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峰 田志鋒 錢民輝
教育培訓對農民工市民化影響的實證研究
□陳旭峰 田志鋒 錢民輝
長期以來,農民工的人力資本欠缺、市民化能力較弱是阻礙農民工市民化過程的關鍵因素。通過實證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教育培訓對農民工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這三個層面的市民化過程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為了使教育培訓能夠更好的提升農民工的市民化能力,需要政府、社會和企業(yè)的共同努力,在進行農民工教育培訓內容的設計和實施時,必須充分考慮到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同時,農民工要充分認識到教育培訓對于他們順利實現(xiàn)市民化的重要意義,努力提升自己的市民化能力。
農民工;教育培訓;市民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不斷深入,農民工群體的規(guī)模越來越龐大。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城市化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越來越引起學術界和整個社會的廣泛關注。農民工市民化,廣義的理解是指農民工逐步轉變觀念、行為方式并融入城市的過程,而狹義的理解是指農民工等獲得作為城市居民的身份和權利(市民權)的過程,如居留權、選舉權、受教育權、社會福利保障等[1]。促進農民工市民化對于統(tǒng)籌城鄉(xiāng)和諧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農民工市民化是統(tǒng)籌城鄉(xiāng)和諧發(fā)展的關鍵節(jié)點和重要支點,所以必須以促進農民工市民化為總突破口,即以解決進城務工農民的市民待遇問題為支點來開啟和拉動我國城鄉(xiāng)一體化的協(xié)調發(fā)展[2]。長期以來,農民工的人力資本欠缺、市民化能力較弱是阻礙農民工市民化過程的關鍵因素,教育培訓對于提高農民工的人力資本和市民化能力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農民工內部的分化越來越明顯,根據(jù)不同的生存狀況,可以把農民工分成三種類型:溫飽型、小康型和發(fā)展型。溫飽型是指那些只能解決最基本的生存問題的農民工;小康型是指生活相對比較富足的農民工;發(fā)展型是指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比較富足的農民工[3]。本文將農民工的市民化分為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三個層面,從而深入研究教育培訓對農民工這三個層面市民化的影響。
本文使用的數(shù)據(jù)來自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與中共泗水縣委合作完成的“流動人口與小城鎮(zhèn)發(fā)展研究項目”,該課題的問卷調查工作于2009年1月在山東泗水縣的73個村莊展開。泗水位于山東省中南部,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農業(yè)縣,外出打工人口占全縣總人口比重相當高。整個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315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3.6%。本文的研究主題是教育培訓對農民工市民化的影響,為了深入了解外出打工前參加培訓和外出打工后參加培訓對農民工市民化影響的差異,我們以農民工外出打工的時間作為分界點,將農民工參加培訓細分為外出打工前參加培訓和外出打工后參加培訓兩種情況。因此,本文的研究主題可以進一步細化為兩個研究內容:外出打工前參加培訓對農民工市民化的影響;外出打工后參加培訓對農民工市民化的影響。我們去掉在相關變量上存在缺失值的樣本之后,第一個研究內容得到有效樣本916份,第二個研究內容得到有效樣本920份。從樣本的基本情況來看,我們的調查對象以男性為主、年齡以青壯年為主、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居多、婚姻狀況以已婚為主、外出打工時間以1-3年居多。
農民工的市民化首先是經(jīng)濟層面的市民化,農民工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是獲取高于農村的經(jīng)濟收入,他們只要找到一份相對穩(wěn)定、有保障的工作,解決了吃、住等日常必需的問題,就基本上實現(xiàn)了經(jīng)濟層面的市民化。經(jīng)濟層面的市民化對農民工來說是最基本的,只有在經(jīng)濟層面上實現(xiàn)市民化,農民工才有條件去實現(xiàn)社會和文化層面的市民化。
1.教育培訓對農民工職業(yè)①的影響。職業(yè)能夠很好的反映出農民工經(jīng)濟層面的市民化狀況。通過農民工打工前、打工后參加培訓的情況與職業(yè)層次的交互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卡方檢驗都顯著,表明打工前、打工后參加培訓的情況與農民工的職業(yè)層次存在顯著性相關。具體說來有以下幾點:第一,打工前沒有參加培訓與打工后沒有參加培訓的農民工職業(yè)處于中下層的比例分別為90.8%、92.1%,而打工前參加過培訓與打工后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這一比例分別為68.9%、70.9%,可見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的職業(yè)處于中下層的比例明顯低于沒有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第二,打工前沒有參加培訓與打工后沒有參加培訓的農民工職業(yè)處于中中層的比例分別為7.7%、7.3%,而打工前參加過培訓與打工后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這一比例分別為26.8%、24.2%,可見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的職業(yè)處于中中層的比例明顯高于沒有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第三,打工前沒有參加培訓與打工后沒有參加培訓的農民工職業(yè)處于中上層的比例分別為1.5%、0.7%,而打工前參加過培訓與打工后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這一比例分別為4.3%、4.9%,可見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的職業(yè)處于中上層的比例明顯高于沒有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
