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國人大呼“素質教育”,且聲浪層層疊起,殊不知有不少師生的心思卻仍在“應試”上,總認為跨進“象牙塔”才是真正的“美”,故而忽略了思想品質、道德情操的培養(yǎng),使更多的學生對美的認識表面化、庸俗化甚至低級化。從實際出發(fā),針對素質教育實施的現狀和不足,提出了提高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就是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關鍵詞:語文教學;培養(yǎng);審美情趣
一、語文教學中素質教育實施的現狀和重要性
試看每年高考,全國風起云涌,成績尚未揭曉,家長、學生急不可待,大有黑云壓城之勢;中榜者歡天喜地,載笑載言;名落孫山者垂頭喪氣,萬念俱灰;甚而有承受不了如此之擊,如范進發(fā)瘋者有之,更令人大惑不解者,自尋短見者屢見不鮮。何者?筆者以為,素質教育說在口頭上,寫在了紙上,而在實際中并未落實到行動上。多少年來重“應試”而失“素質”,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故而悲劇難免發(fā)生。筆者認為,如果忽視學生的素質教育,一味大抓“應試”,即使文化課成績有多高,跨進“象牙塔”,最終對國對民難有大利。就我們會寧教育而言,每年高考,均在白銀全市三縣兩區(qū)之首,清華、北大以及全國名牌大學都有會寧學生。自恢復高考后,會寧已向全國各大專院校輸送了六萬名學子,涌現出了數萬名本科生,數千名研究生,數百名博士生而聞名遐邇,不但隴上有名,全國亦有名。被譽為“高考狀元縣”、“西北教育名縣”,出現了“會寧教育模式”“會寧教育現象”。近幾年,各屆政府傾全力狠抓教育,并提出了響亮口號“打響三張牌,走好六條路”,要大抓會寧金色教育,使之隴上有名,全國領先。于是乎,從初中開始,一直到高中畢業(yè),各校幾乎全都是封閉式管理,從早到晚直到半夜,監(jiān)督學生認真學習,手不離書本。而且為了突出所謂的“優(yōu)勢教育”,又把學生分成快慢班,快班學生配備較高水平的教師講課,分灶吃飯;慢班學生則要求做好管理而已。這樣,兩極分化自然形成。結果,所謂的優(yōu)質學生以其優(yōu)而優(yōu),道德情操于其言無所謂,高考成績才是他們所追求的。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多少年我們會寧教育的豐碩成果。古人云:“教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溫家寶總理說:“農村教育對培養(yǎng)人才功不可沒,會寧是狀元縣……”是的,會寧人弘揚了自身積淀厚重的傳統文化精神,“三苦兩樂”教育精神傳統,所以,金色教育之花開遍隴上,走向全國。為更好弘揚會寧教育精神,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應重視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
二、語文教學中素質教育要體現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
中學語文說明中早已指出:“思想品德教育和國情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愛國主義精神,提高學生的社會主義覺悟?!闭\然,進行審美教育,語文較之其他學科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古今中外的名篇,文質兼美的佳作,情文并茂的文章皆集中于中學語文課本中。在教學中若注意審美教育,通過潛移默化,毋庸置疑,均可收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之效果。
1.要善于從課本的具體情況出發(fā),讓學生感受人物的美好心靈和高尚人格
如《與妻書》中的林覺民,這位年輕的舊民主主義戰(zhàn)士,以“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的崇高精神和他出自內心、剖心瀝肺的至情至志所折射出的高尚人格,令人感情澎湃,泣淚不已;《梅花嶺記》中的史可法,忠義不屈,視死如歸的愛國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更是動人心魄,使人仰視。無疑,這對正在成長的青年學生在人生道路前進的方向上,有著引路航標、自然校正之作用?!洞笱吆印业谋D贰分械拇笱吆印@位飽經滄桑、嘗盡人間苦難而又為乳兒、為家人含笑勞作的偉大的母親,何等的勤勞淳樸、寬厚善良,尤其這位偉大的母親永遠埋藏在夢境里的對乳兒的一往情深,叫人由衷感動。當然,還有陶淵明“不為三斗米折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傲然風骨,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賣國“救濟糧”的民族氣節(jié),更有魯迅先生的“橫眉冷對千夫指”和聞一多“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氣概。所有這些仁人志士,其強烈自尊、高尚氣節(jié)、無畏氣概,無不高揚著人格的旗幟——高尚的人格美。
