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四海
“不”在其造字之初本是一個名詞,后假借為副詞,在表示否定意義的同時,也表示非否定意義。探究“不”的詞性和意義的嬗變軌跡,有助于對漢語語匯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
(1)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詩經(jīng)·王風·君子于役》)
(2)立召入,具言灌夫醉飽事,不足誅。(《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3)不懼權(quán)豪怒,一任親朋譏。(白居易《寄唐生》)
(4)那挑酒的漢子看著楊志冷笑道:“你這客官好不曉事!”(《水滸全傳》第十六回)
(5)康姨太太使出手段來,先收伏了這位二姨太太,叫他以后非但不敢再說什么,并且不得不和他一路。(張春帆《九尾龜》第一百二十回)
(6)金枝又出了這檔子事,我倒擔心對人家逢時不合適了呢。(陳建功《皇城根》)
以上6例表明從先秦到現(xiàn)代,“不”一直都用作否定副詞。
與此同時,“不”也用于表示非否定意義。主要有兩種用法,一是用于調(diào)整音節(jié)。[1]5《玉篇·不部》:“不,詞也。”《爾雅·釋丘》:“夷上灑下不漘。”郭璞注:“不,發(fā)聲?!崩纾?/p>
(7)徒御不驚,大庖不盈。(《詩經(jīng)·小雅·車攻》)
(8)被文服纖,麗而不奇些。(《楚辭·招魂》)
(9)十萬軍由(猶)不怕死,況當陵有五千人?(《敦煌李陵變文》)
例(7)毛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例(8)王逸注:“不奇,奇也”;例(9)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不,語助詞?!盵2]二是用來表示語氣。[1]5例如:
(10)楊志罵道:“這畜生不慪死俺!”(《水滸全傳》第十六回)
(11)宋江笑道:“你便是那個不惹事的黑旋風!”(《水滸全傳》第七十六回)
(12)唬得焦吉放了擔子道:“卻不利害!若放他們?nèi)?,明日襄陽府下狀,捉鐵僧一個去,我兩個怎地計結(jié)?”(《警世通言·萬秀娘仇報山亭兒》)
例(10)至(12)中的“不”均不表示否定意義,只起加強語氣的作用。
還有一種值得研究的現(xiàn)象,不+表示“可疑”等意義的形容詞時,“不”轉(zhuǎn)化為助詞,也不表示否定意義。例如:
(13)大姐,這兩個人來得不尷尬。(《水滸全傳》第十回)
其中的“尷尬”有“鬼鬼祟祟”、“可疑”等意思,而“可疑”本身就含有否定意義。這樣的詞與“不”組合時,“不”表示非否定意義,而這樣的詞表示否定意義?!安弧北硎痉欠穸ㄒ饬x,可能與該句隱含的句末疑問語氣詞“嗎”有關(guān)。這句可以表達為“大姐,這兩個人來得不尷尬嗎?”據(jù)此,可以作這樣的推測:“不”一開始只在句末有疑問語氣詞的情況下,才表示非否定意義;之后,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省去疑問語氣詞而“不”仍然保持著非否定意義;最終,非否定的意思逐漸模糊、虛化,而該詞的否定意義繼續(xù)存在。
從詞性和詞義的歷時變化看,自先秦以來,“不”作為副詞表示否定意義和虛化為表示語氣或音節(jié)而失去否定意義兩種形式是始終并存的。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不”主要用于表示否定意義,表示非否定意義的用例已明顯減少。下面幾個句子中的“不”仍然表示非否定意義。
(14)看我不收拾你。
(15)看我不敢超過他。
(16)看我不拿下這個冠軍。
以上3例中的“看”有“看看、看看瞧、試試看”等意義。在一定的句式中,“看”既可以表示肯定意義,也可以表示否定意義。這幾個句子中的“看”均表示否定意義,“看”與“不”配合后,“不”不再表示否定意義。類似的例子還有:
(17)弄得不巧,還能奪冠呢!
