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彭滔 孟凡新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北京 0003)
城鎮(zhèn)化進程中“征地農轉非”老年人的照料
董彭滔 孟凡新1(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北京 100013)
目的 研究城鎮(zhèn)化進程中“征地農轉非”老年人的照料問題。方法 采取焦點群體訪談和個人深度訪談對山東省某地老年人進行調研。結果 “征地農轉非”老年人照料中主要存在照料內容較少,家庭照料成本較高等問題。結論 應充分發(fā)揮政府和社區(qū)的作用,建立照料技能培訓的長效機制并發(fā)揚孝道,以有效改善城鎮(zhèn)化進程中“征地農轉非”老年人的照料狀況。
城鎮(zhèn)化;征地農轉非;社會照料
城鎮(zhèn)化進程中“征地農轉非”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面臨著所有老年人的共性問題:身體功能逐漸衰退,照料需求增加。同時還要應對特有的問題——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后如何適應城鎮(zhèn)生活、生產方式的變化等。國土資源部在其研究課題《21世紀我國耕地資源前景分析及保護對策》中指出,在嚴格控制的前提下,2001~2030年30年間將新占用耕地5 450萬畝,新增失地農民7 800萬人。屆時,我國失地農民總數將達到1.1億人。按照當前和預測的2030年老齡化水平〔1,2〕計算,我國目前至少有500萬老年人的土地被征用,而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3 000萬以上。在我國以往的老齡社會政策中,重點多集中于經濟供養(yǎng)和醫(yī)療保障方面,而對照料的關注則相對較少〔3〕。鑒于此,本文利用社會照料理論,結合調研對城鎮(zhèn)化進程中因土地被征用而轉為非農戶口的老年人照料問題進行分析。
1.1.1 照料內容 所調研的老年人80%患有一種或多種慢性疾病,其中一部分人必須借助他人的照料才能正常生活。老年人接受的主要是日常生活方面的飲食起居和簡單的醫(yī)務照料。一方面老年人的身體狀況直接決定所需照料的內容,另一方面,照料者自身的能力又制約著照料內容,會出現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情況。由于照料基本上是由家庭成員在家中提供的,而家庭成員絕大多數不具備專業(yè)化的照料技能,因此照料就呈現出非專業(yè)化的特點。
1.1.2 居住安排和照料 由于照料基本上是在家中進行的,因此居住安排會影響到照料的提供。調研的老年人中,獨居、與配偶同住、三代同住和其他類型的分別占33.3%、23.1%、41.0%和2.6%。獨居老年人中,生活基本能自理,且大多住處距離子女很近,能隨時得到子女的照料。與配偶同住的老年人中,當一方需要照料時,配偶通常承擔起第一照料人的角色,子女則承擔次要的照料責任。三代同住的老年人都選擇和兒子一家共同居住。事實上,無論采取哪種居住安排,老年人和子女都“相鄰而居”或同住,這種方式其實很大程度上是農村居住方式的一種繼續(xù)。從接受子女照料的頻率和及時性看,三代同住的老年人顯然要優(yōu)于獨居和與配偶同住的老年人。老年人有無獨立的住房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居住方式,進而影響到照料的頻率和及時性。
1.2.1 照料與孝文化 調研地位于魯中腹地,毗鄰孔子故里曲阜,自古深受儒家孝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孝親敬老之風濃厚。調研中,幾乎所有老年人都評價子女很孝順,對自己照料得很周到。
1.2.2 照料服務來源和分工 照料服務來源和分工直接與倫理相關。調研顯示,和城市中老年人照料提供者的多元化不同,調研社區(qū)卻很單一:照料幾乎都是由家庭成員提供,只有1位老年人曾經請過保姆。此外,僅少數幾位老年人表示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考慮去養(yǎng)老機構。照料分工方面,兒子和女兒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調研地,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兒子一般是家庭財產的繼承者,通常承擔主要的照料責任;女兒則是“嫁出去的姑娘”,而且要照料公公婆婆,因此在照料父母方面多扮演補充者的角色。而對于兒子一家而言,兒媳婦通常是照料服務的主要提供者。
對老年人進行照料是一種有成本的勞動。包括對照料者的付費或雖不付費但照料者由于照料老年人而辭去原有工作而造成的收入損失,即經濟成本;以及長期與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緊密接觸而給照料者帶來的許多負面的情感,如對病人狀況的焦慮等,即情感成本。調研地所有的照料費用都是由老年人自己或子女來承擔的,并且多數情況是兒子一方承擔主要甚至全部的照料費用。
