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小學作為基礎教育,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小學生年齡較小,喜歡模仿身邊的事物,對生活充滿了好奇和渴望,就此分析、探討了小學教學中生活化德育教育。
關鍵詞:小學;德育教育;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教育過程中,兒童越是覺察不到教師的教育意圖,教育效果就越好。我認為這條規(guī)律是教育藝術的核心?!鄙罨牡掠軌蜷_闊學生的視野,發(fā)揮自己的價值,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說教,走向生活,以生活中的真實事件來凈化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構建生活情境,滲透德育教育
小學德育綜合課程教學要堅持“知行統(tǒng)一”的原則。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對德育教育的態(tài)度是“只聽不動”“只說不做”“只在課堂上學,不到實踐中做”,想要改變這種局面,就需要引導學生參與到實踐中來。對此,教師可以以學生身邊的生活為基礎,構建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強化行為訓練,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德育與個性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如:在《我也能行》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供實踐操作場所和材料,具體創(chuàng)設諸如“看誰的書包收拾得最整齊”“誰系鞋帶又快又好”等生活場景。誘導學生自主動手實踐,在潛移默化中將良好的道德情感轉化為道德行為。
二、樹立生活榜樣,激發(fā)學生的德育信念
心理學家表明:小學生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并且喜歡模仿身邊的人、身邊的事物等。對此,教師可以在學生中樹立生活榜樣,激發(fā)學生的德育信念。英國教育家洛克也曾說:“榜樣所起的吸引或阻止兒童模仿的力量比任何說教的作用都大而深刻。”小學生雖然思維敏捷,但是從某些方面來講,在對事物的理解能力方面欠缺,因此,生活中的實際案例比抽象的概念、理論對于小學生來說更具有吸引力。貼近學生的實際,不僅能增強說服力,更能堅定學生學習的信心、決心,凈化學生的心靈。
三、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體驗德育教育
江澤民同志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人才的成長最終要在社會的偉大實踐和自身的不斷努力中實現(xiàn)?!蓖瑫r,新課程標準提出:課堂的組織教學要與課外的實踐活動結合進行,教師應有意識地開展社會調查、參觀社會服務等活動,讓學生走出學校這個小課堂,走進社會這個大課堂。德育同樣要向生活開放,向社會開放,帶學生走進現(xiàn)實生活的“活”教材,讓學生接觸和了解社會上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實踐中體驗社會和人生。如果只是理論上的講述,不切實行動,那么,德育教育將成為一句空話。因此,教師應運用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體驗德育教育。如,學生可以在節(jié)假日組織學生為學校退休教師義務打掃衛(wèi)生、去養(yǎng)老院幫助老人干活、在公園等公共場所擔任“愛心公益者”等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加強對“公益勞動”的認識,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總之,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師應提倡生活化的德育,以生活的真實情況來激發(fā)學生的熱情,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感受生活的教育價值,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讓學生在生活的大環(huán)境中體驗道德,提升自我,實現(xiàn)小學生全面健康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愛卿.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M].1版.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6.
[2]章志光.心理學[M].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
[3]高德勝.生活德育簡論[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3).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化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