2.中學語文課本中還有不少悲劇名篇,教學中,要善于指導學生從這些悲劇人物的身上體驗其悲哀或悲痛,使之感情得到凈化、升華,進而堅信正義和真善美的永存
魯迅先生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痹s劇《竇娥冤》借助浪漫主義的手法,于濃郁的悲劇氣氛中表現了人民群眾伸冤復仇的愿望和真理、正義的不可戰(zhàn)勝。竇娥是個光輝的婦女形象,她不僅勤勞、善良、正直,又有強烈的反抗精神;她的冤死感天地、泣鬼神,但并非悲慘、悲涼,而是悲壯,亦屬崇高的陽剛之美,又屬玉碎之美。當然感人的力量是竇娥的人格,即真、善、美。若認真體味,師生均可受到強烈的感染。不但能認清當時社會的黑暗,官吏的昏庸,還激發(fā)了學生同舊勢力作斗爭的勇氣,樹立強烈的愛憎觀?!蹲8!分械南榱稚?,這位被踐踏、迫害、愚弄、鄙視以至被舊社會所吞噬的不幸者的悲劇命運,則是魯迅先生將其悲哀“毀滅給人看”。透過祥林嫂,我們不難認清封建禮教對勞動婦女的摧殘和封建思想的毒害,從而更加堅定了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對社會主義祖國更加熱愛的信念?!肚G軻刺秦王》中的荊軻,其“舍生取義”的自我犧牲精神;《火刑》中的喬爾丹諾·布魯諾為追求真理、捍衛(wèi)真理而英勇獻身的精神,這些悲劇性的英雄人物,若正確閱讀和理解,讓學生從悲劇事件和人物的不幸遭遇中解脫出來,肯定對學生有積極意義,能獲得積極向上的力量——崇高的悲劇美。
3.祖國的山水秀麗無比,大自然的風光能喚起我們對自然的審美意識
這種沒有任何沖突、沒有任何矛盾的和諧、純凈之美,更能令學生進入高妙的審美境界?!短焐骄拔镉洝分械奶焐剑娈愋沱?,雄偉壯觀,令人神往?!秲让稍L古》又把曲折蜿蜒、身披滄桑的雄偉長城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雖無藍天白云的襯托,但以豐富的歷史文化為背景,構成了一幅凝重深沉的歷史畫卷,顯示的是共和國美麗家園中各族人民的融融手足情?!讹L景談》中的六幅畫面,猶如六顆閃光的珍珠,藝術地再現了遼闊秀麗的北國風光,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qū)人民樂觀、崇高、偉大精神品格和不屈不撓斗爭精神的謳歌與贊美。自然是偉大的,人類更偉大,然而此處的人,乃偉大之中最偉大者。劉白羽的《長江三峽》,更讓人浮想聯翩,激情澎湃。那美麗神奇的傳說,氣象萬千的云霞,峭拔刀削的山峰,加上洶涌澎湃的江水,豪邁、雄偉的感受油然而生。掩卷深思,回味無窮。其景其情,遠遠勝過了大自然本身所產生的美感效應,自然把學生帶進了更高的美的境界。熱愛祖國山河,再造祖國錦繡山河的雄心壯志水到渠成——這就是秀麗的自然美。
總之,中學語文中好多篇目不僅僅是這些美感打動人心,還有那生動的語言、優(yōu)美的境界、形象的修辭等等,不勝枚舉,這些美均能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使其受到美的感化、藝術的熏陶,對于提高藝術美的修養(yǎng),更重要的是從中分辨真善美和假惡丑的能力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正確誘導,透過審美教育,讓他們知美、解美、懂美,可達凈化心靈、提高思想境界之目的。換言之,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加強素質教育,培養(yǎng)祖國需要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中學語文課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牛郁賢.會寧校史.甘肅人民出版社.
?。?]崔巒.課程改革中的語文教學.王崧舟教學藝術賞析.
?。?]楊麗娜.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5]張希成.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9(14).
?。?]王萍.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探索[J].中國體衛(wèi)藝教育論壇,2010(Z1).
?。ㄗ髡邌挝?甘肅省會寧縣太平店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