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是指認真對待某種事物和積極參與某項活動的心理狀態(tài)。它能激發(fā)興趣、召喚熱情、產生積極性,進而催生精神意志,培養(yǎng)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新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教學的基本價值就是通過審美活動,讓學生能夠充分體驗音響形式之美和豐富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精神境界所陶醉,并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有效發(fā)揮音樂的各種功能和作用,促進學生養(yǎng)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為他們熱愛音樂、熱愛生活奠定終身基礎。
【關鍵詞】高中音樂;情感培養(yǎng);教學實踐;探討體會
作為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多年來,高中音樂課程教學一直處于不斷發(fā)展與改革之中。但是,由于應試教育的存在和影響,除了報考音樂專業(yè)的學生能夠認真對待課程學習之外,面對繁重的學業(yè)負擔和巨大的競爭壓力,大多數(shù)學生雖然喜歡音樂但不喜歡上音樂課,導致音樂教學陷入“兩難”的境地。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高中音樂教師為了完成課程任務而教學,缺乏一種責任意識和長遠眼光,沒有從根本上對學生進行音樂情感的培養(yǎng)。那么,如何才能培養(yǎng)高中生的音樂情感,讓他們在學習之時,逐步走上親近音樂、熱愛音樂直到會學音樂的康莊大道呢?本文就此粗談一些淺薄之論。
一、充分表現(xiàn)內在魅力,讓學生在情感觸摸中親近音樂
音樂是人類情感的速記。這說明音樂不但是情感藝術,情感還是音樂之魂,在音樂表現(xiàn)中占據著主要地位。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只有通過音樂的情感體驗,來實現(xiàn)音樂教育“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而在傳統(tǒng)音樂教學中,人們往往片面重視并過分強調智力因素,而忽略了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在學生學習和成長中的應有作用。新課程理念強調指出:“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lián)系、感受音樂、用音樂美化和豐富人生的前提?!睂⑷说那楦?、意志因素提高到新的高度來理解、把握和要求,從而為課程改革目標調整了明確的價值取向。
音樂教師要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個情感使者,在學生和音樂作品之間搭建起一座情感的橋梁。教學實踐中,我注重通過音樂的優(yōu)美旋律和豐富形式來觸摸學生情感,敲打學生心靈。如在教學樂器時,引導每個學生學會自選樂器的簡單演奏,并通過聆聽、體驗和感想等手段形成各自的審美體驗。讓學生用感官的直覺和心理感知領悟音樂,引導他們由享用音樂逐步轉向熱愛音樂。在教學歌曲《陽關三疊》時,我首先讓學生們聆聽和欣賞那攝人魂魄的旋律,接著回想自己曾經發(fā)生過的印象深刻的惜別場景,然后指導他們用自選樂器一邊演奏歌曲,一邊用心去感受曲中人情。從學生的動作和表情中發(fā)覺,大多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教學效果不同以往。
二、努力挖掘音樂文化,讓學生在陶冶情操中增進感悟
音樂不僅是一門基礎教育課程,更是一種陶冶情操、造就美感、增進素養(yǎng)的社會文化??萍及l(fā)展是把雙刃劍,在給人類社會帶來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良莠并存的思潮,這對于正處在思想價值與審美判斷基本成熟的高中生來說相當重要。作為培養(yǎng)人才、塑造靈魂的音樂教育,要充分利用學科優(yōu)勢,責無旁貸地承擔起社會歷史的重要職責。在高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遵循學科教學規(guī)律,有效發(fā)揮音樂教學與素質教育內在聯(lián)系,堅持以民族音樂為主體,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寬闊美好胸懷,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自覺接受優(yōu)秀音樂文化,努力使教學過程同時成為以愛為本的文化傳遞活動,使音樂教學逐步成為培養(yǎng)學生人格精神的平臺陣地。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優(yōu)化教學方法,不斷促進學生對音樂文化的接受、關注和理解。現(xiàn)行高中音樂教材中的所選歌曲都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鮮明的思想性,是對學生實施音樂情感和文化教育的良好版本。教者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通過調整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借助不同體裁,使學生從詞曲的節(jié)奏旋律中充分體驗到美妙情感,并從中受到強烈的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特征和行為習慣。教法上則盡量運用豐富的文化觀點,去積極引導和啟發(fā)學生,促使他們努力理解和領悟藝術作品的內涵與魅力。如在教學《亞洲音樂舞蹈欣賞》內容時,通過從“東方雅樂——日本歌舞”直到“天方神韻——阿拉伯舞風”的系列作品賞析,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不同的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綜合分析,把音樂、舞蹈和器樂知識進行牽移融合,讓學生在把握亞洲整體樂舞特點的基礎上,能夠深入感受其中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
三、優(yōu)化學科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音樂教育中健康成長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識的豐富和心理的成熟,高中生發(fā)展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成人化階段。這就要求我們要“全面樹立學生發(fā)展意識和發(fā)展學生意識”,以高度的責任意識對待教育教學工作,摒棄教學短視行為打造“良心工程”,不斷變換審視學生的眼光,自覺主動去適應學生,全力改進和優(yōu)化音樂教學方式,推動學生逐步從學會音樂向會學音樂發(fā)展,為他們終身學習音樂文化提供前瞻性服務。
優(yōu)化音樂教育教學方式,一是要對傳統(tǒng)模式和方式實行“拿來主義”,取其精華、舍棄糟粕,千萬不能全盤否定,“把孩子和洗澡水都倒出去”是一種極端錯誤的教學行為。二是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特點,腳踏實地、平步實行,不可好高騖遠,不能曲高和寡,專搞那些看似深奧的“朦朧教學”,這樣做既不實在,又會逐漸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三是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不急于求成,要正確面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不“拒絕”、不“選擇”、不“淘汰”學生,在全面普及的基礎上再求提高和發(fā)展。四是要驅逐功利思想,具備敢于拼搏、勇于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樂于奉獻的精神和作風,把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始終作為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的永恒動力和活力源泉。
(作者單位:江蘇省射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