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ǔ鍪緝筛U筆,其中一端包住。)
師:哪根鉛筆長?
把學生分成兩組,提供兩種長度不一的小棒,通過擺小棒來比較哪根鉛筆長。
要求:一組請一個代表上臺擺,另一組的同學把頭伏在桌上不許看。
每組請一個代表上臺擺。
匯報:一組是3根,另一組是2根。
討論:哪根鉛筆長?
得出結(jié)論:長度是3根小棒的這一組長。
全班一起看,重新擺一次。
?。ㄟ@時學生馬上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都認為不公平。)
教師出示這兩根鉛筆,讓學生比較哪根鉛筆長。(一樣長。)
提問:為什么一樣長的鉛筆,擺出來的結(jié)果會不一樣呢?
(讓學生發(fā)現(xiàn),兩根一樣長的鉛筆,用不同標準的物體去測量,結(jié)果就會不同。)
片段二:
師:誰來告訴老師你們的桌子有多長?用什么辦法量?
學生演示。(有用尺子的:3把尺子長;有用書本的:3本書長;有用手臂的:2只手臂長;有用鉛筆的:4支鉛筆長……)
師:老師所在的學校準備定做這樣的桌子,請你打個電話告訴廠家,做的課桌有多長。
學生學著打電話。
師:如果你是老板,課桌到底有多長,你聽明白了嗎?
片段三:
1.認識1厘米。
師:尺子上0~1是1厘米,1~2是1厘米。找一找尺子上刻度幾到刻度幾也是1厘米?
2.比較1厘米。
師:比一比長的尺子跟短的尺子上的1厘米。有什么發(fā)現(xiàn)?
3.討論1厘米。
跟同桌說一說1厘米有多長?
4.感受1厘米。
師:比劃一下,把一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放進兩個手指中間。
師:同桌看看正方體,閉上眼睛想象,記住1厘米。
5.撕1厘米。
師:拿出一張紙條,憑眼力撕出1厘米的長度。
生動手撕。
師:用尺子量一量,你撕出的紙條跟1厘米比一比,怎么樣?
師:請你再撕出1厘米。
生再撕一次。
師:量一量,是不是比第一次好?
?。ㄟ@時,大部分學生撕出來的都很接近1厘米。)
6.認識10厘米。
師:把剛才撕下來的重新拼上去。仔細看看這張小紙條,估計大約有幾厘米?
生估計。
師:量一量。(得出結(jié)論:10厘米。)看一看10厘米有多長?
7.認識幾十厘米。
師:請你把這張紙條拼好,移到桌子的左上角。估計一下,課桌大約是多少厘米?
……
思考:《全日制義務(wù)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shù)學。情境可以促進學生的知識結(jié)構(gòu),使其處于思維激活狀態(tài)。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積極創(chuàng)設(shè)教學情景,引導學生自然過渡到教學氛圍中,并激發(fā)出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