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芹
(江蘇連云港市贛榆縣人民醫(yī)院超聲科,江蘇連云港222100)
胃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腫瘤,以往診斷方法除臨床癥狀、體征、化驗外,主要依靠X射線鋇餐造影和胃鏡檢查觀察胃腔的形態(tài)及向腔內生長的癌變組織。而對胃壁層次結構的破壞、浸潤深度的判斷,向腔外生長的腫瘤及胃外有無轉移的判定是X射線、胃鏡檢查的不足。B超對胃癌檢出率日趨增高,且對判斷胃癌的浸潤深度及范圍已被臨床所認可。隨著彩超高分辨率的提高及檢查經(jīng)驗的積累,對進展期胃癌的診斷正確率已達97%以上[1]。
36例胃癌均為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門診病例,因上腹部不適、消瘦等原因或健康體檢懷疑胃癌,經(jīng)進一步檢查并手術病理證實,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齡37~69歲。所用儀器為HP-IP,探頭頻率2.5~5.0 Hz(凸陣),5.0~10.0 Hz(線陣)。患者禁食禁水8小時以上,取仰臥位,依次檢查賁門、胃底、胃體、胃竇及幽門。對可疑病變者飲水500~800 ml進一步檢查。
圖1 胃癌超聲聲像圖特征 a:腫塊型;b:局限潰瘍型;c:浸潤潰瘍型;d:浸潤型
36例胃癌中超聲診斷與病理檢查符合35例,假陽性1例。其中賁門癌5例,胃底賁門癌6例,胃體癌3例,胃竇癌16例,同時累及胃底、胃體、胃竇2例,胃外生長型3例。聲像圖特征:①腫塊型(BorrmannⅠ型)10例,聲像圖表現(xiàn)為局限性低回聲腫塊,向胃內凸起,表面凹凸不平,病變一般侵及黏膜層、黏膜下層及肌層,胃壁的完整性受到破壞,胃壁外周結構完整,胃蠕動在病變部位中止。彩色多普勒檢查可見基底部有血流信號,可測到動脈流速曲線,見圖1a。②局限潰瘍型(BorrmannⅡ型)6例,聲像圖顯示潰瘍較大,邊緣隆起明顯,呈河堤狀,其底部呈低回聲,胃壁界限較清,胃壁結構基本完整,病變部位胃蠕動緩慢,見圖1b。③浸潤潰瘍型(BorrmannⅢ型)7例,基底范圍較大,可見較明顯的潰瘍向胃腔內隆起,呈火山口狀,基底呈低回聲,胃壁結構不清,與周圍臟器界限不清,病變部位胃蠕動消失,見圖1c。④浸潤型(BorrmannⅣ型)12例,胃壁呈低回聲彌漫不規(guī)則增厚,胃壁厚度均>1.0 cm,胃壁各層結構消失,病變累及范圍較小時局部胃壁增厚,向腔內隆起??崭刮盖粩嗝骘@示增厚的胃壁如彎月狀,呈“半月征”,若累及全胃時則整個胃壁增厚,僵硬,胃腔狹窄呈革袋胃,病變部位胃蠕動消失,見圖1d。
近年來,CT、核磁共振、超聲都開展了胃癌的檢查,隨著實時超聲分辨力的提高和檢查方法的改進,對胃癌的無創(chuàng)性檢查、診斷成為可能,并且日趨成熟,在臨床實踐中取得了滿意效果。超聲對胃癌診斷的開展,已經(jīng)成為胃鏡、X射線胃鋇餐造影簡便而可靠的互補檢查方法[2]。胃癌的主要生物學行為之一是在胃壁內水平方向浸潤生長,表現(xiàn)為胃壁黏膜面正常或基本正常,癌在黏膜下層擴散。這種腫瘤生物學特征導致胃癌大體邊緣與實際邊緣的差距,由于超聲能清晰顯示胃壁的層次結構[3],因此在判定胃癌浸潤范圍時,能準確區(qū)分胃黏膜下病變和胃外病變形成的壓跡,可完整觀察胃周圍和遠隔臟器的狀況,又可顯示胃的血流供應,使得腫瘤浸潤范圍、腫瘤個數(shù)、轉移情況均可定性、定位、定量,彌補了X射線和胃鏡的不足,為有效治療和正確判斷預后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超聲為無創(chuàng)傷性檢查方法,除對一般患者進行篩選檢查的同時,對病重、年老體弱等不易作X射線、胃鏡檢查的患者,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對于不能進行手術的晚期患者,B超不但用于診斷,還可用于病情隨訪、療效的動態(tài)觀察及對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有重要參考價值。同時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對于一些肥胖、胃腸脹氣患者及一些僅浸及黏膜層的患者,超聲易于遺漏。
[1]于玲.B型超聲波診斷胃癌[J].天津醫(yī)藥,1995,23(8):2.
[2]李建國。胃腸腫瘤的超聲診斷[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00,16(5):213.
[3]廖盛日,陳敏華,常亮,等.體表超聲對胃癌浸潤深度的診斷[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03,19(8):6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