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化學學習時間短、任務重,短短的一年內既要學習新知識,又要進行復習,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顧此失彼。因此尋找有效的復習方法對提高學生的能力和復習效率尤為重要。
關鍵詞:初中化學;復習效率;回歸教材;有效歸納;精選精練;查漏補缺
初中化學總復習是整個初中化學教學過程的重要一環(huán),其目的是幫助學生對已學過的零碎的化學知識進行歸類、整理、加工,使之規(guī)律化、網絡化,對知識點、考點、熱點進行思考、總結、處理,從而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更為扎實,更為系統(tǒng),更具有實際應用的本領。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尋找有效的復習方法對提高學生的能力和復習效率尤為重要。下面就本人的教學實踐來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我將整個復習過程稱為“3+1”的模式。前面的“3”即:(1)章節(jié)復習,根據各章節(jié)內容劃分不同的小單元進行復習;(2)專題復習,按照教材編寫的知識體系,設計不同的知識專題進行復習;(3)模擬測試,按照中考試題格式及標準,設計中考模擬試題,進行中考模擬訓練。最后的“加1”是最后沖刺,即查漏補缺。
一、章節(jié)復習——回歸教材、扎實雙基,強化復習的基礎性
這是基礎復習階段,是中考復習的基礎環(huán)節(jié),決定著能否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通過章節(jié)復習要達到記憶準確、理解透徹、應用靈活的作用。其指導思想是:基礎、全面、系統(tǒng)、扎實。
按章節(jié)分單元地精講,是把學過的知識重復闡述的過程。教師應把握好每節(jié)課的側重點,對于重點知識、易被遺忘的知識或模糊不清的知識作為重點內容,其他知識可按練習的形式直接請同學闡述。所以上這樣一堂復習課,形式必須多種多樣??梢允翘釂柗ǎ梢允沁呏v邊演示法,也可以是綜合法。
例如在復習第十章的“酸和堿的通性”時,加入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形成紅色噴泉的實驗,請學生分析形成噴泉的原因,導出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實質,順此推出堿的一點通性。此實驗現象明顯、有趣,既減少了學生學習重復知識的乏味,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專題復習——有效歸納、優(yōu)化思維,強化專題的系統(tǒng)性
這是綜合復習階段,是中考復習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決定著能否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專題復習要按照有利于鞏固基礎,有利于提高綜合能力的原則,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對比,加強知識的融合與應用,提高學生綜合辨析和實際應用的能力。其指導思想是:鞏固、完善、綜合、提高。
一般可以把書本知識按照“體系帶點、聯系找疑”的策略分成幾個體系。專題復習可采取“體系構建—典型辨析—應用訓練”的程序進行。即:找出本專題的知識內容,構建知識體系,針對關聯內容進行對比辨析,明確內涵與外延,明確區(qū)別與聯系,然后通過訓練,提高學生辨析和應用的能力。
三、模擬測試——精選精練、精講精導,強化解題的規(guī)律性
模擬即進行定時、定量、規(guī)范的模擬訓練,課堂上進行選擇題的訓練,非選擇題放在課后訓練。對各省市試卷以及全國其他地區(qū)的部分中考試卷進行整合,精心編寫若干套中考模擬試題供學生練習。通過模擬測試有利于學生規(guī)范考試習慣,掌握正確的答題程序,有利于促進學生查缺補漏,反思基礎知識,有利于強化解題規(guī)律或技巧,提高綜合應用能力,有利于調節(jié)情緒,提高應考心理。其指導思想是:指導、回顧、強化、調節(jié)。
例如,復習溶液稀釋問題時,給出如下三道練習:
(1)配制250g質量分數為30%的稀硫酸溶液,需98%的濃硫酸 g。
(2)500mL質量分數為98%密度為1.84g/cm3的濃硫酸稀釋為30%的硫酸需加水的質量為 g。
(3)5mL37%的濃鹽酸(密度為1.19g/cm3)和100mL水混合,所得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式為_________。
解題時教師引導提示溶液稀釋前后溶質質量不變,由此得出:原溶液質量×原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原溶液質量+加水量)×稀釋后溶質質量分數,其中,原溶液質量+加水量即為稀釋后溶液的質量。
四、最后沖刺——查漏補缺、培養(yǎng)考感,強化沖刺的效能性
在沖刺階段,要留一些時間指導學生看書,看做過的練習,看錯題集,使學生能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熟悉題型。另外,我們老師對中考說明和知識點以及近幾年中考試題的特點加以分析,并考慮從批改學生的練習題中發(fā)現的問題以及學生在知識、思維和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有針對地編選練習題,進行查漏補缺,目的是學生缺什么,教師要想方設法補什么,特別要重視學生在“雙基”知識方面存在的缺漏。
總之,在復習課教學中要精心選擇教法及教學內容,精講精練,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在復習中不但要求學生熟練掌握一些重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還要求會運用,并使學生具有解決一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化學素質,最終使學生在中考中取得大豐收。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上岡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