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大乘唯識能成立之心理相

        2011-12-08 03:09:57
        關鍵詞:唯識心心大乘

        肖 建 原

        (陜西師范大學 政治經濟學院哲學博士后流動站,陜西 西安 710062)

        大乘唯識能成立之心理相

        肖 建 原

        (陜西師范大學 政治經濟學院哲學博士后流動站,陜西 西安 710062)

        唯識學為玄奘繼承印度瑜伽大乘正義而依真了幻之學,以其對諸心理活動的細致分析而構建的成系統(tǒng)、龐大的理論體系。消除學者對佛教的諸多誤解與誤讀,需要從大乘唯識學理論方面進行深入剖析,通過對唯識變現之心的心理闡釋顯其“正理”。依萬法唯識與三界唯心之心理相說一心二門與無相無元之心理觀,通過顯示三能變相與諸法眾緣生唯識現之心理相,成立大乘唯識之心理相,依據此見真了幻的途徑,在住持正法并適應時代的意義上離偏失而歸于中道,引導當代佛教能夠趣入大乘的軌范。

        大乘;唯識;心理相

        一、唯識心理觀之緣起

        唯識學為顯萬物之真如而了幻之學,求學之究竟在開悟唯識性,以了知唯識相為入學之方便法門。對于人生宇宙無邊殊相之起源與本質問題,科學驗之于實驗與實證而不免粗淺與機械,宗教具有信仰而產生種種迷謬,哲學的形而上理論則過于虛玄。佛法非科學而科學,非宗教而宗教,非哲學而哲學,其精義皆在寓理幽玄、含義深遠的法相唯識學。

        長期以來,學者對于佛教有諸多誤解和誤讀,表現在以唯物論為依據對唯識學的研究與批判,以唯心論為依據對唯識學的比附與研究,這都是未深入考察唯識學能成立之理由,進而未能明晰唯識學之究竟的結果。關鍵在于未明唯識之心,繼而以彼之心理比附唯識之心理,割據心之變現行相為一片一段,則以西方唯物唯心自蔽而真如之心理不顯[1]。唯識學以其對諸心理活動的細致分析而構建成系統(tǒng)、龐大的理論體系,即,由心理活動之變現,至生理、物理乃至于一切宇宙現象之生滅變化,以剎那生滅的、恒時相續(xù)的“一切種子心識”為依,以第八識所藏之種子為緣起,成立流轉還滅的一切法。從心理與精神角度對宇宙萬物、自我身心狀況之關系與聯系的認識,形成唯識學獨具特色之心理觀。

        二、萬法唯識與三界唯心之心理相

        《解深密經》等說萬法唯識,識包括一切心心所法,即心起定有心所相應起之義,則識也謂心,唯識又可名唯心。唯,即不離之義,一切法不離識。從諸法唯識現,即諸法體用之別相說萬法唯識,又可說萬法唯心?,F,有變現(變起)和顯現二義,所以,《解深密經》說:“諸識所緣,唯識所變。”識現萬法而包羅萬有,能夠通一切位而唯是一心,其能“唯”之依據,在于識有四分:一者相分,即,識心上所明了之境像,世間所言物質即由此現;二者見分,即,識心中能明了分別之功用,世間所言之精神,皆由此現;三者自證分,即,識心不待他證明而能自證明之心自體;四者證自證分,即,識心自體所證明之結果及能證明識心自體之實體,相分可攝盡一切法,一切有為無為法皆所知境而依止于識心。

        唯識論既說萬法唯識,又強調三界唯心,心是具有四分自體之識心,而識心總含三界[2]。諸法依佛教正義之總相說“三界唯心”,與就諸法體用之別相所言“萬法唯識”的本質相同而論說角度相異。萬法唯識只說有四分而現諸法之識自體,即“諸法唯識現”;“三界唯心”則依識所包含之心與境而說“唯”,心與境皆為識所轉變,心為內心之見分,而境則包括依他相分之內境與執(zhí)我法而生之外境,內境雖可言“唯”,但說唯識不能去除執(zhí)我法之外境,為了簡別所濫外境,體現唯識所現之正義,則不說帶境之識,而依無境之心說“三界唯心”?!洞蟪朔ㄔ匪嚵治ㄗR章》論證說:“心內所取,境界顯然,內能取心,作用亦爾。此見分相,俱依識有,離識自體本,末法必無故。”[3]唯識之識與唯心之心皆依有四分而攝持諸法之識心自體而言,所“唯”者在于行解諸法而簡濫之要求不同而已。