(18)搞得不好,或許還能成功。
句中“弄得不巧”、“搞得不好”表示的意思是“弄得巧”、“搞得好”。因為其中的“弄”、“搞”也有“試試看”的意思,它們既可以表示肯定意義,也可以表示否定意義。上述句子中的“弄”和“搞”都表示否定意義,因此“不”表示非否定意義。
“時”用作時間副詞,表示“經(jīng)?!?、“有時”、“偶爾”、“當時”等意義。[3]“時”與副詞“不”組成狀中短語“不時”,表示“不合時節(jié)”、“不及時”、“不按時”等,表示否定意義。例如:
(1)陰使時循以省衰。(《韓非子·八經(jīng)》)
(2)胥靡有免,死罪時活。(《韓非子·解老》)
(3)或時希出而暫為害,或常有而為災(zāi)。(《論衡·商蟲》)
(4)時成都侯商為大司馬衛(wèi)將軍。(《漢書·樓護傳》)
(5)不時不食。(《論語·鄉(xiāng)黨》)
(6)鄭人有一子將宦,謂其家曰:“必筑壞墻!是不善人將竊。”其巷人亦云。不時筑,而人果竊之。(《韓非子·說林下》)
(7)太祖不時立太子,太子自疑。(《三國志·魏書·文帝紀注》)
例(1)至(4)中的“時”分別表示“經(jīng)?!?、“有時”、“偶爾”、“當時”。例(5)至(7)中的“不時”分別表示“不合時節(jié)”、“不及時”、“不按時”。
在語言實踐中,“不”的詞義范圍常隨著“時”詞義的變化而變化,由表示不含有任何成分,變?yōu)楸硎竞腥?,即由表示否定意義變?yōu)楸硎痉欠穸ㄒ饬x。因此“不時”出現(xiàn)了表示“隨時”、“臨時”等肯定意義的用法。[4]例如:
(8)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蘇軾《后赤壁賦》)
(9)吾鄉(xiāng)葛友匡為里中富翁,一生好食鱉,常買數(shù)十頭養(yǎng)于甕中,以備不時。(錢泳《履園叢話·祥異·食鱉食黿》)
以上2例中“不時”表示“隨時”或“臨時”非否定意義。這標志著從宋代起,“不時”已向雙音節(jié)合成詞演變。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不時”已由雙音節(jié)短語凝固、虛化為雙音節(jié)合成詞,用作副詞,修飾動詞,表示“經(jīng)?!?、“隨時”、“臨時”等意思,或表示動作有間歇、時斷時續(xù)地發(fā)生。[5]20例如:
(10)水庫建成以前,這里不時停電。
(11)會場里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
(12)楊世興正呆在天井上面穿堂門邊,照顧著上房兩間大辦公室不時的呼喚。(李劼人《天魔舞》第二十七章)
(13)法庭在預(yù)審中不時傳喚證人。
例(10)中“不時”表示“經(jīng)?!保焕?11)中“不時”表示“時斷時續(xù)”;例(12)表示“隨時”或“臨時”;例(13)表示“隨時”。
從詞語的共時變化看,“不時”的非否定意義可能是由“無時”轉(zhuǎn)化而來的。“不”也可作“無”解,例如“君子于役,不日不月?!?《詩經(jīng)·王風·君子于役》)“無時”可以說成“無時無刻”,“無時無刻”相當于“時時刻刻”,“無時”之所以表示“時時刻刻”,是因為“時”是一個多詞性的多義詞。楊伯峻先生說:“‘時’字在周秦時候若作副詞用,等于《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時入山林’的‘以時’,‘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shù)臅r候’的意思。王肅的《論語注》正是這樣解釋的。朱熹的《論語集注》把它解為‘時常’,是用后代的詞義解釋古書?!盵6]“無時”可以解釋為“沒有一定的時候”?!耙欢ā庇小按_定”的意思?!皼]有確定的時候”,也可以以肯定的句式表達為“有不確定的時候”。于是“不時”進而轉(zhuǎn)化為“時時”,用于表示非否定意義。
從先秦到近代,“不成”一直是使用率很高的狀中短語。例如:
(1)齊燕姬生子,不成而死。(《左傳·哀公五年》)
(2)項籍少時,學(xué)書不成,去學(xué)劍,又不成。(《史記·項羽本紀》)
(3)讀書要有福,無福者讀書不成。(嚴有禧《漱華隨筆·沈文昭》)
(4)后主為文示陵,云他人所作。陵嗤之曰:“都不成辭句?!?《南史·徐摛傳》)
(5)(沙三)雖有幾個不成的字兒,意會得去也便是了。(《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
(6)今日寧可置我死地,要我誣人,斷然不成的!(《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
