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語法轉喻的含義、特征和運作模式

        2011-09-18 00:35:28吳淑瓊
        外國語文 2011年6期
        關鍵詞:語法結構句法范疇

        吳淑瓊

        (西南政法大學 外語學院,重慶 401120)

        1.引言

        轉喻作為人類的認知機制和思維方式,滲透于語言結構的各個層面,但語法中的轉喻研究一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近年來,一些學者開始關注語法轉喻的研究,陸續(xù)出版了一些有影響的論著(Ruiz de Mendoza&Otal,2002;Brdar,2007;Panther et al.,2009;楊成虎,2010),研究論文也逐年增加。但縱觀過去的研究成果,對語法轉喻的含義、本質特征和運作模式的研究還未形成體系。本文擬在前人時賢研究的基礎上,將語法轉喻視為概念轉喻的一個分支,對其含義和本質特征進行系統(tǒng)描述和闡發(fā),并嘗試構建語法轉喻的運作模式,探討影響其運作的基本要素。

        2.語法轉喻的含義

        “語法轉喻”這一術語在國內最早由沈家煊先生提出。在研究漢語“的”字結構時,他指出:“語法中的‘轉指’本質上就是‘轉喻’,是轉喻這種一般的認知方式在語法上的體現(xiàn),可稱之‘語法轉喻’”。(沈家煊,1999:4)國外也有不少學者關注語法轉喻的研究。Ruiz de Mendoza&Díez(2001)根據(jù)概念轉喻的抽象程度將其分為高層轉喻和低層轉喻,認為語法轉喻是“對語言結構產(chǎn)生影響的高層轉喻”。Ruiz de Mendoza&Pe1a將語法轉喻重新定義為“對形態(tài)和(或)句法結構產(chǎn)生影響的一種高層轉喻或類屬轉喻”(2008:251),這一定義把轉喻對形態(tài)的作用也囊括在內,擴大了語法轉喻的研究范圍。Panther&Thornburg指出,語法轉喻是“對功能詞、語法詞素和詞類的分布屬性產(chǎn)生影響的概念轉喻”(2009:16)。國內學者楊成虎把語法轉喻界定為“用來解決形式結構和邏輯結構之間語義沖突的轉喻性概念結構”(2010:118)。這些對語法轉喻的定義,雖然側重點和涵蓋的范圍有所差別,但都強調了語法轉喻的共同特征,即語法轉喻是對語法結構產(chǎn)生影響的概念轉喻。

        語法轉喻基于概念轉喻,對概念轉喻的不同取向導致了語法轉喻研究的不同視角,語法轉喻也相應地有不同的內涵。Ruiz de Mendoza及其合作者把語法轉喻定義為高層轉喻,用以區(qū)別對詞匯產(chǎn)生影響的低層轉喻,顯然他們把詞匯轉喻和語法轉喻分開了。Panther&Thornburg認為詞匯和語法構成一個連續(xù)統(tǒng),因此詞匯轉喻和語法轉喻之間的界限也是模糊的,他們所界定的語法轉喻實則為詞匯語法轉喻。沈先生的定義主要針對語法中的轉指,楊成虎把語法轉喻局限于解決形式結構和邏輯結構之間語義沖突的概念結構,但轉喻并不是一種語義偏離現(xiàn)象,而是一種基本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機制。鑒于此,有必要對語法轉喻進行重新界定。

        界定語法轉喻首先要弄清楚語法的內涵(Panther&Thornburg,2009:4)。Crystal(2002)指出,語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語法指對全部語言法則的總述,實則為語言學,它囊括了音系學、句法學和語義學;狹義的語法通常指語言的形態(tài)和句法。(Broccias,2006:81)據(jù)此,我們認為語法轉喻亦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層面上看,語法轉喻為語法系統(tǒng)中所體現(xiàn)的概念轉喻。概念轉喻在詞素、詞、短語和句子等各個層面或級階都有體現(xiàn),因此,不同層面的轉喻研究都應納入到語法轉喻研究之列。從狹義層面上看,句子是語言表征的自然層次,往往被認為是信息處理的核心?!罢Z法研究的基點是句子,詞、短語都是為構造句子服務的?!?范曉等,2003:32)徐盛桓指出,“句法的認知研究是語法認知研究的核心部分,因為句法集中而直接地體現(xiàn)了人類是如何將語言編碼使之成為表達單位的”。(2005:3)因此,狹義的語法轉喻指句法結構中所體現(xiàn)的概念轉喻,具體而言,語法轉喻為對句法成分的分布或整體句法結構的形成產(chǎn)生影響的概念轉喻,語法轉喻的研究旨在揭示句法結構背后的轉喻認知機制,并探究其作用于句法結構的方式。本研究持狹義的語法轉喻觀。

