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明
(武漢江漢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湖北武漢 430019)
認知風格的差異性與閱讀教學策略的多樣性
潘家明
(武漢江漢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湖北武漢 430019)
認知風格是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既影響個人的學習行為方式和成績,又決定課堂教學的效率。當前在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中,對學生認知風格研究的忽視或不足,導致教學效率低下,教學效果不佳;認知風格的多元化的存在,致使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活動方式,思維呈現不同的特點。因此,教師要依據不同的認知風格特點,采用不同的閱讀教學策略,才能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認知風格;思維差異;閱讀行為;教學策略
個體風格所描述的是一個人習慣上對學習任務采取的應對方法或反應。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知風格,二是學習策略。前者反映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后者反映那些受教者根據學習活動的要求所做出的反應。
認知風格是一種固有的、對信息或情境的自動反應方式。它與生俱來,在生命的早期以一定的速度固著下來,并且深深地浸染在人身上,具有高度的彌散性,在廣泛的范圍內影響著個體機能的發(fā)揮。[1]人們的認知風格是其學習行為中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方面,它影響著一個人的一般成就或學習成績。
認知風格對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實踐指導意義是深遠的,這種指導意義在實踐中還遠遠沒有被開發(fā)出來。特別是對于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強調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等方面,具有強烈的現實性。然而在當前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上,對它的考慮還是不充分的。很明顯,在個體差異、認知風格和教學策略等方面,還需要人們有更多的研究和開發(fā)。
在討論閱讀教學策略之前,對語文閱讀活動應該有一個基本的認識。語文閱讀活動包含下面四個層次。
掌握層次:確定文章的主旨及文字的意義。
理解層次:發(fā)現主題及規(guī)律,解釋所讀內容,并在文本中尋找支持或挑戰(zhàn)自己見解的論據。
表達層次:通過思考并形成意象,表達對文章的共鳴,使文本進入讀者的生活,并能關注文章美學層面的意義。
交流層次:尋找文章與個人經驗、感受及過去知識的聯系,并能與他人討論自己的觀點。
如上所述,認知風格是影響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既影響著個人的學習行為方式,又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效率。而語文閱讀又是一種有目的的意義接受活動,不同的認知風格在這一活動中的行為方式是不同的。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結合當今語文課程改革的實踐,我們可以看出這二者的對應特點(見表1)。
表1.認知風格的類型與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對應特點[2]
從以上表格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的認知風格在語文閱讀活動中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活動特點,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地豐富教學技巧、方法和策略。眾所周知,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中,教師以在講臺上講解課文、板書、提問為主。而當前,注重多元認知風格的課堂,要求教師要改變以講解課文為主的方法為空間的、視聽的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相應于不同認知風格的教學策略;教師除適當地講解外,還要學會利用圖示、錄像、音樂等形式去教學;讓學生離開座位進行活動,以加深對抽象內容的理解;通過同桌、小組、大組活動等學生間的交往方式,以及自學和討論等方式,來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自主性閱讀教學指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學生認知風格的不同,實施有效的激勵與指導,使學生能夠自主地、能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閱讀實踐,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提高閱讀能力,從而全面地實現閱讀教學的目標。[3]簡而言之,就是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chuàng)新,這是自主性閱讀的核心理念。
1.用發(fā)現法讀課文
運用發(fā)現法讀書,就是要當有心人,要在讀的過程中去發(fā)現有價值的東西,它包括文章的內涵、文章的寫法和教材的個性等三個方面。
文章內涵的發(fā)現:整體把握課文的文化內涵,是文章閱讀的重要一步,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文章的內涵。