        萬法唯識與三界唯心之理可以顯示,一方面唯識世界并非絕對無境物而一切皆無的唯心之論,其心之理也并非需實物刺激與存在來驗證,雖然也包含西方心理學之感覺、知覺、表象、想象、思維、記憶與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但心理活動的性質不同;另一方面,識、心或識心有其自體實相而能夠變現攝持諸法,與認為除感覺經驗外無可經驗的主觀唯心論,認為宇宙萬有有共同之心或共同意識之客觀存在的客觀唯心論,以及不可驗證之直覺唯心論與存疑唯心論等不同,并非虛懸心理活動及其作用而不可驗證。唯識世界所顯識、心或識心自體之理,依本末體用而變現攝持諸法,以心之自證分為本,自體上所現之相分見分為末,舍見相二分而破我法二執(zhí),則不固執(zhí)于物我而超越唯物心理觀之局限;依證自證分之實相而現自證分之自體,則消除西方唯心心理觀及形而上哲學之虛玄。識心之理,以識心俱藏義,依恒時相續(xù)的一切種子心識剎那因緣流轉還滅變現之力呈現萬法無常而能存、無我而能力之唯識相,解說由自性清凈心所來非空非有的心之真如與心之空性。從大乘唯識識心之理,通過深寓識體之理而更擴大識心范圍,顯示連通心境物我之內外而攝持三界萬法的心理相,深顯其不執(zhí)于西方唯物唯心之心物、內外主客之分的思維方式。傳統(tǒng)心理學由認識、情感等心理活動所論知識與哲學上所謂知識論之范圍,不過唯識心理觀所包含的一部分而已。

        萬法唯識與三界唯心即是大乘圣教之決定量,為佛教根本之義,能夠從心理觀上證得大乘終歸到真幻一心的萬法真如實相。

        三、一心二門與無相無元之心理觀

        如何綜合諸教法門,依一心法總攝一切法,是從心理觀辨析唯識世界,繼而由始教趣入大乘正理的關鍵途徑。唯識與唯心之識心都有攝持諸法而證大乘真如之實相,但從心理觀之方面,仍未能顯了遣相與證性合一而真俗同觀之中道義。唯識學之根本義在于以八識流轉還滅成立攝持諸法之法門,則大乘有“一心二門”,而《成唯識論》多處論及一心攝持諸法之義。馬鳴著《大乘起信論》,以“菩薩心”境和合“異生心”與“如來心”境。雖然,“異生心”境純是有漏,無分別智從未現行,而“如來心”境是純無漏,無分別智恒時現行,一切染法已永斷盡,但“菩薩心”境則有時有漏同異生,有時無漏同如來,即“菩薩心”境顯示任依一法顯因緣相與真如性之一心法,能證心真如與心生滅之二法門?!洞蟪似鹦耪摗氛f:“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云何為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此義云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以一心貫通根本無分別智和后得正分別智,證得心真如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此“心”能總攝諸法,一切法之真如即心性,心之真如亦即一切法性,一切法之真如性不生不滅,心之真如性亦不生不滅。

        馬鳴依“菩薩心”境示大乘法,則此“菩薩心”為“眾生心”。此“眾生心”既于真如門中攝無漏現行而不同于“異生心”,又于生滅門中攝有漏而不同于“如來心”,但依一心能攝持諸法之二法門。《大乘起信論》說:“摩訶衍(梵語摩訶衍,即大乘義)者,總說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法,二者義。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于此心顯示摩訶衍義。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訶衍體故,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所言義者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體大,為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盵4]大乘之根本在于以體大、相大、用大之一心攝持諸法,以此成和合諸法門之義,此論既可上同如來而代表四圣之心,無漏無間導生有漏,又可下同異生,代表六凡之心,示大乘眾生法。體大、相大、用大之一心可攝持諸法,則可依所執(zhí)之心以明唯識,即,觀于心而成唯識心理觀。