        3.語法轉喻的本質特征

        語法轉喻的特征主要體現(xiàn)如下:1)語法轉喻具有概念性,是語法結構中所體現(xiàn)的一種認知機制和思維方式。2)語法轉喻具有語法效應,必定會對語法成分的分布或語法結構的形成產(chǎn)生影響。

        3.1 語法轉喻具有概念性

        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人們逐漸認識到,轉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格(figure of speech),也是一種思維格(figure of thought)(Panther,2006:148);不僅是一種語言的飾物,更是一種無處不在的認知機制。Radden&K9vecses(1999:18)指出:“所有的轉喻本質上都是概念性的”。概念轉喻是人類思維的重要方式,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基本手段,語言是這種思維方式的具體載體,只有在語言的基礎上轉喻思維才得以產(chǎn)生。人類的轉喻思維也決定了語言中存在大量轉喻現(xiàn)象。轉喻在語言結構的各個層面都有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由此形成各種轉喻表達式。

        語法轉喻與其他認知機制一樣,是語法結構形成的認知理據(jù),而非語言層面的轉喻表達式。語法轉喻的研究旨在通過語法結構這種語言表層形式挖掘其背后所蘊藏的轉喻理據(jù)。因此,語法轉喻是語法結構中所體現(xiàn)的一種認知思維方式,其本身是一種概念現(xiàn)象,而具有轉喻性質或受到轉喻支配的語法結構為“轉喻語法”,是語言現(xiàn)象,前者是動因,后者是結果。

        3.2 語法轉喻具有語法效應

        語法轉喻最突出的特征是產(chǎn)生語法效應。其語法效應主要體現(xiàn)如下:1)改變始源自身的語法屬性,從而對句法成分的配置產(chǎn)生影響;2)對鄰近句法成分的分布產(chǎn)生影響;3)構成整體句法結構形成的認知理據(jù)。

        3.2.1 改變始源自身的語法屬性

        在語法轉喻運作的過程中,不僅始源的語義發(fā)生了改變,而且其原有的語法屬性也相應發(fā)生了改變,由此對句法成分的配置產(chǎn)生影響。始源語法屬性的變化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再范疇化、次范疇化、價的擴展或縮減。

        再范疇化指擔任始源的語言實體的范疇屬性在轉喻操作過程中發(fā)生了改變,比如名詞轉換為動詞、動詞轉換為名詞、形容詞轉換為動詞等。就“很韓寒、真農(nóng)民、非常中國”等副名結構來說,由于“范疇代屬性”的轉喻操作,結構中的名詞發(fā)生了再范疇化,由原來表“指稱”意義的名詞轉換為表示“品質、屬性”的形容詞,其作為名詞范疇的一些典型特征消失,被賦予了形容詞的某些范疇屬性,因此其前置修飾成分受到嚴格的限制:不能被量詞修飾,也不能被指示代詞或其他形容詞修飾等,比如,“很一個韓寒”、“真壞農(nóng)民”等表達式都不合法。

        次范疇化指擔任始源的語言實體的范疇屬性沒有發(fā)生根本改變,但某些形態(tài)句法特征發(fā)生了變化。一個范疇內的成員具有個性特征上的差異,如名詞范疇可再分為專用名詞和普通名詞、可數(shù)名詞和不可數(shù)名詞,這些下屬范疇共有名詞范疇成員的基本特征,但也具有其自身的語法屬性。范疇成員之間的次范疇化歸因于語法轉喻操作的作用。例如:

        (1)There are three Johns at the party.(Ruiz de Mendoza& Otal,2002:116)

        (2)There is too much chair in this room.(同上)

        例(1)中,由于轉喻“單個實體代包含該實體的整體”的作用,“John”從專用名詞次范疇化為普通名詞,指代people called John,因此前面可以用數(shù)量詞修飾,并帶有可數(shù)名詞的復數(shù)標記。例(2)中“chair”本來是一個有界的可數(shù)名詞,通過轉喻“物體代構成該物體的物質”再范疇化為無界的不可數(shù)名詞,其前置修飾語成分受到限制,具有了不可數(shù)名詞的語法特征,可以用“too much”來修飾。

