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聽到的比較多的一句是:“讀語文,做數學,背英語”。好像數學就應該是“做”的而不是“讀”的,其實不然。我認為在數學教學中同樣也離不開“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蓖瑯?,“數讀百遍,其義也自見。”在新課程背景下,數學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學習,而是提出了更高的學習要求,“讀”就能對這些要求的達到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數學教學離不開閱讀
1.閱讀是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發(fā)展能力的一條基本途徑
教學中,教師經過適當的引導和精講,再通過閱讀活動。讓學生用心去讀一讀,用腦去想一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分析數量間的關系,學會正確的解題方法,明白深刻的道理,發(fā)展思維。主動探究,大膽想象,從而達到提高數學素養(yǎng)的效果。課本中的例題是解題的范例,它反映了解題的規(guī)律和格式。
2.數學知識系統(tǒng)性強,內在聯(lián)系密切
前后聯(lián)系,新舊聯(lián)系,相互轉化;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在教學中,教師一概地都去示范、講解,會束縛學生的手腳,不利于學生主動、積極地去學。教師要善于利用“語言智能”這個媒體溝通“數學邏輯智能”,扶持、指教、點撥學生仔仔細細地閱讀,找準和利用知識間的共同因素,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通過閱讀,聯(lián)系新舊知識,既復習、鞏固了舊知,還掌握了新知。又辨別了易混淆的概念,使學生在閱讀中體驗和掌握數學思想方法。
3.學習是學生自主的活動
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少講一點,多誘導學生去閱讀,逐字逐句地讀,認認真真地讀,“熟讀精思”,領會含義,發(fā)現(xiàn)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強化所學內容,這樣比教師機械地傳授讓學生生硬地記住一個現(xiàn)成的結論更有實用價值。
二、數學教學中如何閱讀
1.提示性閱讀,列提綱
主要適用于課堂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對教材的理解能力,具體做法是教師提前列好閱讀提綱,由學生按提綱的提示進行閱讀。并完成閱讀提綱中的問題,使學生的閱讀有針對性和目的性。例如,在教七年級下“三角形的外角和”這一內容時,先列出提綱,請同學們閱讀課本47-49頁的內容,思考下列問題:
(1)什么是三角形的外角?
(2)三角形的每一個頂點處有幾個外角?它們是什么關系?
(3)三角形的—個外角和與它相鄰的內角是什么關系?
(4)三角形的—個外角和與它不相鄰的兩個內角是什么關系?
(5)三角形的—個外角和與它不相鄰的—個內角是什么關系?
(6)什么是三角形的外角和?和是多少?
以上內容解決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也就在這里了。當然,在實施提示性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把握好以下幾點:①閱讀教材的選擇應由易到難,逐漸加深,且提示問題明顯、易懂、有趣。②提綱中間題的設置要合理。—定要從教材性質、章節(jié)特點、教學大綱和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③教師要做好現(xiàn)場指導,對于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和不當的閱讀方法,應及時給予指導和糾正,以提高閱讀效率。
2.預習性閱讀,初感知
由教師安排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提前閱讀預習。包括閱讀教科書和有關參考資料。對于數學教材中的某些內容,可先讓學生進行預習,在預習過程中了解本課的目標、重點與難點,掌握教材中的識記內容,如概念、定理、公式等,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試著完成課后作業(yè)。然后帶著問題去聽課。這樣既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又便于教師根據學生預習情況,有目的、有重點地精講教材的有關內容,提高課堂效率。
3.切入知識脈絡初讀,求理解
數學教材中的公式、法則、性質、概念等,往往只揭示基本的推理和步驟。初讀教材,要循“序”而讀。沿著教材所揭示的知識發(fā)生j發(fā)展順序追根溯源,探索每一步驟推理的依據,依著數學知識的結構,將每一單元、每一章節(jié)的內容進行系統(tǒng)整理,從整理高度加強認識。任何一個教師,不管是否意識到“讀”在數學課堂中的作用,在教學中都會有意無意地使用“讀”。教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材料,它是數學課程教材編制專家在充分考慮學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學質量、數學學科特點等眾多因素的基礎上精心編寫而成的,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讀教材包括課前、課堂、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課前讀教材屬于了解教材內容,發(fā)現(xiàn)疑難問題;課堂讀教材則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內容,掌握有關知識點;課后讀教材是對前面兩個環(huán)節(jié)的深化和拓展。達到對教材內容的全面、系統(tǒng)的理解和掌握。
4.圍繞知識重點精讀,明精髓
數學教材中的文字,多為提示思想性文字和結論性文字,語言簡練、準確。要能掌握知識的完整性、嚴密性和系統(tǒng)性,就要在逐字逐句閱讀的基礎上精讀,要斟字酌句,注意要點,把握精髓,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發(fā)現(xiàn)。例如,九年義務教材初中幾何第三冊第63頁推論1:平方弦(不是直徑)的直徑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對的兩條弧。學生往往不理解這里的弦的范圍。閱讀時不認真分析定理真正的含義,就會認為“兩直徑必互相垂直平分”,殊不知,此結論是有條件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要特別注意提醒學生注意理解定理的真實含義,糾正學生的錯誤。
5.閱讀課外知識,激興趣
除讀教材外,學生應廣泛閱讀課外讀物,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學生數學課外閱讀系列”叢書、《中學生數學》雜志等。讀報不僅能使學生關心國內外大事,也能使學生關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數學,捕捉身邊的數學信息,體會數學的價值,了解數學研究的動態(tài)。
6.運用媒體閱讀,拓視野
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媒體提供了許多有意義的問題,教師可以充分地從中挖掘適合學生學習的素材,教師還可以向學生介紹電視中與數學有關的欄目,組織學生對某些內容進行交流。閱讀有“議”才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7.閱讀生活,找“數學”
有人曾經說過,生活是一本很好的數學書,數學來源于生活,所以也能在生活中找到數學的原型。新課標非常強調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在生活中讀數學,找數學,在生活中讀到的數學知識有了學生的親身經歷,對學生來說往往是印象最深的,而且是最感興趣的。當然,數學學習中的“讀”,不同于讀小說書,常需紙筆演算推理來“架橋鋪路”,還需大腦建起靈活的語言轉化機制。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p>
寒、暑假是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籍的良好時機,教師可以建議家長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看一些益智類的書籍,如《趣味數學》《巧思妙解》等,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教其學會摘抄,并把所看、所想匯編成一份高質量的數學小報(開學時評比)。
三、閱讀是學習一切知識的金鑰匙
“讀”確實幫助教師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那么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可以隨時利用“讀”這種辦法來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皷|施效顰”的故事告訴我們不是所有的女人采用同樣的方式表現(xiàn)后都會變得漂亮。閱讀不是語言學習的“專利”,在數學教學中作用也不是萬能的。讓我們在教學活動中,多留給學生一點自主閱讀的余地,使學生的學習由“我要學”發(fā)展到“我能學”。直至“我會學”。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臨湖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