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秀杰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社會對人才的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原課程標準的種種弊端和局限性越來越明顯,高中新課程的適時引入,必將使得我們的高中數學教育更符合科學的教育發(fā)展觀。
新的課程體系打破了傳統(tǒng)教材的結構,力圖通過對同一概念的多次接觸,實現認識上的螺旋式上升,以減小認知的困難,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因此,我們對高中新課程定位的認識應該有新的變化。過去,我們過分注重高考難度,往往對一些教學內容無限制地挖深,并試圖“一步到位”,導致大部分學生很快就失去了學習數學的信心,大部分學生淪落為“陪太子讀書”的學生。而新課程標準既反對一步到位,又要求放慢進度,大大緩解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從而可以有效地保持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所以我們一定要在教學過程中把握好一個度,不要過分地挖掘一些比較深層而不是目前學生應該達到的一個高度的問題。
同時,新的課程標準引入了選修模塊,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每一個學生因為生活環(huán)境、智力發(fā)展、性格特點等多種原因,造成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有差異,表現出學習的效果不盡相同。選修模塊的增設,可以給學生自由選擇學習的空間,還為學生將來走出社會,提前學到有用的知識,提高自己的素質奠定基礎。為了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走班制”的實施勢在必行。只有給學生提供自由選擇的空間,學生才有可能根據自身能力和興趣選擇適合自身的選修內容,我們的教學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最大化地提升教育質量。
此外,新內容的增設,大多數是大學內容下放的,目的是讓高中學生從高中開始,接觸大學課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另外,新內容也是中學數學的補充,新教材中處處設置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探究數學問題,或者在習題中設置了一些習題,體現了信息技術在數學中的作用。
最后,還有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就是在新課程中教師的定位問題。受我國目前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大多數學校的教學主要圍繞高考。高考考什么,老師就教什么,也許可選內容太多了,大多數學生時間有限,水平有限,老師都認為沒必要去學那么多,因此,可選內容的價值,大多數老師都不去研究,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容許老師去研究。但是這個問題又繞不過去,所以我想能否實行“走班制”真的很關鍵。在走班制下,老師可以專攻自己負責的模塊,教師的研究內容宜精不宜多。也許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新課程標準的實施。
(作者單位 山東省濰坊市壽光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