱怨與批評。只有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帶著長輩的寬容與關愛,帶著朋友的理解與尊重,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和孩子一起成長。
有些學生上課坐不住,聽不進教師講課,小動作不斷,思想開小差,知識一點兒也學不進去。教師、家長往往將這些學生歸入“問題學生”的行列。但是這些學生雖然聽課不專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注意力卻是高度集中,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應該從教師的“教”上找原因。同一個班的學生,不同教師授課,效果截然不同;同一個學生,不同學科的學習,狀況也有所差別,這就反映出教師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在師生情感交流、教學過程把握、教學方法優(yōu)化等方面的無所作為或不恰當做法是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又一重要原因。
作為教師要樹立公正平等的教育思想,把“學困生”轉化作為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備課、上課、作業(yè)批改、個別輔導等方面關注“學困生”的心理及學習需求,精擇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過程,形成教學風格,既做“益友”更做“良師”。
(1)備課時想著“學困生”。
備課不但要做到腦中有“綱”、胸中有“本”、心中有“法”,更要做到目中有“人”。從面向“全體”向關心“個體”傾斜,備課時要考慮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狀況,也要考慮小部分學生的學習困難。同樣一個教學單元,“學困生”應該掌握哪些最基本的內容,掌握到什么程度,需要教師提供哪些幫助;同樣一個練習,要求“學困生”分幾個步驟做,需要給予怎樣的輔導;課堂教學中,哪些時段是為“學困生”安排的,哪些問題是針對“學困生”提出的,針對新授內容“學困生”需要怎樣的個別輔導……教師備課時都要思考、設計。
(2)上課時啟發(fā)“學困生”。
提問是保障“學困生”聽課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的增加對“學困生”提問的次數(shù),形成師生互動。特別要注意在講授新知識的關鍵處及時提問,在學生走神兒或者有搞小動作的趨勢時及時提問,把他們的思緒拉回課堂,并通過不斷的訓練,增強其注意力的持久性。在自主學習活動中,要把“學困生”分散安排在各個學習小組,使他們得到幫助和提高。教師的要求和任務要分層次、有梯度,使“學困生”有發(fā)言的機會,督促、幫助他們主動、積極的思考問題,并通過優(yōu)秀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情感和行為表現(xiàn)潛移默化地影響“學困生”,實現(xiàn)生生互動。
(3)布置作業(yè)時關照“學困生”。
作業(yè)是師生交流的平臺。布置作業(yè)時要照顧所有學生,要有針對性和梯度。既要讓“優(yōu)秀生”吃得飽,又要讓“學困生”吃得了。對于“學困生”,作業(yè)的重心要放在使其進一步理解和鞏固所學新知識的最基本部分;對其作業(yè)進行面批,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幫助他們查找病因;重視作業(yè)批語的情感交流作用和指導作用,“鼓勵+希望”式的作業(yè)批語,是一種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
在轉化“學困生”方面,要注意發(fā)揮班集體和同伴的作用,通過同學之間的互幫互助,幫助“學困生”在集體中找回自信,走出封閉的自我,學會學習和交往。
(1)“主角”效應。
善于發(fā)現(xiàn)“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抓住恰當時機鼓勵他們參加集體活動,并讓他們在活動中成為主角,讓同學們關注他們,喜歡他們,使他們有成就感、自信心。例如,悅悅同學住得離學校近,到校時間早,班主任就安排他帶上教室的鑰匙,讓他做“門官”,這使他很興奮;在學校舉行的背誦課文大賽中,語文教師利用悅悅嗓門大的特點,讓他領誦,雖然只是幾句話,但從活動前期準備到正式比賽,可以明顯感受到他在全身心投入其中,最后,他不僅自己沒有“掉隊”,還為班集體做出了貢獻。教師的這些做法就是為了讓“學困生”走進同伴視線,得到同伴關注,喚起同伴信任,喚醒自我意識。
(2)“互動”策略。
針對學生實際情況,開展“一幫一”活動,為“學困生”安排一個負責任的“小先生”,一起游戲、一起學習,實現(xiàn)生生互動,使“學困生”在潛移默化中找到學習方法,激活樂學點。
據(jù)相關資料顯示,5%~10%的在校生存在學習障礙。所謂“學習障礙”是指智力正常、但因學習能力不足而導致成績落后的現(xiàn)象。學習障礙是由若干不同類型所構成的。其中閱讀障礙最為常見,有此障礙的男生多于女生。
閱讀障礙的顯性特征,一是不會聽課。具體表現(xiàn)為:課上經常搞小動作,即便是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在座位上,心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一旦被提問,連教師問的是什么問題也沒聽見。二是粗心大意。讀課文丟字添字,寫作業(yè)錯字連篇。數(shù)學學習上的表現(xiàn)尤為典型:不會做的題肯定做不對,會做的題要么抄錯數(shù)了,要么少做一道,要么沒審清題意、掉到題目“陷阱”里了……總之,即便是會做的題也經常出錯。三是思維惰性。不積極思考,遇到稍有難度的題,就放棄思考;對學不懂或者做錯了的題,不會主動尋求教師或同學幫助;記憶力差,同樣的錯誤會長時間在不同的練習或考試中重復出現(xiàn)。
對于存在學習障礙的學生,教師更應本著“讓每一個學生都成功”的理念,悉心地幫助、指導和教育。
(1)把握大方向,實現(xiàn)小目標。
面對學習,存在學習障礙的學生總認為有“念不完的課本,做不完的習題”,不知從何入手,因而倍感壓力。這個時候,教師最好的輔導就是幫助學生“切割”他的功課,把要掌握的知識進行合理劃分,分層級制定出具體時間段的具體學習內容,讓學生逐一完成,做到大方向、小目標。比如,一天背幾個英語單詞,做幾道數(shù)學題,等等。只要按照一定計劃,認真完成具體學習任務,實現(xiàn)小目標,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學會這門知識。同樣,教師要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的學習進步上,而不是放在學習成績上。
(2)掌握巧方法,養(yǎng)成好習慣。
學生一旦掌握了學習方法,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就能積極主動地汲取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做“學困生”轉化工作,教師更要重視方法的傳授和習慣的培養(yǎng)。
怎樣指導“學困生”正確審清題意,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例如,在做練習題或考試中,會“讀”題非常重要。讀出“題眼”,讀出題目中的“陷阱”,解題就會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筆者在教學中就非常注意這一點,在課堂練習時按題目類型反復指導“學困生”掌握讀題的方法,要求他們根據(jù)題目中的關鍵字、詞、句明確題意,進而判斷出做題方法,根據(jù)題目中設“陷阱”的地方判斷出應注意的問題。
為幫助學生改掉粗心大意的壞習慣,筆者要求學生養(yǎng)成每做一道題都要認真檢查的習慣。以檢查試卷為例,一份試卷做完后,先要整體查,再要局部查。整體查時查有沒有丟題的現(xiàn)象;局部查時查是否按要求做題,是否按“常法”做題,有沒有抄錯字、看錯字、丟字和掉進題目“陷阱”里的現(xiàn)象等。
實踐證明,通過班主任、任課教師與家長的用心培養(yǎng)和學生自身努力,“學困生”都能走出自卑的陰影,充滿信心地生活和學習。對“學困生”不忽視、不輕視、不歧視,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快樂學習、健康成長,這是教師的神圣使命,也是教師的幸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