文章精妙寫法的發(fā)現:選進教材的文章,其寫法大都有許多可資借鑒的地方。教師應根據課文的特點,引導學生認真分析,努力發(fā)現,這樣,對激活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教師還應對學生進行求異思維的訓練?!扒螽悺本褪窃诜治鼋鉀Q問題時,不拘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滿足已知的結論,而是運用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發(fā)現新的東西。具體而言,教師應多方設疑,讓學生大膽質疑,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問題,以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
發(fā)現教材個性:語文教材中的優(yōu)秀篇章都是作者感情和個性的凝結,從題材的選擇、主題的提煉到體裁的運用,從對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達習慣,從審美趣味到語言特色,無不顯示出各自的特點。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認真品讀教材中的每一篇美文,從而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2.用問題法讀課文
讀課文前,教師先根據課文內容擬定好思考題,要求學生帶著教師提供的問題閱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多動腦筋,提出一些教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豐富閱讀思考的內容。這種方法對那些閱讀能力較差的學生十分適合。它可以克服學生自讀中的盲目性,提高學習效率。當然這種讀書方法也有其弊端,由于在自讀前教師先提出了思考題,所以有些學生會產生依賴思想,自己不愿再去發(fā)現問題和探究問題。同時,這樣做對學生獨立思維的培養(yǎng)也不利,應考慮和其它方法交替使用。
3.用討論法讀課文
在閱讀過程中討論,在討論中閱讀,讀讀議議,議議讀讀,既可解決一些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又可增進學生間的合作精神。如可采取前后4人為一組或同桌為一組的形式來閱讀討論??衫首x,可默讀,可又讀又論,可先讀后論,總之,形式不拘,有效即可。
4.用整合法讀課文
閱讀時,將與之相似的文章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相互印證,則有利于學生整合知識、掌握知識。整合閱讀時,課前要求學生做些材料的搜集工作,如同一作者的、同一內容的、同一時代的、同一風格的文章,讓學生先搜集起來,然后,通過閱讀比較整合得出結論。這種方法,要求學生有一定的閱讀基礎,并具有一定的整合能力。
探究性閱讀教學是指一種化被動接受為主動探討,化知識注入為思想溝通,化單向吸收為多方面交流的語文閱讀教學。它要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科學探究的情境和途徑,以學生的自主探索性學習為基礎,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探究的方法,逐步學會對大量信息進行質疑、分析和判斷。[3]
1.進入問題情境,確定專題探究
教師要善于將學生學習的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問題情境,根據課文的情境特點,給學生設置一定的問題。就確定問題的角度來講,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問題,甚至同一篇課文也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因此,設置的問題情境要具備目的性、新穎性和適應性。
確立中心式問題。所謂“中心式問題”,就是在閱讀教學中,能從課文整體的角度或學生的整體參與性上引發(fā)思考、討論、理解、品味、探究、創(chuàng)編、欣賞的重要提問或問題,“中心式問題”在教學上的重要作用是“整體牽引”。不僅如此,由于每個“問題”都要牽動有一定時間長度的討論,于是教師的講析就可以轉化成對學生討論的評點、與學生的對話以及對活動成果的精彩小結。再者,如果一節(jié)課中分層次地出現幾次“中心式問題”,那么就必然能形成幾個教學的“板塊”,這使得課堂教學結構發(fā)生深刻的變化,學生在不同的教學板塊中得到不同的知識建構。
概括提煉式問題。有的課文適宜讓學生自己求疑設計問題,并民主擇優(yōu)確立探究的問題。學生初讀這類課文后會發(fā)現多處“信息點”,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發(fā)現的疑點、難點、模糊點不一,需要討論、提煉來確定問題。課堂上,教師應根據教材的特點,鼓勵學生大膽發(fā)現問題,學生將有價值的問題或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向全班同學推薦,師生共同解決。
自由討論式問題。有的課文刻畫了多個人物形象,主題思想有多方面的內涵,且彼此間聯系密切,學生初讀后會產生一系列疑問。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對同一個人物的認識是不同的,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意愿,把不同的學生組成各自的攻關小組,就各自確定的感興趣的問題予以探究。
2.占有信息資料,自主探究發(fā)現
自主學習、合作研討。探究性學習比機械記憶學習或直接接受學習更加費時,學生需要充足的時間來進行探究、閱讀。教師要意識到學生需要有出錯、思考和討論的時間,因而要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去參與諸如閱讀、批注、思考、記述和整理等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此外,教師還應尊重學生獨立的閱讀情感體驗,正視學生個體體驗的心理差異以及對閱讀材料的吸收感悟和心理感受。創(chuàng)設寬松自由的民主氣氛,使學生在良好的心理氛圍中輕松地學習。只要教師有耐心,多給學生自信,就會發(fā)現學生常常有獨特的解決辦法。也只有這樣,學生的探究體驗才會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個性才會得到發(fā)展和張揚,從而,使其創(chuàng)造潛能得到更好地挖掘。
