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雅冰 徐曉梅
(云南師范大學物電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92)
隨著基礎科學和高新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優(yōu)劣.20世紀末,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目的就是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使得中學物理教學的目標已經發(fā)生了轉變,強調從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學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的聯系等方面培養(yǎng)學生,從而為學生終身發(fā)展、應對現代社會和未來發(fā)展的挑戰(zhàn)奠定基礎[1].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新課標中實施教學的思路逐漸滲透到中考物理試題中來,全國各地一年一度的中考試題的命制成為社會的焦點問題及熱門話題[2].
本文通過對2011年全國各地(北京、廣州、沈陽、呼和浩特、南昌、黃崗、西寧、成都等)中考物理試題命制的抽樣研究,考察了新課標所提出的過程、情感、生活在中考物理試題命制中的展現與詮釋.
如果有人要求用最簡單的語句來總結新課標在中考物理試題命制的趨勢和特點,那么答案是“重過程”、“重情感”、“重生活”.重過程即重視“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實現;重情感即重視“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重生活即重視試題與學生生活與社會實踐的關系.
新課標在“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實現體現在:要求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現象的觀察描述能力、在觀察物理現象和學習物理過程中發(fā)現并提出問題的能力、利用不同渠道收集并處理信息的能力、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概括科學規(guī)律并嘗試應用科學規(guī)律解釋具體物理問題的能力、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并且初步具有評估和聽取反饋意見的意識.
【例1】(2011年西寧市中考第25題)如圖1所示,為了探究壓強可能與受力面積和壓力的大小有關,小剛找到了下面器材:規(guī)格相同的兩塊海綿、三本字典.設計了下面的實驗:圖1(a)海綿平放在桌面上;圖1(b)海上平放一本字典;圖1(c)海綿上疊放兩本字典;圖1(d)海棉上立放一本字典;圖1(e)一本字典平放在桌面上.
圖1
(1)通過實驗圖1(a)和圖1(b),可以得出:力能使物體發(fā)生____________,小剛是根據____________的現象來比較壓強的.
(2)通過實驗圖1(b)和圖1(c),可以得出:在________一定時,________越大,壓強越大.
(3)通過觀察圖______、圖______后得出:在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強越大.
(4)設圖1(b)中字典對海綿的壓強是Pb,圖1(e)中字典對桌面的壓強是Pe,比較Pb______Pe.
【例2】(2011年廣州市中考第25題)用細線拴住一端粗、一端細的實心胡蘿卜并懸掛起來,靜止后胡蘿卜的軸線水平,如圖2所示;在拴線處沿豎直方向將胡蘿卜切成A,B兩段.A,B哪段重些呢?甲、乙、丙三個同學提出各自的猜想:
甲:A較重;
乙:B較重;
丙:A,B一樣重.
Ⅰ.請設計一個簡易實驗,判斷A,B的輕重.
所用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象及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2
Ⅱ.為進一步研究類似A,B輕重的問題,某同學在一根有等間距刻度的均勻杠桿兩側掛上每個質量都相等的鉤碼進行實驗.杠桿靜止于水平狀態(tài)的三次實驗情境如圖3所示.
圖3
(1)根據圖3的實驗,可以判斷______同學的猜想是正確的(填“甲”、“乙”或“丙”).
(2)根據圖3的實驗,該同學得出結論:
只要滿足“阻力×阻力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
動力×動力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杠桿就能平衡來說明該結論是否正確.
1)這個結論是否正確?
2)用圖4所示的裝置,怎樣通過實驗來說明該結論是否正確?
圖4
【例3】(2011年江西省中考第24題)刻度尺是我們常用的學習工具,它不僅可以用來測量物體的長度,輔助作圖,還能用來完成一些物理小實驗,請你參照示例利用刻度尺設計兩個小實驗,分別用來說明電學和聲學的相關知識.
實驗的方法實驗的現象能說明的物理知識示例將刻度尺拋出刻度尺落向地面物體受到的重力方向豎直向下電學聲學
討論:例1通過再現壓強與受力面積和壓力大小關系的實驗考察考生對物理現象的描述能力,后又通過對該實驗的過程及其所得結論中重要知識點的提問,來考察考生在觀察物理現象和學習物理過程中發(fā)現并提出問題及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2是對“杠桿平衡條件”這一知識點的考查,首先以猜想哪段胡蘿卜重為題,將考生很好地帶入問題的情境中,趣味性較強,既喚起了考生的物理興趣,又考查了考生運用所學科學規(guī)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后又給出杠桿平衡條件,讓考生根據已學知識,判斷給出的條件是否正確并要求通過實驗來說明,這對考生的表達能力及評估反饋信息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很好地詮釋了新課標所要求達到的“過程與方法”的目標.
例3要求考生利用刻度尺作為輔助工具設計實驗來說明電學和聲學的相關知識.該題答案不唯一,主要考查考生對電學和聲學所學知識的歸納概括并將知識融會貫通應用到解決其他同類問題中去,即考查考生舉一反三的應變能力,同時又兼顧了考查考生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并且初步具有評估和聽取反饋意見的意識.體現了新課標所要求的“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命題要求.