        《大乘起信論》不離唯識學八識流轉還滅之義,依八識及一剎那心上生住異滅之心理活動區(qū)分覺佛教真如之深淺,和合根本無分別智親證真如之心境而開示之心真如門與后得正分別智變緣真如萬法及八識心心所四分心境所開示之心生滅門,論及覺、不覺及同一覺,以大乘獨特之心理觀論證一心二門之義,顯示唯識無相無元之心理觀。心真如既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為“心性不生不滅”之一心,又由“二門不相離”而不離于“心生滅門”。大乘心理觀之宗教特征就體現在真如之心離言絕相的絕對信仰上,這是超越普通心理認識與活動之上的直覺意識,即開示大乘正義的根本無分別智之慧,就是親證真如。而大乘之“禪慧正理”,需由凡入圣才能開示,即后得正分別智變緣真如萬法之心理相,顯示依八識心心所四分心境而流轉還滅所開示之心生滅門。心生滅既依如來藏而為“有生滅心”,又具“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之義,體現與真如心非一非異,依八識四分心心所流轉還滅而能開示的變緣和攝持一切法之心理觀。真如與萬法和合之心理觀,依“不覺心起而有其念”的心理活動區(qū)分覺與不覺之義:“心體離念”為本覺真如心,即“念無自相,不離本覺”;本覺不離不覺,即“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由對不覺的認識與超越,覺真如之心源。

        以不覺、始覺與本覺為三種層次的心理活動,可證得大乘佛教的絕對信仰,顯示一心二門的禪慧之理。一是“不如實知真如法一”,即“心相生住異滅”而“不覺心起而有其念”的不覺,這是認識和理解宇宙萬物的一般凡人之心理活動;二即“以從本來念念相續(xù),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之“無明”,亦即“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之始覺,這是對一般凡人所具有的心理認識潛力與勢力,因未曾離念而受到遮蔽,則為“無明”;三即“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的本覺,也就是“心體離念”,體現“如是如來平等法身”的本覺,體現無相無元之心理觀。由于“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則顯示無相無元之元相。通過對三種層次心理觀的認識,則覺“法界一相”而究竟能覺大乘心緣,即,和合本覺與始覺,都是能通過依真了幻而攝持萬法之同一覺,顯示大乘禪慧心理觀。所謂“依根本無分別智親證真如”就是本覺;所謂“依后得正分別智變緣真如萬法”,即是始覺。依八識心心所四分流轉還滅所體現的大乘唯識心理活動,即是“菩薩心”境和合“如來心”境與“異生心”境而攝持一切法的法門,體現從“一心二門”到無相無元的獨特心理觀。

        “無相”并非絕對不可知不可見宇宙萬物之相狀,而是假定一剎那為最短時間,各個剎那都可為主,則在一剎那中明了不可得的宇宙萬物無恒轉之轉相。“無相”絕心言,使一切依于知識與言論的分別相都沒有安立之處,所謂“分別言說相”、“能所知相”與“能所詮相”都被破除和退還,這就是無分別、無所得、無現實的真如之相,即無相之相?!盁o元”非唯物唯心諸論之無一元、二元及多元之相,而是依無有始的恒時轉變?yōu)樵?,則以無元為本元??梢?,“無元”為具一切潛能之一切種的轉動之樞紐,能夠于一切潛在勢力中攝持萬法,于恒時轉變中現起一切心理、生理、物理諸現象,自覺依禪慧法門至于眾緣所生之無相真如佛法界。無相無元的關鍵在于斷自心所執(zhí)之相、元,體現依唯識一心所觀的無相無元之無神信仰,顯了大乘唯識非唯物唯心、非宗教非科學的獨特心理相。

        大乘唯識之心理觀不離于一般心理活動對宇宙萬物的認識,施設之假有假法依唯識流轉還滅法之而為所依,唯物唯心之心理認識皆不能包括其全部,只是其少分施設之假有假法,顯示非一非有的無神論宗教心理觀。

        四、唯識世界能成立之心理相

        唯識世界是佛教信仰的世界,體現其宗教性質?!段ㄗR三十論》說:“此即無漏界,不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5]唯識顯示證得轉依之后所顯之清凈世界,即,永遠遠離煩惱障縛而永寂二邊,默契中道而眾相寂靜圓滿的無漏佛果法身境界。這是“不思議”而超越尋思言議的統(tǒng)一世界,體現于三能變相之心理相,顯示八識流轉還滅而了幻依真的信仰世界。

