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剛 衛(wèi)曾紅
(武警兵團指揮部第六支隊衛(wèi)生隊 新疆石河子 832000)
癔癥[1]是一種心因性疾病,極易在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引導下發(fā)病。目前認為癔癥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性、喜夸張、感情用事、尋求別人經常注意和高度以自我為中心等性格特點,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發(fā)病。臨床表現起病急,具有臨床癥狀表現復雜多樣的特點,可類似多種疾病的癥狀,幾乎占據了醫(yī)學臨床各科的所有疾病的癥狀表現,不易做出明確診斷,易出現誤診。
患者,女,17歲,護士,獨生 女,父母體健。
2006年4月13日,患者突發(fā)右下腹陣發(fā)性疼痛,就診。初步診斷為右泌尿系結石,給予654-2注射液10mg肌注,留觀1h后疼痛緩解。后又連續(xù)發(fā)作3次,每次均以解痙治療緩解。于2006年5月6日右下腹疼痛再次急性發(fā)作,給予入院治療。入院后查體:右下腹麥氏區(qū)輕壓痛,無反跳痛,腎區(qū)無壓痛、叩痛。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便常規(guī)均正常;B超顯示:腎、輸尿管、膀胱未見異常;子宮、附件未見異常;闌尾區(qū)未見異常。腹部X線片未見異常。初步診斷;泌尿系結石?腹痛待查。給予解痙治療后疼痛緩解。入院后反復復查B超未見異常,并給予腎盂靜脈造影未見異常。婦產科會診,排除婦產科疾病;普外科會診,初步診斷為單純性闌尾炎。于5月13日行闌尾切除術,術中探查,闌尾炎癥不明顯,附件未見異常,腹腔無滲液,未見其他異常。5月20日拆線,期間無腹痛發(fā)作。5月24日,腹痛再次發(fā)作,與術前癥狀相同。再次會診,診斷為泌尿系隱性結石。行腹部CT及尿路逆行造影顯示未見異常,血、尿、便常規(guī)未見異常。隨后的1周內發(fā)作3次。再次會診考慮心理因素造成腹痛表現。給予多次心理暗示療法、解釋性心理療法、行為療法等方法,疼痛未再出現。最后確診為癔癥性腹痛。出院后隨診2個月未出現腹痛。
癔癥,又稱歇斯底里,是一類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內心沖突、情緒激動、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病個體引起的精神障礙[2]。主要表現有分離癥狀和轉換癥狀兩種[3]。癔癥第一次發(fā)作的誘因[4]通常是重大的或相當顯著的生活事件,而后來則可能只是雞毛蒜皮般小事即可誘發(fā)同樣的發(fā)作。癔癥發(fā)病常與患者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因素有關。癔癥是青年人(常好發(fā)于青春期)情緒障礙的一種表現,素質因素、軀體因素及社會心理因素是產生癔病的主要原因。國內資料表明,工作與學習過度緊張,生活紊亂無章,休息與睡眠無規(guī)律,家庭矛盾,同學間人際關系不和及學習生活中各種挫折導致思想矛盾持久未能解決,長期心理沖突及負性情感體驗等均是引發(fā)癔病的重要因素。女性多見,因年輕女性普遍存在著好幻想、易動情、意志較脆弱、暗示性較高的心理特點。在治療上以解釋性心理治療、心理暗示治療配合藥物治療就能取得良好效果。
此病例誤診原因分析:(1)癔癥的表現可以模仿臨床各科的任何疾病的表現,在臨床上要作出正確的判斷,難度是較大的,特別對于臨床經驗缺乏者來講,因此極易誤診;(2)對本病認識不足,缺乏科學全面分析病情,忽略了癔癥的發(fā)病與人格類型、生長生活環(huán)境之間的有關聯系,因而造成關鍵問題往往被主癥掩蓋而誤診;(3)缺乏??评碚撝R。
預防發(fā)作的方法:(1)做好心理調節(jié)。要在生活與工作學習中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要在平時有意識地改變自己,如調整情緒、加強文化知識的學習、增強自身能力素質等。(2)正確認識疾病,減輕心理壓力,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3)及時轉移注意力。有意識地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減少過分關注自身不適的時間,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將注意力從對疾病的疑懼上引向注意正常的生活、娛樂中來或暫時離開當時的環(huán)境,以改變心境,防止發(fā)作。(4)良性暗示。良性的語言暗示[5]可以改變癔癥病人的心理與行為,消除心理障礙,調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去戰(zhàn)勝疾病。
臨床醫(yī)生應具備多學科理論知識,臨床工作中應加強對所需的有關文獻的學習,應不斷總結工作,以豐富自己臨床經驗,在診斷疾病的過程中才能思路開闊,而不局限于??萍膊?做到心中有數,減少誤診漏診的發(fā)生。
[1]王春,王偉.癔癥35例臨床分析[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9,4(25):560.
[2]沈漁邨.精神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469.
[3]陳灝珠.實用內科學下冊[M].第10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7:2155.
[4]許又新.癔癥的軀體癥狀[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9,5(23):318~319.
[5]徐蕾.癔癥病人的暗示性心理護理[J].Journal of Qiqihar Medical College,2006,27(16):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