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爾江
貴州省正安縣中醫(yī)院骨科,貴州 正安 563400
股骨轉子間骨折高發(fā)于老年患者,隨著老齡化人口的增多,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手術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已經取得滿意的效果。但在實際應用中,也出現了髖內翻、頸縮、跛行、釘拔出、螺釘穿出股骨頭等問題。為此我們分析了2003年1月至2011年1月用動力髖螺釘 (DHS)治療的26例病例,意在觀察此方法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療效及并發(fā)癥,并探討治療經驗。
本組病例:男18例、女8例,年齡50~78歲,平均68歲。左側17例,右側9例,摔倒等低能量損傷20例,車禍等高能量損傷6例,骨折采用Evans-Jenson分型,IA型6例,IB型10例,IIA型5例,IIB型3例,III型2例。穩(wěn)定型16例,不穩(wěn)定型10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合并糖尿病9例,高血壓病12例,慢性支氣管炎3例,術前常規(guī)下肢牽引并控制內科疾病,于傷后2~9天內手術,平均4天。
選擇腰硬聯合麻醉或全麻,取仰臥及患側臀部墊高25°~30°,行股骨外側切口,顯露骨折部位,予手法復位,盡量解剖復位內側皮質或小粗隆處的骨折塊并用拉力螺釘固定,以大粗隆下緣股骨外側平小粗隆尖水平為進釘點,導針與股骨干呈135°角,經股骨頸中心透視下打入導針,導針距股骨頭軟骨面約1.0cm。然后按DHS安裝程序安裝,再于套筒釘上方約1cm處的大粗隆外側平行套筒擰入一枚粗細適宜的防旋松質骨螺釘,術后一周內做髖膝關節(jié)功能鍛煉,6周內行患肢部傷負重行走。3~4個月骨折愈合開始負重并逐步行走。
全部病例均隨訪,隨訪時間6~36個月,平均18個月。除1例術后8個月死于其它原因外,其余骨折均骨性愈合。其中髖內翻1例,肢體短縮跛行3例,螺釘突出股骨頭1例,無感染病例。髖關節(jié)功能按黃公怡等提出的評定標準:優(yōu),髖關節(jié)無痛、無畸形功能正常,良骨折愈合無畸形,髖關節(jié)偶有不適,功能略受影響,不影響生活,差,骨折愈合差,畸形持續(xù)疼痛,功能明顯受限,生活不能自理。本組優(yōu)17例,良7例,差2例,優(yōu)良率92.3﹪。
股骨轉子間骨折既往因患者年齡大,又合并許多內科疾病,多采用非手術方法治療,雖最終獲得骨折愈合,但往往給患者帶來更重的并發(fā)癥,如褥瘡、肺炎、髖內翻等,死亡率明顯增高。隨著醫(yī)療技術的提高,我們建議術前應全面充分地評估患者的病情及手術耐受程度,控制內科疾病,降低手術風險,力爭使患者平穩(wěn)地度過圍手術期和康復期并減少并發(fā)癥,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決定股骨轉子間骨折骨固定成敗的因素有5個:骨骼質量、骨折類型 (骨折塊的數目和骨折塊的幾何形狀)、復位情況、所選擇的內固定 (器材的設計、合理性及安裝)、內固定的置入位置、良好的復位是手術成功的前提。術中牽引達到或接近解剖復位,后內側骨缺損是導致骨不愈合、髖內翻畸形的重要原因,小的骨塊復位后貼近骨折處可不予處理,但是對大的骨折塊一定要復位,用螺釘固定,再安放DHS。仍有骨質缺損的應植骨以重建股骨距支撐柱。術中在大粗隆部擰入一枚與滑動釘平行的松骨螺釘,以增強骨折防旋穩(wěn)定性。
股骨轉子間骨折術后掌握早期活動,晚負重的原側。負重的早晚主要取決于患者的體質、骨質量復位及固定的好壞,穩(wěn)定骨折、骨質指數高,可早期負重活動,相反,主張非負重性功能練習,拍片骨愈合良好后再負重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