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紅 尹躍兵
湖南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湖南 株洲 412012
溫里藥在方劑配伍中的應用
袁曉紅 尹躍兵
湖南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湖南 株洲 412012
從中醫(yī)理論結合臨床應用及現(xiàn)代藥理研究,對溫里藥在方劑配伍規(guī)律進行探討。認為溫里藥除了用于治里寒證的方劑配伍外,還廣泛用于解表、瀉下、祛痰、和解、清熱、祛濕、補益、固澀、開竅、理血、理氣及祛濕劑等多類方劑配伍中,由于配伍不同,則功效迥異,特探討之。
溫里藥;配伍規(guī)律
溫里藥有溫里祛寒、治療里寒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本類藥物味辛而性溫熱,偏走臟腑,主入心、脾、肺、胃、肝、腎經(jīng),主要具有溫里散寒,溫經(jīng)止痛的作用。有的藥物還能助陽、回陽,主要用于里寒證,為溫里劑的主要組成藥物。同時還在解表、瀉下、祛痰、和解、清熱、祛濕、補益、固澀、開竅、理血、理氣及祛濕劑等多類方劑中廣泛配伍應用?,F(xiàn)代研究證實溫里藥具有鎮(zhèn)痛、抗炎和抗變態(tài)反應作用[1]。特別是現(xiàn)在濫用抗生素后形成的副作用的影響,溫里藥的應用更受到了醫(yī)家的重視。現(xiàn)就溫里藥在除溫里劑以外的方劑中的配伍應用進行探討。
溫陽解表,主治陽虛外感表證;解表散寒,溫肺化痰,主治外寒內飲證。陽虛生內寒,又易外感風寒,治療此證,單純解表,則里寒不除;單純溫里,則表寒不解,故常用解表藥配伍附子、干姜等溫里助陽,主治外寒風寒表證。如麻黃附子細辛湯和再造散。又有內有寒痰兼外感,形成表寒夾痰飲證,也需配伍溫里藥,溫化痰飲,如小青龍湯中麻黃、桂枝解表散寒,配伍干姜、細辛溫肺化飲等。
溫陽通便,主治寒積便秘證。六腑以通為用,若寒積腸道,傳化失職,可見腹痛便秘等證。根據(jù)“寒者熱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的原則,治宜溫散寒凝而開閉結,通下大便以除積滯,故以瀉下藥大黃、芒硝等配伍溫里藥附子、干姜、細辛等,既溫陽散寒,又使大黃、芒硝寒性去而走泄之性得存,變寒下為溫下,主治寒積里實證。如大黃附子、溫脾湯及三物備急丸。
溫陽化痰,主治寒痰、寒飲證。寒痰、寒飲證多因素體陽虛,寒飲內停;或外感寒邪,津液凝聚而成。除以溫化寒痰藥半夏、白芥子等為主要組成外,還根據(jù)寒痰冷飲,非溫不化,即“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原則,治宜溫化,適當配伍溫里祛寒干姜、細辛等藥。如苓甘五味姜辛湯中用辛熱之干姜溫脾暖肺,扶陽祛寒,溫化水濕;細辛辛熱溫散,溫臟腑,布津液,散寒邪,干姜配伍細辛,溫化寒痰,相得益彰。
平調寒熱,主治寒熱錯雜證。若腸胃不和,寒熱互結,可見心下痞滿,腹?jié)M,下利等證。根據(jù)“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治宜寒熱并用。故以溫里藥中的干姜辛熱,溫中散寒,配伍苦寒清降的黃芩、黃連,清瀉里熱,相互配伍,寒熱并用,平調寒熱,主治寒熱互結于胃腸之心下痞證,如半夏瀉心湯等。
為佐制藥或反佐藥。里熱證多因陽盛或陰虛所致。方中除了以寒涼清熱的黃連、黃芩等藥為主要組成外,亦可配伍溫熱的吳茱萸、肉桂等藥。這類配伍不僅藥性寒熱不同,而功效亦無相似之處,但兩者合用,可以相制相用,揚長避短,使與全方的作用性質一致。佐制與反佐均為佐藥,根據(jù)病情需要,于清熱方劑中配伍少量溫熱藥。相互配伍既可制約大量的寒涼藥傷胃之性,使泄火而無涼遏之弊;又可以防止熱盛拒藥。如左金丸、芍藥湯等。
