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顧當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兩種低效化的教學現象普遍存在:(1)教師苦教,學生苦學,教學形式單一,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學生學習興趣低下,高耗低效;(2)教師做秀式教學,矯揉造作、花架務虛,課堂上熱熱鬧鬧,而學生真正習得的知識和體驗到的方法卻很少。那么,如何讓學生從練習、考試、分數的枷鎖中解脫出來?又如何真正走出兩種極端的怪圈,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呢?這些問題很值得每一個高中語文教師進行深入地思考,筆者認為,語文課堂需要“求活”,但要舍得丟棄糟粕,切實處理好“務實高效”的問題。
一、舍棄“獨裁”,彰顯民主氣氛
傳統(tǒng)的中學語文教學體系下,高中學生在學習材料,閱讀材料的自我選擇的空間極小。在教師的“強買強賣”下,課堂所教便是學生語文生活的全部,學生閱讀的主體性和學習的潛能并沒有被充分釋放。學生處被動學習的地位,課堂成為教師制造“考生”的場所,即使有超出教材的想象,也是老師早已處理過的“二手貨”,課堂教學完全在教師的掌控之中,課堂提問,亦是追求答案的標準化,不然則師生的內心不踏實。學生在這樣的課堂里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因為怕與參考答案不一致,受到教師或其他同學的嘲諷,看不到“民主”的影子,更談不上對教材的多元理解,“集權”才是真相。一節(jié)課下來,教師只知道自己教了什么,卻無法預知學生學了什么,掌握了多少,甚至有些學生不知道老師在教什么,師生都很茫然。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高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是結合學生具體實際的教學,應該是民主的,和諧的,只有舍棄教師的獨裁,建立真正的民主教學環(huán)境,把學生的疑問和想法都暴露出來,才能實現所有學生對教材真正的理解。
二、舍棄“高耗”,構建節(jié)約型課堂
用時間和空間的“高耗”來換取學生成績的做法,教師和學生都苦不堪言,要追求高效,就必須舍棄“高耗”。構建節(jié)約型課堂,表現上包括時間上的守時,不遲到、不拖課,科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來擴大教學容量,節(jié)約教學時間等等,更深層的是要處理好講什么?講多少?這一系列的問題。課堂的教學時間有限,什么都探究必然“蜻蜓點水”,面面俱到必然“高耗低效”。課堂教學中要有重點,而且在設計上應該舍棄“完滿”,給課堂留有一個調度的空間,確保將一節(jié)課必須解決的問題解決并拓展開。
節(jié)約型課堂,教師應該思考“多少”的問題,即拿捏好教師講解與學生探求的關系比例。新課程要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主、合作、探究,教師要舍棄“滿堂灌”,敢于少講精講,給學生留足自由思考和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把有限的課堂時間大部分讓給學生,將學生的主體性落到實處。節(jié)約型課堂的評價標準不是看教師講了多少,關注的是學生讀了多少、思維了多少、活動了多少、收獲了多少。
三、追求“精細”,注重細節(jié)的實效性
要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必須把教學的細節(jié)“精細化”。筆者認為一堂高效的語文課應該都有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1.目標定向
要追求高效,就必須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以學為主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立體交互式學習目標,在目標定向上,可以讓學生參與進來,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確定,也可由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和文本特點預設,也可師生雙方共同探討確立。
2.自主學習
學生的自主性最為直接的體現就是能夠自主學習和閱讀一些材料,從時間上劃分,自學分為課上自學與課外自學,教師要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起主導作用,指導學生在自學過程中要注意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如:圈點批注、涵詠深思、質疑問難等,體現“以學定教”、“以情定教”。
3.合作交流
從教學實踐經驗可以看出,合作是獲得成功最為快捷的方式,應該是課堂教學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合作和討論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4.成果展示
高效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平臺,學生思考和探究實踐必然有成果、有質疑,讓學生把自己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和結果展示出來,將學生中最佳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展示出來,與其他同學分享成果;或者將最有價值的問題展示出來,讓全班同學一起來思考,在展示的過程中,學生彼此借鑒、豐富、充實自己的成果。
5.反思小結
“學而不思則罔”,反思是內化知識、提升能力的重要一環(huán),是學生學習自主性的表現形式之一。高效的課堂應該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思、自悟和自結,達到落實知識、提升能力、調整方向的目的。
例如,筆者在教學《赤壁賦》一文后要求學生進行總結和反思,筆者發(fā)現其中有一位男生是這樣總結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軾的一生是超然物外的人生,只因如此,他才成為歷史長卷中的圣人之一?!疤斓刂g,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這是一種缺憾又恰是蘇軾人生的完美之處。東坡,如一只孤鴻,穿過宋代煙云,穿過含愁的山水,在歷史的上空,永遠飛著飛著。
筆者看到學生的這段文字,驚訝??!這個學生不僅把蘇軾人生情趣盡露無疑,同時也折現出該生自己對人生的認識。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揚大附中東部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