搜集背景資料,拓寬學習外延。有效的探究學習離不開豐富的學習材料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教師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課前、課后搜集資料,平時積累資料,課上隨時擁有資料的良好學習習慣。并且鼓勵學生樹立從書刊、電視、數據庫以及專家、家長那里獲取信息的意識。這樣做時間一長,學生就會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并轉化為一種讀書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課文和其它學習資料,使其學會辨別、篩選、加工、整理信息的方法。此外,教師還可提供給學生一些剪報、圖片、音像資料等,把學生引進一種開放、創(chuàng)新、綜合的探究視野,從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注重情境體驗,誦讀感悟課文。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技能的傳授,更應當是主觀感受的表述,是內心情感的流露,是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語文教學的真正價值在于使學生獲取這種感受,體驗這種情感,理解這種見解,轉化這種智慧,最終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探究性閱讀教學不僅要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更要注重感性認識即誦讀感悟。教師要善于通過創(chuàng)設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情境,讓學生到類似現實世界的真實環(huán)境中去感受、體驗和品味,以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
3.匯報展示成果,欣賞積累語言
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實現自身價值,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與他人共享的過程。通過展示,能增強學生的參與欲望,成為其進一步探究發(fā)現的“催化劑”。展示的形式可采用以下的方式:
朗讀、背誦。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分角色讀、齊讀、接讀、背誦等形式,表達自己對語言的感悟、理解和受到的熏陶、感染。依據探究后的收獲和課文的實際情境,去表達自己的主觀“意境”。
表演、體驗。對于角色、場景比較集中的課文用表演的方式展示閱讀效果。如,小組內學生研究如何通過表演才能把課文的思想感情恰當地、形象地再現。學生經過內化語言、試排、演出等過程,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的感悟。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表演,學生能更深刻地體驗到人物的內心情感,從而能更準確地把握人物的形象。
習作、創(chuàng)新。把探究性閱讀的“讀”與“寫”緊密地結合起來,有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開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促進學生聯想、想象的能力。閱讀討論后可寫讀后感、詩歌,補寫“空白”等。同時,教師要適時地組織學生展開評議,使學生的感受向更深刻、更高層次、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延伸。
4.課外延伸研究,閱讀遷移拓展
研究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對語文知識能力乃至自身的生活經歷、認識經驗的綜合運用。學生的探究水平、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向課外拓展延伸,反復訓練。
可以采用多種手段激勵學生課外的探究欲望,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探究創(chuàng)造,使其對語文的學習更為深入,在實踐中,不斷地提高學生對信息加工處理的能力。比如,在學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時,可建議學生讀《水滸傳》,對自己喜愛的人物寫評析;學習《眼睛與仿生學》一文時,可以讓學生談仿生學的現狀與未來的發(fā)展趨勢,等等。豐富多彩的研究活動涉及到了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遷移中檢驗閱讀效果,有助于強化學生搜集、處理和提煉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造精神。
所謂個性化閱讀,是學生個體從書面語言中獲取信息,并與非認知因素互為影響的活動,存在著個別差異性。這是最能體現認知風格差異性的教學策略,它是學生借助文本與作者對話的心理過程,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它是教師引導學生感受、理解、評價、鑒賞文本的過程。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積淀、文化底蘊、審美情趣千差萬別,因此,它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3]教師應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這種策略:
1.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在實現學生個性化閱讀行為的必要條件中,體現在主體方面的就是閱讀能力。從生理方面說,學生必須有對語言符號的感覺、傳導、反應、識別的能力;從心理方面說,學生必須有對文本信息的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的能力;從實踐方面說,學生必須有對文本的理解、說明、鑒賞、批評的能力;從認知方面說,學生必須有對文本的同化、順應、重構、整合的能力。這些閱讀能力的習得都離不開足夠的閱讀訓練做保障。因此,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輔導。