溫陽補陽,主治陽虛證。陽虛則寒,宜補而兼溫,除了以補陽的仙茅、淫羊藿等藥外,還可以用補氣藥中的人參、白術、山藥等藥配伍溫里藥中的附子、干姜、肉桂溫陽助陽,使陽從氣化生。如腎氣丸中以補氣的山藥配伍溫里的附子等。
溫陽止瀉,主治脾腎虛寒,久瀉久痢。久瀉痢不愈,多因脾腎虛寒所致,根據(jù)“虛者補之”、“寒者溫之”、“澀可固脫”的治則,組方時除了固澀的訶子、赤石脂、肉豆蒄、烏梅等藥和補虛的人參、白術等藥以外,還應配伍溫里祛寒的附子、肉桂、吳茱萸等藥辛熱益火助陽,溫腎暖脾,以消散陰寒邪氣。如真人養(yǎng)臟湯、四神丸等。
開竅醒神,主治寒閉證。寒邪、痰濁等邪氣蒙蔽清竅氣致的寒閉證,治宜開竅醒神,溫散寒邪,宣達氣機。以芳香開竅的蘇合香、麝香、冰片等為主,配伍溫里散寒的丁香、蓽菝等,既能溫里散寒止痛,又與其它辛香之藥配合,增強開竅、散寒、止痛的作用。如蘇合香丸等。
溫經(jīng)散寒,活血祛瘀,主治瘀血證;溫中止血,主治陽虛出血證。寒凝則血瘀,是瘀血形成的一個主要原因。根據(jù)血瘀證治宜活血化瘀,即“血實者宜決之”和原則,組方時以活血祛瘀川芎、延胡索、桃仁、紅花為主要組成,適當?shù)嘏湮闇乩锷⒑膮擒镙?、桂枝、附子、肉桂、干姜等,辛散溫通以助血液運行,增強其活血祛瘀作用,如溫經(jīng)湯和生化湯等。脾主統(tǒng)血,脾陽不足,脾不統(tǒng)血,會導致吐血、便血等各種出血證,根據(jù)出血證宜止之的原則,宜以溫經(jīng)止血的黃土等藥為主藥,并配伍附子、干姜等溫中散寒之品,以溫脾陽復脾統(tǒng)攝之功,與止血藥相伍,可收到標本兼顧之效。如黃土湯等。
溫里散寒,行氣止痛,主治中焦寒濕氣滯證;溫經(jīng)散寒,行氣止痛,主治寒凝肝脈諸證。脾胃位于中焦,若起居不適,外受寒濕之邪,或恣食生冷之物,導致寒濕阻于中焦,氣機阻滯。治宜行氣祛濕,輔以溫里散寒。組方時以行氣祛濕的厚樸、砂仁、草豆蒄等藥配伍溫里散寒的干姜、高良姜等藥。如厚樸溫中湯。足厥陰肝經(jīng)起于足大趾,經(jīng)下肢內側上行,繞陰器,過少腹,經(jīng)過胃旁,若肝經(jīng)氣機郁滯,又復外感寒邪、寒濕之邪;或素體陽虛,寒從中生,形成寒凝肝脈的疝氣痛、痛經(jīng)等病證,治宜溫經(jīng)散寒,行氣止痛。以疏肝理氣止痛的香附、烏藥、青皮、川楝子等藥為主,配伍溫經(jīng)散寒的小茴香、肉桂、干姜、吳茱萸等藥暖肝散寒,使下元得溫,寒凝得散,氣機通暢,則寒凝肝脈諸證可自解。如暖肝煎、天臺烏藥散等。
溫陽祛濕,主治痰飲、水腫、痹證等證。對陽虛氣不化水或濕從寒化的痰飲、水腫、痹證等。治宜溫化水濕,以祛濕的茯苓、澤瀉、豬苓、羌活、獨活等藥配伍溫里祛寒的附子、干姜、細辛等藥,既溫陽,又祛濕,使陽復濕祛。如實脾散、真武湯、獨活寄生湯等。
另外溫里藥雖然應用廣泛,但不是每證必用。因其辛熱燥烈,用量不宜過大;久服易傷陰助火,凡陰虛火旺、津血虧虛者忌用;孕婦亦宜慎用??傊委熽柼摶蜿巹俚牟∽C,根據(jù)“寒者溫之”,“輔反成制”等的的制方思路,而應用于多類方劑中,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受到歷代醫(yī)家的重視,值得我們進一步進行探討和研究。
[1]溫里藥溫經(jīng)止痛解痹的藥理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7,(7)1:29~32.
R285.6
A
1007-8517(2012)15-0042-02
201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