        1.三能變相之心理相

        大乘統(tǒng)一之信仰世界依八識流轉還滅而顯現,即,依三能變相而證得的唯識世界,心理觀能顯示唯識世界行解粗淺與深細之義?!段ㄗR三十論》說:“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彼依識所變。此能變?yōu)槿褐^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币馈凹僬f我法”,則唯識非唯物唯心之世界,盡破由主客二分心理活動而產生之唯物、唯心及有神論之心理觀。唯識由八識所變之種種相看待宇宙萬物,心理活動由證我法二空,斷煩惱所知二障,破我法二執(zhí)而起,依能變八識證得此為假說之相[6]。則信仰大乘唯識世界的殊勝之義,由假說我法之心理觀而顯。唯識世界破我法執(zhí)、證二空而現,所以假說我法?!拔摇睘椤叭烁瘛被?,即,一切如靈魂無處不在而起主宰之義的我,包括有情眾生以至佛在內,皆是人格之我的化名而在所破之列;“法”超出唯物唯心所論之物,涉及一切心理生理物理等宇宙萬物及精神現象在內,范圍概括一切“非人格”而與我普遍聯系(包括對立)之軌范者,即境、相、物等。我法范圍對應佛之無邊無量圓滿世界,則“假說我法”依八種識流轉還滅之變相而證得。依三能變相證得唯識世界超越一元、二元或多元唯物唯心論之范圍,顯現非一元、二元、多元之無相無元心理觀。法我之種種相轉,皆依無邊無量之范圍而論,由八種識分三類證其假立而非實有性。

        三能變識相即是證得大乘唯識世界無邊無量圓滿之心理相,體現包容和超越諸心理范圍并與之非一非異的圓成實性,即,無相無元之相元心理觀。唯識心理活動起始于無始時來之廣泛聯系萬法的自果功能差別,既不執(zhí)于本識,也不執(zhí)于種子,即,識所證之平等真如實性[7]。三藏自相,及能引諸界等異熟果之果相與執(zhí)持諸法種子之因相,能顯示唯識依心心所相應之心理活動不同唯物唯心等論,具有無邊無量佛境界之心理活動范圍與攝持萬法之心理活動相,為三能變相所顯唯識世界的心理觀基礎。

        2.諸轉識之心理觀

        大乘唯識依一心緣起,心心所相應之心理活動顯大乘禪慧修正頓漸法門。前六識之一般心理認識活動也可依轉識而由漸至頓,第八阿賴耶識由第七末那所執(zhí)持,依執(zhí)藏而由頓至漸。八種識展轉為心心所相應之心理活動,各識皆有自性殊勝義;依一切種識流轉還滅變現而非離,顯示心心所相應心理活動之相非即非離,成就大乘唯識信仰世界非頓非漸,即頓即漸圓滿法門,明了無神而具信仰之大乘佛教無相無元之理。

        華嚴宗立四重法界,一理,二事,三理事無礙,四事事無礙,統(tǒng)以一真法界。太虛認為“其所言未切符心境,另立三重法界為法本,回互交絡,以觀其義”[8]?!斗ㄔ匪嚵治ㄗR章》立遣虛存實、舍濫留純、攝末歸本、隱劣顯勝、遣相證性等五重次第,觀唯識所觀之法體。四重法界依相用性體而觀識言所表事理,雖應遣息一切分別心相,但一切諸法本性離言,唯識即說心之自性清凈,若不辨析八識心王本性及心所相應,則終不能統(tǒng)以一真法界而證如是真理。太虛依業(yè)果關系廣開物我、心緣、性如所起體用之相,但對心心所相應之法的分析略顯粗疏,未能顯了從俗入真之平等一心法門。唯識之言,義在觀心,令自觀心而解脫生死。若觀心而證心體純凈,則終不能證得“但言唯識”之義。《法苑藝林唯識章》以五重觀交互而總攝一切唯識,顯示從淺入深,從粗至細,依境、教、理、行、果五法明唯識[9]。此依境、教、理、行、果之五重觀,可從心心所相應之一心法總攝一切唯識,遍現諸處、諸境、諸識于三乘共有佛果無邊功德,顯示究竟的唯識世界心理觀?!栋俗R規(guī)矩頌》將八識分成四類觀一切法:第一類是前五識,第二類是第六識,第三類是第七識,第四類是第八識。五重觀有果唯識之義,又因初能變之果相是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yè)異熟果,則于第八阿賴耶識藏識自相與一切種因相之外,別立寬不共之自體為一類,攝八種識一切心心所法所證究竟佛果法身。依心心所相應之心理活動說一切種識流轉還滅變現,可由粗狹入細廣,說究竟的唯識世界之心理觀。

