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艷
“新課改”如火如荼;“新課堂”熱熱鬧鬧;新的課堂模式層出不窮。最近聽了幾節(jié)高效課堂模式的課,收獲很多,老師新穎的引導評價,學生自信滿滿的展示,熱鬧的課堂,活躍的氣氛……欣喜之余,也有些思考;思考之余,又有些擔心:眼睛一閉,課堂上全是學生在“展示”,全是老師豎起的大拇指……這是語文課堂嗎?
語文課不是班會課、活動課,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探求真知、體驗生活、追求理想、展示個性的樂園;語文課堂也應該是教師、學生生命涌動、個性飛揚的展臺;語文課堂更應是學生與作者、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心與心交流的平臺。
一、與作者交流,了解背景
什么作者會寫出什么文章。一篇課文,我們首先應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只有與作者交流好了我們才會真正懂得他寫文章的目的。
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不是我們所經(jīng)??吹降模豪蠋熣f“下面請一位同學來介紹一下作者”,接著某位同學拿起參考書滔滔不絕,正確而詳盡。試問:這樣的介紹有何用?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應當全面而準確地了解作者。
課前預習我們可以布置這樣一個作業(yè):搜集作者的有關資料,不能光是只言片語的簡介,隨便什么都可以,趣聞逸事也可以。這樣,到了課堂上,我們就可以讓學生交流他們的所得了。這樣一來,學生對作者的了解就立體全面的多了。他們會認識到即將要學習到的課文是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寫出來的,他們喜歡上這樣一個作者,就會喜歡即將要學習的課文。
例如,在教學《沁園春·雪》這首詞時,由于學生課前預習充分,對作者的生平事跡了如指掌,還有學生結合暑假看的電視《恰同學少年》介紹了作者讀師范時的經(jīng)歷。因為對作者了解,對寫作背景了解,學生很容易就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對“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一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師沒花費什么口舌,學生就理解了。在教學《故鄉(xiāng)》這篇課文時,通過與作者魯迅的對話,了解作者當年回故鄉(xiāng)的原因,學生自然就能明白主人公的心情以及貫穿全文的情感線索,對文章中心的理解就容易多了。讓學生的心與作者的心碰撞在一起,通過與作者的交流,了解寫作背景,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到文本中去。
二、與文本交流,體會情感
語文課堂教學不管采用何種模式,最終還是要回歸文本,離開文本的教學是不可能成功的教學。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心與心的交流,體會文本的情感,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的部分。那么怎樣與文本交流呢?
1.朗讀
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是一種將文字信息轉(zhuǎn)化為聲音信息,眼、口、耳、腦等多種生理、心理機能共同參與、協(xié)調(diào)合作的閱讀方法。朗讀的實質(zhì)是通過人的多種接受渠道耳濡目染,培養(yǎng)與書面語的對話和感受能力。運用朗讀,能幫助學生以聲解義,領略文章的精妙之處。
2.拓展延伸
任何一個文本都誕生在一個特定的時空中,要縮小文本與學生認知的物理距離就必須了解文本的背景知識。這種背景知識包括文本內(nèi)容的創(chuàng)作年代、社會環(huán)境、文本中涉及的事物等。課前學生通過圖書館、閱覽室、博物館、網(wǎng)絡等途徑,自覺地、主動地獨立閱讀一些與將要學習的文本相關的課外讀物,為課文的學習作一個鋪墊。課堂上帶著這種初步建立的認知結構基礎,學生就很容易進入角色解讀文本,更容易與文本交流。
3.可以借助各種電教手段,讓學生以文本做形象直觀的交流
中學生的思維盡管在不斷發(fā)展,但他們抽象思維的能力還遠遠不能和成年人相比。借助多媒體手段,讓學生對文本有形象的認識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與課文內(nèi)容相和諧一致的教學情境,對于學生走進文本深處,與文本進行心與心的交流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引導學生與文本交流,讓學生學會與文本交流,我們的語文課堂將充滿情感,我們的課堂將更加輕松。
三、與同伴交流,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新課程標準實施活動教學的基本形式。同伴間的合作學習互啟互導,互幫互學,有助于生生間的優(yōu)勢互補,有利于產(chǎn)生積極的心理效應。實驗證明:學生間的小組合作學習要比個別學生自己學習效率高出3%,并且學生一般愿意與同伴交流自己的體會和經(jīng)驗。
《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中明確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fā)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焙献鲗W習方式為優(yōu)等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開展探究性的學習創(chuàng)造了條件,對于后進生來說,這種學習方式既是帶動,又是觸動,可以改變學習的被動局面。
在教學《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時,先讓學生小組討論:唐雎和秦王各有什么性格特點,并找出理由。學生的討論十分熱烈,在合作學習完后,我又趁熱打鐵,讓學生在本小組中找一個同伴,分角色朗讀課文,先練習后展示。這樣的交流合作,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活躍課堂氣氛,還能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有效的合作學習,能夠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把學習和探索的空間留給了學生,讓學生和同伴作心與心的交流,在合作學習中享受樂趣,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學會合作,學會幫助,學會人際交往。
四、與老師交流,生成火花
教師不僅僅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進入童年這個神秘之宮的大門,教師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變成孩子。”同樣,要進入學生這個神秘之宮的大門,教師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變成學生,讓自己的心靈和學生同歲,童真永遠,讓我們和學生的“心靈頻率”同步。
在教學中,我們只有淡化自己的教師角色,懷著一顆童心融入到學生中去,也一定程度上淡化學生的學生意識、學習意識,才能真正實現(xiàn)心靈的溝通。讓微笑成為課堂上空的一縷陽光,用幽默為課堂帶來無限春光。與學生真誠面對,共同營造一個溫暖的“家”。讓學生敞開心扉,與老師自在交流,在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交流中生成智慧的火花。
前蘇聯(lián)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說過:“兒童單靠動腦只能理解的感悟知識,如果……加上動手,他也明白知識的實在意義,如果如上心靈的力量,那么知識的所有大門都將在他面前敞開,知識將成為他改造副手和進行創(chuàng)造的工具。”留點時間讓學生與作者交流、與文本交流、與同伴交流、與老師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反思。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多一點交流,多一點心與心的真正交流,讓學生學會語文,享受語文。
參考文獻:
[1]語文新課程標準.
[2]語文教學通訊,2009(5).
[3]袁振國.當代教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橫溪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