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一些課堂:有的教師一味追捧現(xiàn)代媒體,課堂在聲、光、電、色的“狂轟濫炸”下走向了華麗的虛幻美與形式美,而學生的思維能力卻得不到有效的培養(yǎng);有的課堂,為了追求教學互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shè)置很多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問有答,或討論或交流,課堂“熱鬧非凡”,學生“興趣盎然”,但檢測學生實際掌握知識和形成能力的情況卻并不理想;還有的課堂,教師為了使“教師的教”看上去完滿,他們會掐好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唯恐在某個問題上耽擱了,因此在他們的課堂上會頻頻聽到“請同學們抓緊時間思考!”“還沒有想好啊,沒關(guān)系,請坐下!下一個同學來回答?!薄斑€有哪個同學要補充的?快一些!”這樣的課堂看上去緊湊有致,實際上學生在倉促的氛圍中根本不能從容思考,大多只是浮光掠影,淺嘗輒止。諸如此類的課堂,一個共通的問題就是缺少閑適,以及由閑適而帶來的深度探究和思考,窄化了學生思想的空間,浮躁了學生學習的心態(tài),靈性難以生發(fā),生命智慧之根難以向縱深發(fā)展。
古希臘有一句格言:“閑暇出智慧。”林語堂先生認為:“文化,根本是空暇的產(chǎn)物?!毙ごㄏ壬舱f過:“理性的頓悟,靈性的生發(fā),需要閑適;心靈的舒展,視界的敞亮,也需要閑適;創(chuàng)意,往往在閑適輕松時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閑適從容中一展風采?!边@些都在點化我們,不要忽視閑適。細細想想,課堂更需要心情的舒展和靈性的迸發(fā),它呼喚著師生智慧的閃現(xiàn),期待著師生創(chuàng)意的翩然而至。
課堂是一個常量,只有寶貴的40分鐘時間,當那些令人眩目的聲、光、電、色充斥課堂的時候,必然擠走學生靜靜思考、細細品讀、慢慢涵詠的時間,那種表面熱鬧而缺乏“靈敏的寂靜”的課堂值得我們警惕,因為形式的熱鬧常常掩蓋著本質(zhì)的膚淺。
由此看來,課堂需要閑適,課堂上師生從容而略帶閑暇的心態(tài)才是教學中師生展開靈感的羽翼、自由創(chuàng)造的基礎(chǔ)。當課堂有了閑適的時候,學生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消化”知識,弄清知識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靜思默想,在知識的空白處,在思路的發(fā)散處浮想聯(lián)翩;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潛心體驗,在探索和研究中聯(lián)想、猜想和創(chuàng)想。在閑適的課堂上,教師才能耐心地幫助學生開啟智慧,品味文字,在對話中互相啟迪,將思維引向深入。反之,一堂課如果沒有閑適,沒有空間,也就沒有遐想與深思;沒有遐想與深思,就難以有個性與創(chuàng)新。從這個意義上說,給課堂留點閑適,留點空間,有時就是留下了期待,留下了余韻,留下了創(chuàng)造。
當然,這里強調(diào)課堂閑適,并不是要消解教學的規(guī)范性,專門去營造輕松,或完全走到隨意性的那一頭。課堂應(yīng)當實現(xiàn)“閑適”與“緊湊嚴謹”的辯證統(tǒng)一。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教學活動不僅是科學規(guī)范、緊湊嚴密的論文,它同時也可以是詩意的、隨性的散文,課堂教學要在把握教學目標,充分尊重學科特點、學生探究個性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給學生以思考和品味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在舒緩的節(jié)奏中享受學習的從容。
給課堂一點閑適,需要教師有更多的教育智慧,有平靜平和的心境,有細致細膩的情懷。如此,課堂才可能拋卻形式,遠離浮躁與喧囂,真正成為學生生命得以成長的地方,成為學生自由呼吸的地方。
(張世明,揚州市八里中心小學,22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