        語法轉喻也會導致始源配價的變化。Ruiz de Mendoza&Otal(2002:110-115)認為,語法轉喻是動詞配價擴展和縮減的認知理據(jù)。他們分析了兩類動詞:一類是典型的及物動詞用作不及物動詞,如“The window closed”,轉喻“過程代動作”使得二價動詞“close”轉為一價動詞;另一類是不及物動詞用作及物動詞的情況,如“John walked the dog”,轉喻“活動代事件”致使動詞“walk”從一價動詞轉為二價動詞。價的擴展和縮減是在動作ICM中進行的,它涉及到動詞類型的改變,對句法結構有明顯的影響。

        由于語法轉喻的作用,始源發(fā)生了再范疇化、次范疇化、配價的擴展或縮減,從而改變了其形態(tài)句法特征,導致句法成分分布的變化。

        3.2.2 對鄰近句法成分的分布產(chǎn)生影響

        語法轉喻的語法效應也包含了對鄰近句法成分分布的影響,如代詞回指的選擇、關系代詞的選擇、反身代詞的選擇、主謂一致問題等。例如:

        (3)The piano has the flu,so he/*it won’t come today.

        (4)The American girl looked puzzled,and so was/*did Minwoo and Cristel.

        (5)Cruse,which/*who is a course book,is on the top shelf.

        (6)The ham sandwich at table six just made a fool of himself/*itself.

        (7)The French fries is/*are getting impatient.

        例(3)中用“the piano”指代“the piano player”,后續(xù)話語中的代詞回指受制于該轉喻操作,只能用“he”,而不能用it。例(4)是感知主語構式,由于“表面代現(xiàn)實”的轉喻操作,句中“The American girl looked puzzled”實際表達的意思為“The American girl was puzzled”,因此后面的結構中只能用“was”,而不能用did。例(5)展現(xiàn)了語法轉喻對關系從句中關系代詞選擇的作用,轉喻“作者代作品”限制后面的關系代詞為“which”,不能用who。例(6)和例(7)分別例證了語法轉喻對句法結構中反身代詞的選擇和主謂一致的影響。

        3.2.3 構成整體句法結構形成的認知理據(jù)

        語法轉喻關涉整個句法結構是否合格,是整個結構形成的認知理據(jù)。例如,靜態(tài)動詞得以用于祈使句歸因于語法轉喻“動作代結果”(Panther& Thornburg,2000:217;Ruiz de Mendoza&Otal,2002:102);提升結構的形成是轉喻“突顯的參與者代整個事件”所至(Langacker,1999);中動構式的形成是轉喻“結果代原因”使然(許艾明,2006:14)等。下面以漢語感知結構為例:

        (8)a.我感覺腿很酸。

        b.我的腿感覺很酸。

        (9)a.我感覺嗓子很干。

        b.我的嗓子感覺很干。

        在感知動作ICM中,通常有一個感事,一個受事對象。受事對象在句中可以承擔不同的角色。在(8a)和(9a)中,“我”是感事,受事對象分別是“腿”和“嗓子”,感事與受事對象是分開的。當感事與受事對象分離,不強調感知動作本身,而是突顯感知的結果時,感知ICM中的參與者有可能重組。在(8b)和(9b)中,感知ICM中的感事“我”沒有表征出來,形容詞述謂的論元(腿和嗓子)提升為主動詞的論元,這些句子表達的不再是一個感知事件,而是用一個體驗事件來指代感知動作事件,體現(xiàn)了“體驗事件代感知”的轉喻操作過程。

        4.語法轉喻的運作模式

        概念轉喻是如何在語法結構層面運作的?語法結構又是如何反作用于轉喻操作的?這是語法轉喻研究的核心問題。縱觀過去的研究成果,還沒有形成一個具體可行的語法轉喻運作模式。Panther&Thornburg(2009:17)提出了語法轉喻運作機制的工作假設,認為在語法轉喻操作的過程中,影響語法結構形成的相關因素是轉喻的目標義。但誠如他們自己所言,“這個(假設)可能過于簡化”(Panther&Thornburg,2009:36),具體的操作過程仍有待于細化。

