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振興
(山東省臨沂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人民醫(yī)院,276000)
急性胰腺炎(AP)是一種常見的急腹癥,病因復雜,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根據(jù)其嚴重程度可分為輕型急性胰腺炎(MAP)及重型急性胰腺炎(SAP)。雖然急性胰腺炎總的死亡率為2%~10%,但急性出血壞死性的病死率仍高達30%以上[1]。我院2008年7月~2011年8月共收治胰腺炎患者86例,其中MAP 58例,SAP 2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治療組44例,其中男26例,女18例;平均年齡44.6歲。對照組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平均年齡43.5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顯著性(P>0.05)。以上病例均依據(jù)臨床、生化及B超、CT明確診斷。
診斷標準:參照1996年第六屆胰腺外科學術會議《急性胰腺炎的臨床診斷及分級標準》[2]確診。
對照組采用西醫(yī)及基本支持療法:禁食,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平衡失調,抑制胰液分泌,應用抗生素及營養(yǎng)支持,應用生長抑素及制酸藥物治療。
治療組除以上治療外同時加用自擬清胰湯(柴胡12g,枳實10g,黃芩12g,厚樸10g,白芍10g,丹參30g,香附10g,郁金10g,生大黃12g,蒲公英30g)。以上中藥加水500ml浸泡1h,急火燒開,慢火煎15min,濾去藥渣,將藥液冷至38℃左右時低壓保留灌腸(保留約30min),每日2次,待腹痛明顯減輕后改為每日1次,待病情明顯好轉后停藥。
療效判定標準:臨床痊愈:3天內癥狀、體征緩解,7天內消失,血、尿淀粉酶恢復正常;顯效:7天內癥狀、體征顯著好轉,血、尿淀粉酶恢復正常;有效:7天內癥狀、體征減輕,血、尿淀粉酶有下降趨勢;無效:7天內癥狀、體征未減輕或有惡化,血尿淀粉酶未降低。
治療組臨床痊愈36例,顯效4例,有效2例,無效1例,死亡1例;對照組臨床痊愈26例,顯效5例,有效4例,無效4例,死亡3例。治療組總有效率95.45%,對照組總有效率83.33%。兩組比較,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
急性胰腺炎是一種嚴重的分解代謝疾病,發(fā)病有眾多因素的參與,如胰酶引起自身組織的消化、胰腺的微循環(huán)障礙、氧自由基的作用、內毒素等,可導致全身臟器的損害,病情發(fā)展迅速,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重型胰腺炎病人由于劇烈全身炎癥反應和全身性感染引起呼吸困難、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礙(MODS)。治療中如何控制其發(fā)展是提高急性胰腺炎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的關鍵。中醫(yī)認為,急性胰腺炎屬中醫(yī)“腹痛”范疇,系由肝膽失疏,濕熱蘊結,氣滯血瘀,進一步演變?yōu)闊岫緹胧?,瘀熱內阻,或上迫于肺,或內陷心包,或熱傷血絡。其病機之關鍵是實熱血瘀。因此,以通腑泄熱、活血化瘀為治療大法。方中大黃、枳實相互為用,峻下熱結之力甚強。大黃排出大量腸內細菌及毒性物質。實驗證明,大黃還有抑制胰酶活性和增加胰液流量的作用,具有較強的利膽、促進腸蠕動,減輕毛細血管的滲出,抑制腸道菌群和內毒素移位的作用。灌入中藥后腸蠕動增加,通過瀉下作用排除大量毒性物質和腸道內細菌,從而通過減少內毒素血癥及TNF水平,抑制誘發(fā)MOF,降低病死率,也減輕病人腹脹、緩解病人的呼吸困難及缺氧程度。本組采用中藥湯劑直腸內灌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可以促進胃腸蠕動,增加排便次數(shù),減少胃腸道細菌數(shù)量,減少胃腸道細菌易位所致感染,減輕病人腹脹,促進黃疸消退,減緩病人癥狀。同時,直腸內中藥灌注無胃管內注藥所引起的腹脹、腹部不適,且用藥后導瀉作用顯著,腹脹減輕明顯,病人樂于接受。
AP的預后兇險,主要表現(xiàn)在其誘發(fā)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最終導致多器官功能障礙(MODS)。而有效地治療SIRS是改善AP預后的關鍵。而對SIRS的防治焦點在于拮抗內毒血癥及炎性介質的釋放。而諸多研究表明,中藥在治療由胰腺引起的SIRS方面有許多西藥不能替代的作用。我們給予基本支持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中藥治療,中藥與西藥協(xié)同針對AP發(fā)病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迅速改善胃腸功能,抑制和降低胰腺分泌,減輕毒物對機體的損傷,進而加速胰腺功能恢復,對于防止初期胰腺炎進一步缺血壞死起到了積極作用,使一些病例可不經(jīng)過進展期而直接進入恢復期[3],從而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死率,且藥源豐富,使用方便,費用較低,適用于AP的綜合用藥。
[1]呂云福 .現(xiàn)代胰腺外科學 .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3:121-122.
[2]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會胰腺學組 .急性胰腺炎的診斷及分級標準 .中華外科雜志,1997,35(12):773.
[3]崔乃強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106例.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2000,6(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