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林,熊 明,張 智,劉 曉
心包穿刺技術作為獲取標本明確心包積液病因,也是緩解心包填塞癥狀的最有效措施。但常規(guī)心包穿刺術風險性大,容易出現嚴重并發(fā)癥,尤其反復實施心包穿刺術,更增加了穿刺并發(fā)癥和感染的風險。本院近年來在超聲引導下進行中心靜脈導管留置引流心包積液,較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經B超明確為心包積液住院病人128例,其中男76例,女52例;年齡23歲~82歲(53歲±10歲);無癥狀78例,占60.9%,伴勞力性氣促、心前區(qū)壓迫感和頸靜脈怒張等臨床表現50例,占39%;病因分類:腫瘤52例,結核37例,甲狀腺功能異常15例,風濕3例,其他21例;B超定量:大量32例,中等量81例,小量15例。
1.2 材料 操作使用美國Arrow公司生產的(14~16)ga/16 cm單腔中心靜脈導管套件,18G帶側孔薄壁穿刺針,0.32英寸
J型軟型導引鋼絲,16cm單腔中心靜脈導管。
1.3 方法
1.3.1 術前準備 常規(guī)檢查凝血功能,血常規(guī),血氣分析。心電監(jiān)護,保留靜脈通道,準備急救藥品。緊張者可術前30min給予地西泮鎮(zhèn)靜。中心靜脈穿刺包;搶救車,標本采集物品等。
1.3.2 操作方法 穿刺點定位:取坐位或半臥位,床旁B超確定穿刺部位及進針方向和進針最大深度。常規(guī)選擇兩個穿刺點即胸骨左緣第5肋間心濁音界內1.0cm~2.0cm處和劍突下為穿刺點。限定最長進針長度:根據超聲檢查圖像測量皮膚與舒張期心肌外膜的距離,并將此距離減0.5cm以上,以免抽液時由于液體的減少傷及血管和心肌。
常規(guī)消毒鋪巾后,用普通7號針抽取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打開中心靜脈穿刺包,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從定位處帶負壓進針,一旦刺入心包腔即可有積液涌入針筒,即停止穿刺。針筒后端或穿刺針側管置入J型導引鋼絲入心包腔,約15cm,退出穿刺針,用擴張管擴張穿刺部位的皮膚及皮下組織,沿導絲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入心包腔,并調節(jié)好置管的深度,10cm~15 cm,退出導絲,抽吸積液順暢后縫扎固定,無菌紗布敷貼,導管另一端連接標本瓶,收集心包積液送檢,之后接入引流袋。首次引流量100mL~300mL,以后每3h~4h引流1次,每次引流300mL~500mL。引流袋保持無菌,并每天更換1次。每次引流后,中心靜脈導管內注入1∶5 000肝素液0.5mL封管,以防導管阻塞。如果每日引流量<50mL或超聲檢查顯示局部積液深度≤3.0mm時可以考慮拔管。
2.1 置管引流情況 118例病人一次穿刺置管成功,8例心包積液引流不通暢行第二次置管,其原因血凝阻塞導管;2例導管脫落。置管引流1h~2h后癥狀明顯緩解,留置導管(2~23)d,平均(10.5±4.5)d。直到每日引流量<50mL,經B超檢查,心尖部積液量<30mL可拔管。
2.2 療效評定 所有病人經置管引流后,勞力性氣促、心前區(qū)壓迫感和頸靜脈怒張等臨床表現癥狀減輕,療效滿意。
2.3 并發(fā)癥 本組病人均未出現嚴重并發(fā)癥。5例在穿刺中出現出汗、心率減慢、面色蒼白,靜脈推注阿托品后癥狀很快消失;5例因留置時間較長,局部皮膚出現紅腫,經局部處理后好轉;2例病人出現胸痛,減少留置導管深度及變動留置導管位置后胸痛緩解。
心包積液是心內科的危急重癥之一,如果因各種病因導致病人心包腔內有中、大量心包積液,一旦發(fā)生心包填塞,可危及病人生命,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及時進行心包穿刺引流。常規(guī)心包穿刺方法屬于盲穿或在X線透視下穿刺,其過程繁瑣、效率低下、隱患多、風險大、成功率低、并發(fā)癥多,其致命性并發(fā)癥可高達11%~20%[1]。應用便攜式B型超聲診斷儀在病床旁行超聲引導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定位準確,操作手法簡單易行,減少反復穿刺操作機會,便于留取標本,提高檢查的陽性率,解決了減壓、定性、沖洗、注藥等診斷和治療上的問題。特別是在心包積液量大、產生較快或臨床產生心包填塞急救時,既往進行多次穿刺抽液,不但增加病人的痛苦,同時穿刺風險成倍增加。心包腔置管可避免多次穿刺,減少了以往反復穿刺的風險及病人的痛苦,避免損傷冠狀動脈及心肌,明顯減少嚴重心律失常、胸悶、腹部器官損傷及死亡等[2]。同時更快地緩解心包填塞癥狀和挽救生命。此外,心包腔置管對于部分病人可進行必要的藥物治療,開辟了又一治療途徑[3]。
近幾年來,國內外一些學者將用于心導管術的Seldinger穿刺法用于心包積液引流中,并證明在超聲心動圖引導下,以心尖部為最佳穿刺引流點的心包腔穿刺法極少有并發(fā)癥出現。Seldinger技術穿刺,穿刺針進入心包腔很淺,并且停留時間短,針尖不易傷及心肌和冠脈。右室前壁液性暗區(qū)厚度>5mm~6 mm即可采用Seldinger技術穿刺[4]。另外,“J”形頭的導絲和具有良好柔韌性的導管也不易刺激、損傷心肌。在術前采用超聲對胸骨左緣第5肋間心濁音界內1.0cm~2.0cm處和劍突下為穿刺點定位,術中不用超聲指引。置管成功后,可通過導管控制夾調節(jié)引流速度,防止引流太快,減少對心肺功能的影響。
在臨床工作中,使用中心靜脈導管心包腔留置引流術有如下體會:中心靜脈導管心包腔留置引流術具有操作簡單和創(chuàng)傷小,安全可靠,并發(fā)癥少,減少了病人的醫(yī)療費用;病人接受一次心包穿刺,即可完成引流和病理標本的收集,并急救、診斷、病因治療為一體;易控制引流速度,可引流徹底,并連續(xù)抽液和心包腔內給藥,導管可長期保留。但是,中心靜脈導管過長(20cm),積液過少時全部置入對引流有一定影響,導管內徑較細,當積液為滲出液時,易引起導管堵塞。導管質地偏軟,長時間引流時,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變形,導致引流不暢。這些有待生產廠家進一步完善產品質量與工藝。
[1] 王建華,趙繼昆,孫淑梅.超聲定位下應用中心靜脈導管引流治療心包積液[J].中國現代醫(yī)生,2008,46(13):57-59.
[2] 張蓉,劉倚河,劉舜輝,等.心包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心包積液40例[J].東南國防醫(yī)藥,2010,12(2):153-154.
[3] 王樹松,王強,楚昭瑩.超聲引導穿刺置入微導管法治療惡性心包積液評價[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05,5(12):991.
[4] Ziskind AA,Pearce AC.Percutaneous balloon pericardiotomy for the treatment of cardiac tamponade and large pericardial effusions:Description of technique and report of the first 50cases[J].Am Coll Cardiol,1993,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