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說明】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課堂上怎樣進行有效的引導,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然而,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不少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對我們研究教學過程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最近聽了一年級某位老師的《加減混合》一節(jié)課,我以之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
《加減混合》教學片段
【教學片段一】
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屏幕,看看能發(fā)現(xiàn)什么?
生1:我發(fā)現(xiàn)有一個很大的湖。
生2:我發(fā)現(xiàn)湖上面有幾只漂亮的天鵝。
生3:天鵝的羽毛很漂亮。
生4:湖水是藍色的!
……
(學生積極匯報,但還沒有說出屏幕中的重要信息)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你們能看出上面的天鵝的只數(shù)有什么變化嗎?
(在教師的一再引導下,學生好不容易說出了“教師期盼已久的答案”)
【教學片段二】
師:“4+3-2”這個式子與以前學過的連加、連減有什么不同?
生1:以前學的全部都是加法或者全部都是減法。
生2:這里面既有加又有減。
師:說得很好。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這里的式子有加有減,以前我們把全部都是加法的叫做連加,全部都是減法的叫做連減。那么,同學們能不能通過小組合作,給這個式子起個名字呢?
生:能!
師:下面就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開始研究。
小組1:連加連減
小組2:有加有減。
……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著自己的想法……
【反思和分析】
聽完這節(jié)課,針對這兩個教學片段,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
教學片段一,教師組織學生觀察屏幕,由于所提問題范圍太大,指向不明,結(jié)果導致學生活動雖然“熱火朝天”,但得出的結(jié)果卻令人失望。在教師的一再引導下,才勉強“柳暗花明”。這樣沒有明確的引導的話,在課堂所花的時間就比較多,得到的效果也不明顯。
有效引導,提問的技巧很重要。課堂提問,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jù)一定的教學目的要求,針對有關教學內(nèi)容,設置一系列問題情境,要求學生思考回答,以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提高教學質(zhì)量。從教師的教學看,課堂提問起著傳遞教學信息、反饋教學信息,使教師進而調(diào)整教學方案等積極作用。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課堂提問可以激發(fā)學習動機,引導學生思維,使學生經(jīng)歷思維過程,培養(yǎng)相關能力,鞏固所學知識等。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提問的水平,要以自己的一兩個問題,引出學生的多個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養(yǎng)成勤于動腦的習慣。我認為有效引導包含以下兩個方面:(1)能夠開啟學生的思維,有利于思維的創(chuàng)新,課堂對話中,學生的答案可能不一樣,只要能自圓其說、言之有理就可,因為突現(xiàn)個體的個性特征是課改教學的目標之一。(2)有效引導要有針對性。所謂針對性,是指有效引導要依據(jù)教學的目的,有一定的方向性。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是針對教材的實際程度不同和學生的發(fā)展水平來選擇問題,一方面要有利于教材精髓的挖掘,另一方面要有利于學生疑難問題的解決。
教學片段二,讓學生給這個式子“起名字”,我覺得是沒什么意義的“假探究”。首先,數(shù)學本身是一門非常嚴密的科學,它的一些名詞、術語、定義是非常嚴謹?shù)?,是?jīng)過數(shù)學家反復推敲得來的,根本不需要再興師動眾地組織學生去對其進行“探究”。其次,盡管我們提倡“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shù)學活動”,但此時的數(shù)學活動,卻應當是“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而并非所有的內(nèi)容都要組織學生去“探究”。所以說,教學中的探究活動,要靈活采用,絕不能為活動而活動,讓活動失去自身真正的意義和價值。
教師雖然能放手讓學生去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但此時的“合作”與“探究”,卻是漫無邊際的、沒有“價值指向”的“假探究”。這樣的教學,僅僅停留在“熱熱鬧鬧”的表面活動,而沒有深層次地觸及知識本身。因此,合作探究被用得過濫。有的時候老師在課堂上不考慮問題是否適合分組討論,一律讓學生進行討論,合作學習呈現(xiàn)極大的隨意性。其實有的合作任務很簡單,更適合自主學習,完全沒必要合作學習。有的問題學生意見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討。頻繁、無價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還容易使學生養(yǎng)成遇到問題淺嘗輒止、一味依賴他人的不良習慣。
【跟進和反饋】
在課后,通過老師的集體評課和指導意見,我們對課堂上如何有效的引導和如何進行有效的合作探究有了以下幾個共識:(1)怎樣的引導才是有效的。首先,“引導”是教師在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上進行的,根據(jù)教學目標,視學生“學”的情況進行“導”。作為“引導者”的教師的引導,是為了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和學生一起鋪設的通向教學目標的路徑;是在學生遇到學習疑難時,準確地判斷學生的疑惑的癥結(jié),作出相應的提問,讓學生茅塞頓開。而不是不管學生情況都先用提問方式來“引導”,讓學生被動地進行學習活動。其次,“引導”可以是提問,也可以在學生“說不上來”“一時想不明白”時,教師順著學生話頭用一個詞、一句話來點撥。引導幫助學生時一定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空間,引導不等于直接告訴,幫助也不等于代替。(2)如何進行有效的合作探究。首先,明確落實合作分工。課堂是學生探求知識的主陣地,要想有效利用短短40分鐘,課前必須明確落實合作學習中的分工問題。不然就有可能出現(xiàn)合作時學生為此產(chǎn)生分歧,不但浪費課堂時間,而且影響學生的合作情緒。其次,培養(yǎng)合作技能。合作學習的成效如何,關鍵看學生是否掌握合作的技能,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將合作的技能視為一項重要的學習內(nèi)容。要使合作有效,合作交流前就應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這樣學生對所合作的問題才能有一個較深層次的認識,合作時才能目標明確、效果增強。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有效的引導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有效的合作探究是師生交流、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家園,“教學相長”正是對這一理想最美好的注腳,我們每一個人都曾在這里成長。我們要提高課堂的實效,提高課堂魅力,讓日常課堂能夠成為學生快樂生活和成長的場所!
(作者單位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沙灣鎮(zhèn)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