2.展開豐富的聯想,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
無論打開哪一篇課文,就等于是引領學生步入到一所“精神家園”之中,打開了一座民族與世界、古代與現代思想文化的寶庫。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們與那些人類歷史上杰出的文學家、哲學家、史學家交流,與現代的小說家、劇作家、散文家進行心靈的交流和精神的對話。這種對話的過程,表面上無聲無息,內心卻機鋒萬變。學生在文本中的那些有聲、有色、有思想、有韻味的語言世界里流連忘返,透過美的語言窺見了美的心靈世界。不知不覺中,學生就會發(fā)現自己變了,變得更智慧、更善良、更寬容,與此同時,心靈也得到了浸染,精神得到了提升。
3.引導學生探究性地、創(chuàng)造性地解讀文本
閱讀一篇篇的文學作品,就是進行一次次的精神探險。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以新奇感、神秘感、走進一個個文學的迷宮,邁進一座座文學的殿堂,探索一塊塊文學“新大陸”。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性地閱讀文本,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因文而異,適當地切換閱讀視角。如果把目光投向文本,那只需獲得作品的原義;如果把目光投向作者,那是要獲得交往的意義;如果把目光投向學生自身,那理所當然是為了滿足學生的精神需要。而學生每一種需要的滿足,都源于對文本中相應精神因素的探究、占有和享用。這些精神需要的滿足和自我實現,恰恰是學生向健全人格發(fā)展的條件。此外,教師更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動機,使學生憑借語言文字,對課文涵詠、體味、思考,讀出疑問,讀出新意,讀出他人未曾有過的感悟和新異的結論。當然,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閱讀得出的結論,有時難免有不太成熟或不夠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錯誤。因此,在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學會容忍學生的錯誤,給予學生犯錯誤的權利。學生只有在不斷地矯枉過正中,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能力才能得到進一步地發(fā)展。
總之,只有認識到學生認知上的差異性,才能有的放矢地實施多樣性的教學策略,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角色,樹立新的教學理念。如果教師不再是一味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話,那么,學生就不再是一個個張開口袋等待灌注知識的回收站,展現在他們面前的則是氣象萬千、生機勃勃的生命活動的廣闊天地,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也將會是一片使學生浮想聯翩、精神煥發(fā)和創(chuàng)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
[1]哈維·席爾瓦等著,張玲譯.多元智能與學習風格[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R·賴丁,S·雷納著,龐維國譯.認知風格與學習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張曉梅,張英宏編著.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Variability of Cognitive Style and Diversity of Reading Teaching Strategies
PAN Jiaming
(Institute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Jianghan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19,China)
Cognitive styl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study,which has influence on both individual learning behavior and achievements,and determines efficiency in classroom teaching.In current research of fundamental education reform,an neglection or insufficient study on students'cognitive style leads to a low teaching efficiency.There exists diversific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n cognitive style,which shows different activity ways and different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So teachers should use different reading teach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Chinese teaching efficienc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cognitive style.
cognitive style;thinking difference;reading behaviour;teaching strategy
2011-12-28
潘家明,武漢江漢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講師。
[責任編輯:況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