社會照料是指為了滿足具有依賴性的成人和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一定的道德環(huán)境和社會經濟背景下所進行的活動及形成的各種關系的總稱。社會照料理論關于照料的分析主要從3個維度進行:①照料是一種勞動,區(qū)別于一般的活動;②照料是一種倫理,牽涉一定的家庭或社會責任和義務;③照料包括一定的成本,包括經濟成本和情感成本〔4〕。為有效改善城鎮(zhèn)化進程中“征地農轉非”老年人的照料狀況,建議如下:
在政府的諸多職能中,構建合理的養(yǎng)老制度和提供充分的養(yǎng)老支持是其中的重要部分。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中“征地農轉非”老年人數量的快速增加和預期壽命的提高,失能及其帶來的照料需求成為一個社會性問題。對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征地農轉非”老年人來說,他們一方面要承擔城鎮(zhèn)較高的照料費用,另一方面卻沒有城鎮(zhèn)老年人的退休金和其家人的高收入,因此“征地農轉非”老年人和他們的子女將會遭遇照料費用支付的巨大壓力,其得到的照料服務也會因此而大打折扣。這就要求政府發(fā)揮政策制定和資金支持的作用,為“征地農轉非”老年人的照料制訂過渡性的支持政策并予以資金的支持,使其能得到較好的照料。而從長期看,則應建立起覆蓋城鄉(xiāng)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從制度層面解決老年人長期照料所面臨的困境。
老年人的照料需要專業(yè)的知識和技能,目前包括“征地農轉非”在內的老年人,對其照料的人員多為沒有任何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老年人配偶及其子女,其照料一般從經驗出發(fā),存在盲目性、非專業(yè)性等先天缺陷,不但不能很好地滿足老年人的照料需求,甚至可能加劇老年人的病患,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即使從長遠來看,老年人居家接受家人的照料也是很重要的一種照料方式,因此應該建立老年人照料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機制,對老年人家屬進行相關的培訓,使其掌握基本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
道 通過制度性的安排,強化并發(fā)揚孝道傳統(tǒng),促使年輕一代把尊老愛老形成自覺行為,并很好地體現在了對老年人的照料中,有效地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如新加坡法律已有孝的相關條款,韓國也于2008年7月通過并頒布了《孝道資助獎勵法》,來為孝道做出示范、引導、鼓勵、褒獎,用制度的力量保證孝行的全面實施。
社區(qū)照料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優(yōu)點,可以充分利用老年人原有的生活設施,和機構照料相比,具有投資少、成本低、服務廣、收費低、見效快等特點,事實證明,居家養(yǎng)老加社區(qū)服務是多數老年人的自愿選擇。另外,國外及我國香港地區(qū)老年人社區(qū)照料實踐的歷史經驗也充分說明,積極發(fā)展老年人社區(qū)照料是解決老人照料的有效途徑。
為充分發(fā)揮“征地農轉非”社區(qū)在老年人照料方面的作用,應充分利用這類社區(qū)的優(yōu)勢,在明晰社區(qū)定位的基礎上,探索建立社區(qū)照料支持網絡及自助小組、專業(yè)化的機構照料方法和社區(qū)拓展等相結合的靈活多樣的適合“征地農轉非”社區(qū)老年人照料的形式和方法,為其提供更優(yōu)質的照料服務。
1 李本公.中國人口老齡化發(fā)展趨勢百年預測〔M〕.北京:華齡出版社,2007:84.
2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tǒng)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
3 尚曉援,李振剛.山西農村老年照料的個案研究〔J〕.《人口與發(fā)展》,2009;15(1):95-102.
4 Mary Daly,Jane Lewis.The concept of social care and the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welfare states〔J〕.Brit J Socia,2000;51(2):281-98.
R161
A
1005-9202(2012)06-1234-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2.06.055
1 北京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
董彭滔(1977-),男,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老年社會政策研究。
〔2010-12-06收稿 2011-05-17修回〕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