        3.諸法眾緣生唯識現之心理相

        印度瑜伽的大乘佛學,有空、有二宗,即中觀與瑜伽。龍樹以緣起為宗,發(fā)揮緣起無自性空說,從空義成立緣起,糾正當時“一切皆空說”的“惡空”謬誤。彌勒佛學,發(fā)揮“自性清凈心”為主的如來藏思想正義,成立“境不成實”。無著傳述彌勒的瑜伽大乘而更重唯識,《唯識二十論》以阿賴耶種子識為本,依一心攝持一切諸法,從現起見分與相分識成立唯識,破斥離心的外境實有說[10]。為避免由一心而走上一因論之歧途,世親依“三類識變”立論,以阿賴耶識現起一切法為基礎,依“各從種子生”勝義闡明心心所變現不離識的唯識學,成立一切唯識現的正義?!段ㄗR三十論》之根本之義在于以三能變識說依心心所而變現之一切法,則阿賴耶識了別器界與根身;末那了別所執(zhí)我,六識了別六境。玄奘傳彌勒瑜伽大乘之正義,以剎那生滅的、恒時相續(xù)的“一切種子心識”為依,以種子為緣起,成立流轉還滅的一切法,糅各家之論而集唯識學之大成。

        以“一切種子心識”為依而緣起生滅一切法,顯了大乘唯識之勝義,心心所相應變現之相即為唯識世界之心理相,顯現瑜伽大乘以唯識觀心之心理相??偨Y起來,即是諸法眾緣生唯識現之心理相,能貫通全部佛法大義而統(tǒng)括無遺,成立大乘唯識之獨特心理觀?!爸T法”即一切法,范圍包括一切廣大佛法,具有無邊無量一切佛功德性;另一方面,諸法遍諸一切可言可知法,即包括所執(zhí)之一切我法,與無邊佛法范圍相應而可證得。《成唯識論》強調阿賴耶識與諸轉識于一切識展轉為因果,偏說阿賴耶識所藏種子恒起諸識潛勢力現前作用轉,即依一心之心心所相應作用說唯識而抉擇諸法?!段ㄗR三十論》頌說,異熟、一切種及能藏、所藏、執(zhí)藏為初能變第八變阿賴耶識之所有自相;《成唯識論》又論唯識一心之義,可隨義通所立阿陀那、所知依、種子識、阿賴耶、異熟識、無垢識等種種名。以一心通于心心所相應所現種種法,由熏習種子攝持一切法而入如來地,既能任持一切世、出世間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而通一切由凡至菩薩、如來之修習位,又能攝藏一切雜染品法令不失,從異生、有學通二乘菩薩、如來位,從而諸有漏、無漏法皆歸于一心之法門。可見,唯識世界依第八識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名心,此心心所相應依心、心所四分合成而說,顯能、所非即非離而攝四分攝為一,即以唯識一心之心理活動辨析一切法,成立諸法緣起抉擇之心理觀。

        大乘唯識依一心緣起,心心所相應之心理活動顯大乘禪慧修正頓漸法門。前六識之一般心理認識活動也可依轉識而由漸至頓,第八阿賴耶識由第七末那所執(zhí)持,依執(zhí)藏而由頓至漸。外境皆為八種內識所變現,實有物質為虛妄施設,顯示感知唯識世界不同于一般心理活動所對之世界。前五識所觀之器世間為假有,顯示無相無元之世界。依色根及六、七、八識而現起之境,仗八識種子流轉還滅法而遍行心所相應,可擴大其心理活動所觀之境界,入于意識而轉成妙觀察智,能攝持一切諸法實性,進而證得真如廣大佛法界,顯示無相無元世界之相元[11]。八種識展轉為心心所相應之心理活動,各識皆有自性殊勝義;依一切種識流轉還滅變現而非離,顯示心心所相應心理活動之相非即非離,成就大乘唯識信仰世界非頓非漸之心理相。

        注釋:

        ①巴舍爾斯基以歐洲類似理論作比附,他以西方心理學的認識方式把佛教邏輯的范圍劃分為實在與知識,進而人為地把佛教割裂為可感知的世界與構造的世界兩個部分。見巴舍爾斯基:《佛教邏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69-418頁。

        ②《華嚴經》論證說:“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造。”又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三界世間境也,此境即是心之所觀,不離心體,故云唯心?!币娞朴陉D國三藏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中華大藏經》12冊,《中華大藏經》編輯局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629頁中。

        ③窺基撰:《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唯識義林第三》,《中華大藏經》100冊,《中華大藏經》編輯局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48頁上。下引皆同。