表1 教育培訓對農民工職業(yè)的影響
2.教育培訓對農民工月收入的影響。通過農民工打工前、打工后參加培訓的情況與月收入的交互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卡方檢驗都不顯著,表明打工前、打工后參加培訓的情況與農民工的月收入不存在顯著性相關。
表2 教育培訓對農民工月收入的影響
3.教育培訓對農民工勞動保障的影響。對于經(jīng)濟層面市民化來說,農民工在城市中的工作是否有保障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通過農民工打工前、打工后參加培訓情況與簽訂勞動合同情況的交互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卡方檢驗都顯著,表明打工前、打工后參加培訓的情況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情況存在顯著性相關。具體分析如下:打工前沒有參加培訓與打工后沒有參加培訓的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的比例分別為33.7%、30.9%,而打工前參加過培訓與打工后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這一比例分別為76.3%、72.4%。可見,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的簽訂勞動合同的比例遠遠高于沒有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
表3 教育培訓對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的影響
通過農民工打工前、打工后參加培訓情況與加班費情況的交互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卡方檢驗都顯著,表明打工前、打工后參加培訓的情況與農民工加班費情況存在顯著性相關。具體分析如下:打工前沒有參加培訓與打工后沒有參加培訓的農民工有加班費的比例分別為56.0%、53.6%,而打工前參加過培訓與打工后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這一比例分別為71.5%、71.5%??梢?,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有加班費的比例明顯高于沒有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
表4 教育培訓對農民工加班費的影響
通過農民工打工前、打工后參加培訓情況與繳納保險情況的交互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卡方檢驗都顯著,表明打工前、打工后參加培訓的情況與農民工繳納保險情況存在顯著性相關。具體分析如下:打工前沒有參加培訓與打工后沒有參加培訓的農民工已繳納保險的比例分別為48.7%、44.4%,而打工前參加過培訓與打工后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這一比例分別為85.1%、83.9%??梢?,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已繳納保險的比例明顯高于沒有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
表5 教育培訓對農民工繳納保險的影響
經(jīng)濟層面的市民化是最基本的市民化,實現(xiàn)經(jīng)濟層面的市民化可以說是市民化過程的開始,社會層面的市民化是一種基于經(jīng)濟層面市民化之上的更高層次的市民化。美國社會學家科爾曼提出了理性選擇理論,他認為,理性行動是為達到一定目的而通過人際交往或社會交換所表現(xiàn)出來的社會性行動,這種行動需要理性地考慮(或計算)對其目的有影響的各種因素[4]。從科爾曼對理性行動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科爾曼的理性是一種社會理性,人的目的是通過人際交往或社會交換而實現(xiàn)的。這也正是社會層面市民化與經(jīng)濟層面市民化的區(qū)別所在,對于經(jīng)濟層面市民化來說,更多的是指向農民工自身的,是一種經(jīng)濟理性,而社會層面市民化則是需要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交往來實現(xiàn)的,是一種社會理性。從經(jīng)濟層面市民化到社會層面市民化的過程也正是實現(xiàn)了從經(jīng)濟理性到社會理性的跨越。
1.教育培訓對農民工社會地位②的影響。社會地位是反映農民工社會層面市民化狀況的一個很好表征。通過農民工打工前、打工后參加培訓的情況與社會地位的交互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卡方檢驗都顯著,表明打工前、打工后參加培訓的情況與農民工的社會地位存在顯著性相關。具體分析如下:打工前沒有參加培訓與打工后沒有參加培訓的農民工社會地位高的比例分別為13.7%、13.7%,而打工前參加過培訓與打工后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這一比例分別為21.2%、20.3%??梢?,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的社會地位高的比例明顯高于沒有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
缺磷矯正技術:冬季或春季土壤增施磷肥,與有機肥配合施用,每株施過磷酸鈣0.5-1.0千克,酸性土壤提倡用鈣鎂磷肥。在矯治柑桔缺磷時,葉面噴施0.5%-1.0%過磷酸鈣浸出液,或噴1%磷酸銨,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xù)2-3次。