        語法轉喻是概念轉喻在語法結構中的體現(xiàn),構建語法轉喻的運作模式必須明晰概念轉喻的運作機制。關于概念轉喻的運作機制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轉喻映射觀、轉喻凸顯觀和心理可及觀。Panther(2005:357)指出,把轉喻看作是源概念為目標概念提供心理可及的認知過程更為合理?!靶睦砜杉坝^”更能確切地描述轉喻架起心理橋梁的功能,并明確喻體在轉喻關系中所發(fā)揮的作用。(盧衛(wèi)中、劉玉華,2009:12)我們接受心理可及觀,把概念轉喻當作在同一個理想化認知模式中的一個概念實體為另一個概念實體提供心理可及的認知參照點現(xiàn)象?;诟拍钷D喻的運作機制、語法轉喻的含義和特征,以及Panther(2006:151)的基本轉喻關系圖,我們構建了語法轉喻的運作模式。圖示如下:

        圖1 語法轉喻的運作模式

        圖1展現(xiàn)了語法轉喻運作模式以下幾方面的特征:1)概念轉喻和語法結構之間是雙向互動關系:概念轉喻是觸發(fā)語法結構形成的認知理據(jù);語法結構也會促使或限制轉喻的操作過程。2)語境對語法轉喻操作具有調控作用。轉喻對語法結構的作用是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受到語言語境、情景語境、文化語境等因素的制約。3)圖中源概念和目標概念之間的省略號表示源概念為目標概念提供心理可及的過程可能不是通過一次認知參照活動來實現(xiàn)的,轉喻對語法結構的影響也不是一次轉喻操作就可完成的,而是形成“語法轉喻鏈”。4)轉喻的目標概念在認知上處于突顯地位(圖中用粗體方框表示),轉喻對語法結構的作用是通過其目標概念來實現(xiàn)的。5)語法轉喻的語法效應可歸納為兩大方面:一是對語法成分的分布產(chǎn)生影響(包含3.2提到的始源自身語法屬性的變化所導致的句法成分分布的變化和鄰近句法成分分布的變化);二是對整體語法結構的形成產(chǎn)生影響。下面就語法轉喻運作模式中的一些基本觀點進行闡釋。

        4.1 概念轉喻與語法的互動關系

        在認知語言學領域,Langacker較早注意到概念轉喻與語法之間的聯(lián)系。Langacker(1999:67)指出,語法中的轉喻研究有利于促進對轉喻本質的認知。Waltereit(1999)最早涉獵轉喻操作的語法制約因素。他以法語作為研究對象,論證了論元受轉喻影響的層級性,說明直接賓語或主語比其他論元更容易發(fā)生轉喻。Ruiz de Mendoza&Pérez(2001:322)首次提出了轉喻和語法之間的互動關系,他們認為轉喻是一些語法結構的形成理據(jù),反之,語法結構也會對轉喻操作施加限制條件。Brdar(2007:203)基于對大量語法范疇與語法構式的轉喻理據(jù)的分析提出,轉喻和語法的關系是雙向的。Langacker(2004,2009)提出了“語法本質上是轉喻的”的觀點。Panther&Thornburg(2009:36)進一步明晰了轉喻與語法的互動關系:轉喻是詞匯語法成分分布的概念理據(jù),詞匯語法結構允準或限制轉喻操作。這些研究充分論證了轉喻與語法之間互依互存的關系。但縱觀過去的研究成果,學者們致力于剖析語法結構的轉喻理據(jù),而對轉喻操作的語法限制關注不夠。下面重點分析語法對轉喻操作的反作用。

        4.1.1 語法對轉喻操作的推動作用

        語法結構中通常有一些觸發(fā)語(triggers),它們會引發(fā)相鄰的語法成分進行轉喻理解。Brdar(2009:270)提及轉喻標記策略(metonymy-marking strategies),主要包括一些語言形式上的提示語,如一些功能詞或語法詞(冠詞、形式主語it)、語法詞綴(復數(shù)標記、格標記)、以及一些語法構式。這些轉喻標記策略實則為語法轉喻的觸發(fā)語,其作用是提示受話人不能進行缺省理解,并引導他們通過轉喻推理通達意指目標。以“吃食堂”為例,“吃”的語義特征要求賓語成分必須帶有可食性特征,這促使其后的處所名詞進行轉喻理解,“食堂”轉喻“食堂的飯菜”,體現(xiàn)了“容器代內容”的轉喻操作。又如,在“There is too much apple on his shirt”中,“too much”通常與不可數(shù)名詞搭配,這要求對其后的專用名詞“apple”進行轉喻理解,“蘋果”指代“蘋果碎末”。由此可見,語法結構中相鄰的語法成分從一定程度上會觸發(fā)語法轉喻操作的發(fā)生,從而使該語法結構得以合理解讀。

        4.1.2 語法對轉喻操作的限制或阻止作用

        Nunberg(2004:26)指出,轉喻既有詞匯限制,也有語法組合上的限制。轉喻操作是在特定的句法組合或語法環(huán)境中進行的,必定會受到一些規(guī)約性的限制。例如:

        (10)Be happy!

