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執(zhí)行 本刊編輯部
一名出身貧苦、身高不過1.54米的普通戰(zhàn)士,雖然最高學歷只有小學水平,入伍不到兩年便因公犧牲,但因為對社會和他人心懷關愛,持之以恒地助人為樂和勤儉節(jié)約,成為新中國歷史上永恒的道德偶像。他就是獲得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的普通一兵——雷鋒。
半個世紀后,中國變化巨大。在市場經(jīng)濟已初步形成、公共服務逐漸完善和公民社會日益興起的當下,雷鋒精神究竟意味著什么?我們還要不要學雷鋒?
答案是很明確的。雷鋒的時代雖已過去,但雷鋒精神中追求理想、無私奉獻、助人為樂的普世品質,卻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經(jīng)過平凡人實踐的、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對于一個經(jīng)濟相對發(fā)達的轉型期社會來說,用以凝聚共識的核心價值觀并非空穴來風,它深深根源于這個社會的歷史積淀和文化記憶。而對于物質層面獲得一定滿足的社會個體,也依然需要在參與公共生活、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展現(xiàn)自我價值,實現(xiàn)人本身對于社會性、互惠性、向善性和自我超越性的內在要求。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
出自《雷鋒日記》的這段文字,如今讀來依舊讓人振奮警醒。不斷被種種道德問題困擾著的當今社會,也只有將這些豐富而樸素的美德傳承下來,才可能推動道德水準提升,真正變得有情與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