表6 教育培訓對農民工社會地位的影響
2.教育培訓對農民工社會交往的影響。社會資本是研究社會交往的一個極佳視角,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認為社會資本是指當一個人擁有某種持久性的關系網(wǎng)絡時,這個由相互熟悉的人組成的關系網(wǎng)絡就意味著他實際或潛在所擁有的資源[4]。通過布迪厄對社會資本的描述我們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階段中國城市社會中,由于各種原因,農民工在城市中的關系網(wǎng)絡很難建立,處于一種相互“隔離”的狀態(tài),就像生活在孤島上一樣,農民工在城市中的社會資本非常匱乏。
通過農民工打工前、打工后參加培訓情況與社會交往情況的交互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卡方檢驗都顯著,表明打工前、打工后參加培訓的情況與農民工的社會交往情況存在顯著性相關。具體分析如下:打工前沒有參加培訓與打工后沒有參加培訓的農民工與打工地居民有交往的比例分別為83.1%、81.5%,而打工前參加過培訓與打工后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這一比例分別為87.9%、88.9%??梢?,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與打工地居民有交往的比例明顯高于沒有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
表7 教育培訓對農民工與打工地居民交往的影響
通過農民工打工前、打工后參加培訓情況與受同等對待情況的交互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卡方檢驗都顯著,表明打工前、打工后參加培訓的情況與農民工受同等對待情況存在顯著性相關。具體分析如下:打工前沒有參加培訓與打工后沒有參加培訓的農民工受同等對待的比例分別為47.3%、48.1%,而打工前參加過培訓與打工后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這一比例分別為77.8%、72.6%??梢?,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受同等對待的比例明顯高于沒有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
表8 教育培訓對農民工受同等對待情況的影響
3.教育培訓對農民工勞動時間的影響。農民工在社會層面的市民化與閑暇時間的多少有很大的關系。對于很多農民工來說,加班加點的工作是常有的事,這直接影響了農民工在社會層面的市民化,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時間像城里人那樣去參與一些社會活動。通過農民工打工前、打工后參加培訓情況與工作時間的交互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打工前參加培訓情況與工作時間的交互分析的卡方檢驗不顯著,打工后參加培訓情況與工作時間的交互分析的卡方檢驗顯著。這表明打工前參加培訓情況與農民工的工作時間不存在顯著性相關,打工后參加培訓情況與農民工的工作時間存在顯著性相關。具體分析如下:打工后沒有參加培訓的農民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的比例為6.6%,而打工后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的比例為11.6%??梢?,打工后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的比例要高于沒有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
表9 教育培訓對農民工工作時間的影響
通過農民工打工前、打工后參加培訓情況與休假情況的交互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卡方檢驗都顯著,表明打工前、打工后參加培訓的情況與農民工休假情況存在顯著性相關。具體分析如下:打工前沒有參加培訓與打工后沒有參加培訓的農民工有休假的比例分別為36.9%、33.3%,而打工前參加過培訓與打工后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這一比例分別為44.2%、46.9%。可見,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有休假的比例明顯高于沒有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
文化層面的市民化可以從農民工對流入地心理層面的適應情況反映出來。農民工對流入地心理層面的適應是指農民工對流入地社會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并把這些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內化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5]。農民工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這三個層面的市民化是一種由低到高的階梯狀關系,文化層面的市民化是最高層次的市民化,完成了文化層面的市民化也就意味著農民工完成了市民化過程。如果說經(jīng)濟層面、社會層面的市民化是農民工市民化過程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那么文化層面的市民化則是農民工市民化過程的內在表現(xiàn)形式。
表10 教育培訓對農民工休假情況的影響
1.教育培訓對農民工地域認同的影響。通過農民工打工前、打工后參加培訓情況與認同自己是哪里人的交互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卡方檢驗都顯著,表明打工前、打工后參加培訓的情況與農民工認同自己是哪里人存在顯著性相關。具體分析如下:打工前沒有參加培訓與打工后沒有參加培訓的農民工認同自己是城里人的比例分別為14.2%、14.3%,而打工前參加過培訓與打工后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這一比例分別為31.1%、28.9%??梢?,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認同自己是城里人的比例明顯高于沒有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