例(1)表示“未成年”。杜預(yù)注:“不成,未冠也?!崩?2)表示“無所成就”;例(3)表示“不成功”;例(4)表示“不像”;例(5)表示“不像樣”;例(6)表示“不可以”。
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不成”也經(jīng)常用作狀中短語。例如:
(7)快三更啦,他們想睡,也睡不成。(劉大白《紅色的新年》)
(8)不成,那不成!不是這樣抬法!(曹禺《北京人》第三幕第二景)
例(7)表示“不成功”;例(8)表示“不可以”或“不行”。
宋代以來,“不成”逐步向雙音節(jié)副詞發(fā)展,表示揣度或反問語氣。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用于句首,而且不帶疑問語氣詞。例如:
(9)不成過臘都無雪,只隔明朝便是春。(方岳《立春前一日雪》)
(10)誤了海棠時候,不成直待花殘?(陳允平《清平樂》)
(11)這件是人倫中大事,不成我和你受用快樂,倒教家中老父吃苦?(《水滸傳》第四十二回)
(12)若得尋春終遂約,不成長負東君諾!(納蘭性德《蝶戀花》)
張相在《詩詞曲語辭匯釋》中說:不成“反詰之辭,用于句首,猶難道”。[7]122“不成”也作“終不成”。例(9)是說“難道過了臘月都沒有一點雪嗎?”或“終不成過了臘月都沒有一點雪嗎?”例(10)是說“終不成要等到海棠都凋謝嗎?”例(11)是說“難道我們在這里享受快樂,反倒讓老父親在家中受苦嗎?”例(12)是說“終不成讓我有負于春神嗎?”
另一種與副詞“難道”呼應(yīng),構(gòu)成“難道……不成”。這種句式最初出現(xiàn)在元代作品里,明清兩代作品中也有不少用例。例如:
(13)難道也哄得我不成?(施惠《幽閨記》第六出)
(14)你又不曾犯罪,難道官府來拿你的母親去不成?(《儒林外史》第一回)
(15)太太,你難道還指望我去會試不成?(《兒女英雄傳》第一回)
不用“難道”,單在句末用“不成”表示反詰的問句也常見。例如:
(16)豈有此理!你一人就占我三個女兒不成?(《西游記》第二十三回)
(17)不打他,打狗不成?(《金瓶梅詞話》第七回)
現(xiàn)代漢語還一直沿用這種句式,有時也與副詞“莫非”、“難道”呼應(yīng),構(gòu)成“莫非……不成”、“難道……不成”等句式。[5]15例如:
(18)猛虎已被射死,只要落在老夫后園,還怕它飛去不成?(京劇《獵虎記》第五場)
“不成”在句子中的位置比較靈活,可以用在動詞的前面,也可以用在動詞的后面。[7]122例如:
(19)不成就算了嗎?
(20)就算了不成嗎?
例(13)至(20)中的“不成”不表示否定意義,是由于用在疑問句中。“不成”也可以不用,句子的意思不變。例(13)至(18)中的“不成”還可以換用語氣詞“嗎”,句子的意思不變。
“好不”本是狀中短語。袁賓先生經(jīng)過窮盡式調(diào)查后指出,“唐代以前的著作沒有‘好不’”[8]36。有唐以來,使用“好不”的作品逐漸多起來。元代以前“好不”只有否定式用法,元代以降,產(chǎn)生了肯定式用法。元代至清代末期,“好不”的否定式和肯定式并存。請看下面的例子:
(1)者漢大癡,好不自知。(《敦煌變文集》卷三《燕子賦》)
(2)你這鳥男女,好不識人,欺負老爺獨自一個。(《水滸傳》第三十四回)
(3)又每日限定石小姐要做若干女工針指還他。倘手腳遲慢,便去捉雞罵狗,口里好不干凈。(《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
(4)鄰居好不容易找到他,告訴他中舉了。(《儒林外史》第三回)
(5)如今伴著一個秀才,是西川成都人,好不纏的火熱!(喬吉《玉簫女兩世姻緣》第一折)
(6)小夫人自思量:我恁地一個人,許多房奩,卻嫁一個白須老兒,好不生煩惱!(《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錢贈年少》)
(7)你看浩浩洞庭,蒼蒼云夢,控西南之險,當江漢之沖;俺左良玉鎮(zhèn)此名邦,好不壯哉!(孔尚任《桃花扇·哭主》)
《敦煌變文集》是唐代作品,例(1)是該書唯一使用“好不”的句子,也是這種格式的最早用例?!昂貌蛔灾币鉃楹懿蛔灾?、真不自知,表示否定意義,是否定式。例(2)至(4)分別為元、明、清時期作品的句子,其中的“好不”均表示否定意義;例(5)至(7)也為元、明、清時期作品的句子,其中的“好不”已由狀中短語凝固、虛化為雙音節(jié)合成詞,“不”已失去否定意義。這三個句子中的“好不”都可以換用“好”表示肯定意義。
“‘好不’在最初是否定式的(好不=很不、真不),后來才發(fā)展為肯定式(好不=很,真)。”“這兩種型式并用一段時期之后,否定式的用法逐漸消失?!盵8]36在現(xiàn)代漢語中,“好不”作為副詞只用于肯定式。但“好不容易”中“好不”仍然是狀中短語,保留否定式用法,這是例外。