新課標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體現在:要求學生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對大自然有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能體驗戰(zhàn)勝困難、解決物理問題時的喜悅;初步認識科學及其相關技術對于社會發(fā)展、自然環(huán)境及人類生活的影響;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識,能在個人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所貢獻[3].中考物理試題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體現是隱性的, 主要從物理問題的情景和過程中體現.
【例4】(2011年昆明市中考第3題)滇池是昆明的母親湖,春城之所以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與滇池息息相關,所以保護滇池,人人有責.滇池對昆明氣候的調節(jié)作用,主要是因為
A.水具有較大的比熱容
B.水具有較大的密度
C.水具有較大的內能
D.水具有較高的溫度
【例5】(2011年成都市中考第21題)如圖5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虛像.接著他按小聰的提示進行了操作,終于看到了“縮小”的花朵.關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縮小”花朵,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圖5
A.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動放大鏡,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縮小虛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鏡與花朵之間
B.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動放大鏡,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縮小實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鏡與小亮眼睛之間
C.小亮向遠離花朵的方向移動放大鏡,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縮小虛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鏡與花朵之間
D.小亮向遠離花朵的方向移動放大鏡,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縮小實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鏡與小亮眼睛之間
【例6】(2011年沈陽市中考第25題)炎熱的夏天來啦!小明家買了一臺電風扇.站在電風扇旁,小明覺觸涼爽.于是他大膽猜想:是電風扇降低了室內溫度.
為了驗證猜想,他關閉了門窗,選取兩支相同的溫度計,進行了如下的探究實驗.
[實驗步驟]
(1)溫度計放置:將兩支相同的溫度計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溫度計讀?。洪]合電風扇開關,稍候讀取溫度計示數.
[分析論證]
兩支溫度計示數相同,表明吹電風扇不能降低室內溫度.
下列步驟中有來完成的部分,請將其補充完整.
這一現象引發(fā)了小明的思考,為什么室溫沒有降低,而吹電風扇卻覺得涼爽呢?小明聯想到液體蒸發(fā)的知識.人體是通過汗液蒸發(fā)來調節(jié)體溫的,人在吹電風扇時,汗液比平時蒸發(fā)得更快,所以感到涼爽.
為了證明吹電風扇能加快蒸發(fā)吸熱的速度,小明又進行了實驗,他只增加一種物質,并且首先補充了一個步驟,然后重復前面實驗的操作.請你將下表的內容補充完整.
[增加物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補充步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論證]
如果觀察到____________,說明吹電風扇能加快蒸發(fā)吸熱的速度.
討論:例4、例5和例6均通過物理問題的真實情景的再現,考查了考生對周圍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知識的關注、關心和探索求知欲,以及將物理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真切體會、切實體驗和感受物理的有用和有趣.在中考物理試題的命制中隱性的考察了新課標所提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要求.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物理課程的設置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中去探究并認識物理規(guī)律,同時還應將學生認識到的物理知識及科學研究方法與社會實踐及其應用結合起來,讓他們體會到物理在生活與生產中的實際應用,這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而且還將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科學探究的能力[4].
【例7】(2011年北京市中考第14題)小陽打排球,排球離開手后向上運動到一定高度又落回地面.不計空氣阻力,關于排球離開手后的運動過程,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排球在上升過程中,小陽對排球做功
B.排球在下落過程中,排球的重力勢能變小
C.排球在上升過程中,排球受到的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D.排球在下落過程中,排球所受的重力做功越來越快
【例8】(2011年黃岡市中考第24題)醫(yī)學上針對外傷的疼痛常用“冷療法”治療,其原理是醫(yī)生用一種叫做氯乙烷的氣態(tài)有機物,對準人的傷口處噴射,它在加壓下________(填物態(tài)變化名稱),又在皮膚上迅速________(填物態(tài)變化名稱),同時________大量的熱,使人體受傷部位的熱力學能________,溫度降低,皮膚血管收縮,神經纖維傳導速度變慢,類似局部麻醉,人的傷痛很快消失,同時防止傷口處形成淤血.
討論:以上例題所涉及的都是學生生活中觸手可及的情景,學生有親近感,而物理情景所提及的問題卻是學生較為陌生的.這種親近—陌生的強烈反差,發(fā)人深省,學生會真切地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5].例7和例8均為將物理知識與生活社會聯系在一起的中考物理試題的實例.由例7是通過學生學習生活中一常見的打排球場景來考察排球的做功和受力的情況,側重“從生活走向物理”.而例8借考查物態(tài)變化的知識讓學生了解醫(yī)學上的“冷療法”的相關知識,側重“從物理走向社會”.
遵循新課標的基本理念,通過研究中考物理試題在貫徹落實新課標所要求的過程、情感、生活方面試題命制的特點,便于學習借鑒、取長補短.同時考慮到,就中考物理試題命制對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的詮釋來看,仍然可以在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題型間的綜合、學科間的綜合等方面進行更進一步的探索與研究.因此,對中考物理試題在貫徹落實新課標方面的新趨勢、新特點的分析與思考遠遠不止于此,深入認識新課標對中考物理試題命制的影響,有利于教師教學思想的完善以及學生學習方式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劉力.新課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學論.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 張艷香.新課程下物理中考試題的特點.物理教學,2011, 33(9):34
3 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百度文庫
4 王艷艷,段林艷.九年義務教育物理新課標解讀.百度文庫
5 沈輝.近景中考題的啟迪功能.物理教學,2011, 3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