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對課堂教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為適應新課程的變化,教學改革要努力實現新的突破?!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tài)信息交流,這種信息包括知識、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guī)范等,通過這種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講,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fā)現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fā)現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的形式間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發(fā)現者。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彼此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但是傳統(tǒng)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忽略了發(fā)現和探究,學生學習成了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壓抑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影響了學生思維和智力的發(fā)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學習狀態(tài),強調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因此語文教改勢在必行。那么,語文教學應該如何適應新課改精神呢?筆者認為語文教學走向“素質教育”,必須實現“三轉變二優(yōu)化一體現”。
一、努力實現三個“轉變”
1.教師內涵的轉變:教書匠→教育家。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過:“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钡谡Z文實際教學中,人們往往走入單純“老師教,學生學”的誤區(qū),采用“一刀切”“齊步走”大運動量的辦法“孜孜樂教”,固守著一套陳舊的教學觀念。教師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隸,為教而教的機器,毫無藝術性可言。這貌似是對學生的關心負責,實則是對其身心和智力的極大壓抑與摧殘,是嚴重違背教育初衷的。新形勢下的教師,不僅要“能”教,而且要“會”教;不僅要精通本專業(yè)知識,還要了解相關的邊緣知識;不僅要鉆研新的理論、新的思想,還要善于總結在教育實踐中獲得的經驗與體會,并力求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指導自己更好地實踐。我們應從根本上實現由機器型的教書匠到藝術型的教育家的轉變。
2.教學模式的轉變:課堂教授型→指導策劃型。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古今中外的大學問家都強調思考在學習中的作用。在舊的模式下,語文教學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學方式,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詞,全是教師說了算,“滿堂灌,滿堂問,一言堂”的局面隨處可見。學生毫無獨立性可言,只是一個個記憶的機器,它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此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打破舊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讓學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參書),省去機械傳輸所造成的大量時間的耗費。課堂應該成為學生各種理解碰撞、質疑創(chuàng)新的一方舞臺?!半S文成形,隨課成形”,可以是“啟發(fā)式”“自學式”“討論式”,也可以是傳統(tǒng)的“講授式”,但完全可以讓學生輪流過把“教”癮,當然準備必須充分,教師指導、集中小組智慧也是少不了的。
3.教學思維的轉變:機械模仿→創(chuàng)造性思維。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不是被動地機械復制,而是積極地對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這就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種滿足內在需求的主動探索過程,而不是簡單地把學生視為加工對象,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創(chuàng)新意識。教師授之以漁,把學習知識的規(guī)律和方法教給學生,學生通過動腦、動口、動手的方式獲得知識。語文教學無非是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然而這幾種能力的提高,無一不是靠學生自己的反復實踐活動。教師要推學生一把,讓學生下水自己游,并告訴學生其要領,還要隨時把握水中情況,以便指導;而學生之間互相糾正與彼此學習,更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二、進一步做好兩個“優(yōu)化”
1.優(yōu)化教學實施及反饋體系。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tǒng)一般包括教學實施和反饋兩個相互依存的過程,它們都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針對這兩個過程的不同特征,我們應分別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等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層次教學原則。教師應堅決摒棄“大鍋飯”式的平均主義,針對不同層面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課堂結構、教學情景,使學生人人有壓力,個個有動力,激發(fā)學生的成就感、自信心,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教師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氣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學全過程。
2.優(yōu)化教學評價體系。在應試教育中,對教學評價的主要依據是升學率的高低,教師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就是分數。于是考試成了教師的指揮棒,分數成了學生的存在價值。這樣,人為地加大了師生雙方的心理負擔,嚴重違背了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因此,在教學評價中應徹底摒棄唯分論、唯升學率論,由看誰的課講得好,到看誰對學生指導得好;由看誰對問題分析得透,到看誰的學生學習效率高。這樣才能使教學得到最優(yōu)化的過程。
三、學生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體現
語文的動態(tài)特征使學生的參與、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尤顯重要。教師要充分創(chuàng)設條件,刺激學生動眼看、動腦讀、動筆寫的能力。強化學生的讀寫過程、聽說過程、讀與寫、聽與說的訓練可以相互結合。從學生的階段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發(fā),精心設計、選擇導學方法與課堂結構,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主動求知的最佳教學情境,使所有學生都能參與教學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一個“導”字上,即導學、導問、導思、導法、導行,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出色策劃者、組織者。學生必須進行大量的語言實踐,這是教師的講授哪怕是精講所代替不了的。教師要為學生的這種實踐多創(chuàng)造契機,提高效率。當然,素質教育是一個全新的系統(tǒng)工程,要尋求一個最優(yōu)化的教學模式,還有待廣大語文界同人的共同努力。
【作者單位:湖南省漣源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