        (11)Be confident!

        (12)*Be tall!

        (13)*Be fat!

        祈使句是一個常見的動作構式,通常只有表示動態(tài)動作的動詞才能用于該構式,但有些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形容詞通過轉喻“結果代動作”也可以進入,如例(10)和例(11)。兩例可分別理解為“實施某種動作行為從而達到高興的狀態(tài)或自信的狀態(tài)”。但并不是所有的形容詞都可以進入該句式,例(12)中的“tall”和例(13)的“fat”表示事物本身固有的特性,是人們的意志和動作行為所無法掌控的,“結果”不能為導致該結果的“動作”提供心理可及,因此這些句子不能通過轉喻操作得到合理解讀。由此可見,形容詞本身的語義特征會限制轉喻“結果代動作”的具體操作。

        4.2 語法轉喻鏈

        連鎖轉喻(chained metonymy)的研究最初主要集中于成語或一些比喻性表達等詞匯方面,如Reddy(1979)、Nerlich&Clark(2001)、Geeraerts(2002)等。Ruiz de Mendoza& Otal(2002:70,126)討論了雙重轉喻(double metonymy)和三重轉喻(triple metonymy),即從源域到目標域需要通過兩次或三次映射來完成。Barcelona(2005:328)提出了轉喻鏈(metonymic chain),并把它界定為“導致語用推理的直接或間接的系列概念轉喻”。Hilpert(2007:76)把連鎖轉喻定義為“包含多個概念遷移的轉喻”。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概念轉喻對語法結構的作用通常不是通過一次轉喻操作來完成的,而是經(jīng)過多次認知參照活動從而形成語法轉喻鏈。轉喻是一種基于“參照點-目標”關系的認知過程。認知參照活動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通常形成一個“認知參照點關系鏈”(Langacker,2008:85),由此構成轉喻鏈的認知基礎。在語法轉喻操作過程中,目標通過始源通達后又作為下一次參照活動的始源,為另外的目標提供心理可及,形成語法轉喻鏈。例如:

        (14)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譚業(yè)升,2010:470)

        在英國的傳統(tǒng)宗教中,“eats no fish”(不吃魚)表示與舊教的割裂和對新教的忠誠,因此,“不吃魚”被當作是信徒的典型行為,用來轉指“忠誠的信徒”,體現(xiàn)了轉喻操作“典型特征代范疇”。目標“忠誠的信徒”又擔任認知參照點轉喻“一般的忠誠之人”,體現(xiàn)了“特殊代一般”的轉喻認知機制,從而形成語法轉喻鏈。“play the game”(玩游戲)也涉及到轉喻鏈,“玩游戲”這個活動作為認知參照點激活并通達其組成部分“遵守游戲規(guī)則”,目標“遵守游戲規(guī)則”又進一步擔任認知參照點通達一般行為“遵守規(guī)則”,前者體現(xiàn)了“整體代部分”的轉喻操作,后者體現(xiàn)了“特殊代一般”的轉喻操作。

        4.3 語境對語法轉喻操作的調控作用

        人的認知與語境是密切相關的。沈家煊(1999:13)指出,“語境調控是一把雙刃劍,能把原來不顯著的變得相對顯著,能把原來顯著的變得相對不顯著?!闭Z法轉喻的操作過程不可避免也受制于語境的調控。根據(jù)胡壯麟(1994:182),語境可分為語言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我們重點討論這三類語境對語法轉喻操作的影響和作用。