表11 教育培訓對農民工認同自己是哪里人的影響
表12 教育培訓對農民工在打工地家的感覺的影響
3.教育培訓對農民工文化認同的影響。農民工的市民化過程也是一個由認同農村文化、農村文明到認同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的過程。通過農民工打工前、打工后參加培訓情況與贊同打工地價值觀念、生活習慣程度的交互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卡方檢驗都顯著,這表明打工前、打工后參加培訓的情況與農民工贊同打工地價值觀念、生活習慣程度存在顯著性相關。具體分析如下:打工前沒有參加培訓與打工后沒有參加培訓的農民工贊同打工地價值觀念、生活習慣的比例分別為32.7%、32.6%,而打工前參加過培訓與打工后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這一比例分別為52.5%、49.9%。可見,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贊同打工地價值觀念、生活習慣的比例明顯高于沒有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
表13 教育培訓對農民工贊同打工地價值觀念、生活習慣程度的影響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三點結論:第一,從農民工經(jīng)濟層面的市民化來看,打工前、打工后參加培訓的情況與農民工的職業(yè)層次、是否簽訂勞動合同、是否有加班費、是否繳納保險存在顯著性相關,打工前、打工后參加培訓的情況與農民工的月收入不存在顯著性相關;第二,從農民工社會層面的市民化來看,打工前、打工后參加培訓的情況與農民工的社會地位、與打工地居民交往情況、是否受同等對待、是否有休假存在顯著性相關,打工前參加培訓情況與農民工的工作時間不存在顯著性相關,打工后參加培訓情況與農民工的工作時間存在顯著性相關;第三,從農民工文化層面的市民化來看,打工前、打工后參加培訓的情況與農民工的地域認同、心理認同、文化認同存在顯著性相關。
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教育培訓對農民工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這三個層面的市民化過程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為了使教育培訓能夠更好的提升農民工的市民化能力,在本文研究的基礎上我們給出以下三點建議:第一,要有效提升農民工的市民化能力,需要政府、社會和企業(yè)的共同努力,不僅要重視農民工外出打工后的教育培訓,也要重視農民工外出打工之前的教育培訓,使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形成長效機制;第二,為了更好的提升農民工的市民化能力,考慮到農民工的市民化可以分為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這三個層面,在進行農民工教育培訓內容的設計和實施時,必須充分考慮到教育培訓的針對性,使農民工通過教育培訓能夠相應提升自己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這三個層面的市民化能力;第三,外因還需要通過內因起作用,農民工要充分認識到教育培訓對于他們順利實現(xiàn)市民化的重要意義,積極參與到教育培訓當中去,努力提升自己的市民化能力。
注釋:
①陸學藝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一書中把社會各階層分為五個層次:上層、中上層、中中層、中下層、底層。我們以此為依據(jù)并結合農民工的實際情況,把農民工的職業(yè)歸入中上層、中中層、中下層三個等級,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得農民工的職業(yè)之間形成了一種等級。
②在問卷中農民工的社會地位是用一個程度量表來表示的,1表示社會地位最低,10表示社會地位最高,依次遞增。為了使社會地位之間的分層更加明顯,我們將1、2、3歸入低,4、5、6 歸入中,7、8、9、10 歸入高。
[1]張春龍.農民工市民化的漸進式策略——市民化的三步驟設計[J].唯實,2011(03).
[2]鄭萬軍.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背景下的農民工市民化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2).
[3]陳旭峰,田志鋒,錢民輝.社會融入狀況對農民工組織化的影響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01).
[4]楊善華.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98,285.
[5]陳旭峰,田志鋒,錢民輝.“半城市化”的政治邊緣人——農民工的社會融入狀況對政治參與意愿的影響分析[J].浙江社會科學,2010(08).
陳旭峰(1983-),男,浙江蘭溪人,中共浙江省委黨校社會學文化學教研部教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社會學、城鄉(xiāng)社會學;田志鋒(1961-),男,山東汶上人,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后,中共兗州市委書記,研究方向為城鄉(xiāng)社會學;錢民輝(1956-),男,山東單縣人,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社會學、城鄉(xiāng)社會學。
課題項目:本文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聯(lián)合中共泗水縣委辦公室的共同合作項目“流動人口與小城鎮(zhèn)發(fā)展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負責人:錢民輝。
G725
A
1001-7518(2011)30-0034-06
責任編輯 王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