《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指出:副詞“好不”“修飾一些雙音節(jié)形容詞,表示程度深(帶感嘆語氣):好不威風!好不漂亮!”“‘好不+形容詞’和‘好+形容詞’意思相同,都表示肯定,如‘好不威風’和‘好威風’都是‘很威風’的意思。”在“好不”中只有語素“好”表義,“不”字已虛化,失去了表義功能,只作為一個音節(jié)存在。“但‘好不容易’和‘好容易’不是表示‘很容易’,而是表示‘不容易’”。[9]例如:
(8)半夜三更,很大的狂風,起來去換票蓋印,好不討厭。(瞿秋白《赤俄之歸途》三)
(9)星期天孩子們都回來了,家里好不熱鬧。
(10)今天好不容易碰上個晴天,滿眼明晃晃的太陽光,特別干爽。(楊朔《三千里江山》)
例(8)中“好不討厭”,即“好討厭”,表示很討厭的意思;例(9)中“好不熱鬧”,即“好熱鬧”,表示很熱鬧的意思。[5]74例(8)和(9)都是肯定式,不管在什么場合,只要這么說,人人都能理解,而且感到很自然,這是因為該表達方式已經(jīng)約定俗成,習慣成自然了。只有例(10)表示“很不容易”的意思,是否定式。
“好不”的使用有下列三種情況:
(1)好(程度副詞)+不(否定副詞)+述賓短語。例如“好不識趣、好不知羞、好不講理”等。在這類短語中,“好”的意思表示強調(diào),相當于“很”、“真”、“不”表示明顯的否定。“好不識趣”即很不識趣,“好不知羞”即很不知羞恥,“好不講理”即真不講道理。
(2)好不(程度副詞)+表示褒揚或貶抑的雙音節(jié)形容詞。例如“好不自豪、好不涼爽、好不糊涂、好不愚蠢”等。仔細分析,在這類短語中,“好不”已由雙音結(jié)構(gòu)短語凝固、虛化為雙音節(jié)副詞,其中只有“好”表示意義,“不”已虛化,沒有詞匯意義了?!昂貌弧庇迷谏贁?shù)雙音節(jié)形容詞前面,表示程度深,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可以換用“好”。
(3)好不(程度副詞)+述賓短語。例如“好不嚇人”,這里的“好不”同第二種情況?!昂貌粐樔恕奔础昂脟樔恕?,表示肯定嚇人的意思。
否定式“好不”是“程度副詞+否定副詞”式的短語??隙ㄊ健昂貌弧笨梢钥醋饕粋€雙音節(jié)合成詞,其中的“不”虛化,已沒有否定作用。
綜上所述,自先秦至現(xiàn)代,“不”由名詞假借為副詞后,否定意義與非否定意義用法一直并存。宋元以來,“不時”、“不成”、“好不”等短語中“不”意義的變化,反映了漢語語匯發(fā)展過程中,雙音結(jié)構(gòu)短語凝固、虛化為雙音節(jié)詞的規(guī)律。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不”的非否定意義用例已明顯減少,僅在少數(shù)特定的句式和“不時”、“不成”、“好不”等雙音節(jié)合成詞中有所保留。
[1]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縮印本[M].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
[2]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56.
[3]楊樹達.詞詮[M].北京:中華書局,1965:219-221.
[4]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wù)印書館編輯部.辭源:修訂本[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8:38.
[5]王自強.現(xiàn)代漢語虛詞用法小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
[6]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1.
[7]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3.
[8]袁賓.近代漢語概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9]李行健.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2004: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