        ④馬鳴菩薩造,西印度三藏法師真諦譯:《大乘起信論》(一卷),見《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第30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808頁下至809頁上。以下所引《大乘起信論》文本都出自《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第30冊。

        ⑤世親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唯識三十論頌》(一卷),見《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636頁中至637頁下。以下所引《唯識三十論》都出自此處。

        ⑥“執(zhí)外境如識非無”則非唯物之世界;“執(zhí)內識如境非有”則非懷疑唯心或有神論之世界;“執(zhí)諸識用別體同”則非經驗與意志之唯心世界;“執(zhí)離心無別心所”則非主觀唯心或樸素唯物之世界,此為以心理觀辨析唯識世界之基礎。

        ⑦諸種子體為本有,由染凈熏發(fā),又有漏無漏皆法爾本有,則心理活動起于種而顯其性質。

        ⑧見太虛:《法相唯識學》(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420頁。

        ⑨《法苑藝林唯識章》說:“然總遍詳諸教所說,一切唯識,不過五種:一境唯識?!栋⑴_摩經》云: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如是等文,但說唯識所觀境者,皆境唯識。二教唯識,由自心執(zhí)著等頌,《華嚴》《深密》等說唯識教者,皆教唯識。三理唯識:《三十頌》言:是諸識轉變,分別所分別,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如是成立唯識道理,皆理唯識。四行唯識。菩薩于定位等頌,四種尋思,如實智等,皆行唯識。五果唯識:《佛地經》言:大圓鏡智,諸處境識,皆于中現。又《如來功德莊嚴經》言:如來無垢識,是凈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唯識》亦言,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如是諸說,唯識得果,皆果唯識。此中所說五種唯識,總攝一切唯識皆盡?!币姼Q基撰:《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唯識義林第三》,《中華大藏經》100冊,49頁上至中。

        ⑩《唯識二十論》頌:“若識無實境,即處時決定。相續(xù)不決定,事用不應成。”世親菩薩造,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唯識二十論》,見《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第30冊,中華書局,1987年,643頁上。

        [責任編輯張家鹿]

        B942.1

        A

        1000-2359(2011)02-0009-05

        肖建原(1970-),男,陜西高陵人,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哲學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后,主要從事佛教唯識學與儒釋道思想關系研究。

        2010-11-21

        猜你喜歡
        唯識心心大乘
        心心和她的“冷靜角”
        科教新報(2024年2期)2024-03-17 15:41:00
        蘇高新大乘有一個“幸福的煩惱”
        現代蘇州(2022年9期)2022-05-26 01:34:49
        遍計·依他·圓成——唯識典籍中的音樂審美文獻探賾
        中國音樂學(2021年2期)2021-10-14 08:07:56
        心心向農
        青年歌聲(2019年12期)2019-12-17 06:32:46
        大乘G60
        汽車觀察(2019年4期)2019-07-01 03:48:44
        大乘山下,人大代表扶貧忙
        人大建設(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大乘佛教慈悲觀的內在邏輯及其現代闡釋
        哲學評論(2018年1期)2018-09-14 02:34:44
        菲林唯識 神凡兩忘
        上海制造(2013年10期)2014-03-31 03:26:40
        歐陽竟無與“唯識古、今學”
        ——20世紀漢語唯識學史探微
        淺談唯識學的夢境言說
        ——以《唯識二十頌》為文本
        91自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成人免费毛片aaaaaa片| 青青青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草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日本超骚少妇熟妇视频| 色翁荡熄又大又硬又粗又动态图 |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图| 偷拍与自偷拍亚洲精品| 丰满女人猛烈进入视频免费网站| 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日摸日日碰人妻无码老牲| 女同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蜜芽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日本熟妇色xxxxx欧美老妇| 在线无码国产精品亚洲а∨| 国产又湿又爽又猛的视频 | 女同视频网站一区二区| 精品人妻码一区二区三区剧情|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一区| 亚洲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精品蜜桃av免费观看| 色欲av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 日韩精品有码中文字幕| 草草影院发布页| 麻豆高清免费国产一区| 99re国产电影精品| 亚洲三级中文字幕乱码| 秘书边打电话边被躁bd视频| 宅男噜噜噜| 国产99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天天综合欧美综合| 在教室伦流澡到高潮hgl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男同免费视频网站| 山外人精品影院| 欧美在线区| 午夜国产在线精彩自拍视频| 免费a级毛片无码a∨蜜芽试看|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免费公开在线视频| 国产最新女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