        4.3.1語言語境與語法轉喻

        語言語境指前言后語和上下文等構成的內部環(huán)境,它可以觸發(fā)語法轉喻操作的發(fā)生。以邏輯轉喻①邏輯轉喻并不是認知語言學中的概念轉喻,而是一種有標記的句法現(xiàn)象。詳見 Pustejovsky(1991:425)和吳淑瓊、文旭(2010:7)。為例,該結構中的動詞通常是一些事件性動詞(eventive verbs),如begin,start,finish等,這些動詞需要一個表事件或活動的詞擔任補語,譬如:“He began reading/to read the book”,如果后面跟表實體的名詞,如“He began the book”,動詞的語義要求會迫使其后的名詞進行轉喻解讀,“the book”可理解為reading/writing/piling the book等等,這體現(xiàn)了“突顯的參與者代整個事件”的語法轉喻操作。句中的邏輯動詞促使轉喻操作的發(fā)生,是語法轉喻的觸發(fā)語。

        語言語境對目標義的選擇和確定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上面提到的邏輯轉喻中,句子主語從一定程度上決定轉喻的目標義。例如:

        (15)a.The student enjoyed the book.

        b.The author enjoyed the book.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讀書,而作者一般是寫書,當“the student”做主語時,“the book”的功能角色得到突顯,(15a)通常理解為The student enjoyed reading the book;當“the author”做主語時,“the book”的施事角色得到突顯,(15b)表示The author enjoyed writing the book。由此可見,不同的語言語境,導致轉喻的目標義亦不相同。

        4.3.2 情景語境與語法轉喻

        情景語境指產(chǎn)生言語活動的環(huán)境,通常包括事件的時間、地點、場合、境況、事件、話題、目的、對象等背景情況。情景語境制約和限制語法轉喻操作的創(chuàng)設和理解。有些句法結構只有置于一定的情景語境才能確定語法轉喻的目標義。例如:

        (16)He enjoyed the peanuts.(Ruiz de Mendoza & Otal,2002:127)

        句中“peanuts”體現(xiàn)了“實體代該實體所參與的事件”的轉喻操作,但該事件究竟指代什么要依賴具體的情景才能確定。置于不同的語境,該句可能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解讀:“He enjoyed eating/peeling/salting/distributing/mixing the peanuts(with raisins)”。(引自 Ruiz de Mendoza & Otal,2002:128)

        4.3.3 文化語境與語法轉喻

        語言使用者的百科知識或文化知識,對認知對象的熟悉和認同程度都會影響轉喻的操作和理解。例如:

        (17)公司決定破釜沉舟,賣掉股票,以獲得資金來研發(fā)新產(chǎn)品。(百度網(wǎng))

        (18)They have a lifestyle which is very San Francisco.(同上)

        例(17)中的“破釜沉舟”是漢語中的一個典故,出自《史記》,這則成語涉及到漢語的社會歷史背景。首先用事件的組成部分“破釜”和“沉舟”來指代整個事件“決戰(zhàn)到底”,然后由“具體動作”轉指“一般動作”推衍出現(xiàn)有的轉喻義“下定決心”。例(18)中,“舊金山”是一個專用名詞,那里居民的生活方式輕松、休閑、舒適。此例中“舊金山”轉指“舊金山人生活的悠閑舒適”,體現(xiàn)了轉喻“范疇代屬性”的認知操作過程。因此,對這些句子的充分理解要借助于相關的文化語境。

        語言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并不是壁壘分明、互不相通的,它們常常交叉滲透,共同對語法轉喻操作進行調控。例如:

        (19)別被白大褂忽悠了。(同上)

        動詞“忽悠”促使對“白大褂”進行轉喻解讀,體現(xiàn)了句內語境的作用。根據(jù)百科知識,“白大褂”通常用來轉指“醫(yī)生或護士”。如果設置一個情景語境,一些不法分子身穿白大褂,冒充醫(yī)生在一些藥店門口推銷藥品,“白大褂”則轉喻為“身穿白大褂推銷藥品的醫(yī)托”。由此可見,語法轉喻操作是各種語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5.結語

        本文視語法轉喻為概念轉喻的一個分支,對其含義和本質特征進行了較系統(tǒng)的描述和闡釋,并構建了語法轉喻的運作模式,檢視了影響其運作的基本要素。語法轉喻揭示了語法結構背后隱匿的認知思維機制,反映了人類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能力之間的關系。語法轉喻研究逐漸成為了念轉喻研究的新趨向,這必將加深對語法結構本質的認識,同時為概念轉喻的認知解釋力提供新的佐證。

        [1]Barcelona,A.The Multilevel Operation of Metonym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Metonymic Chains[C]//I.F.J.Ruiz de Mendoza & M.Pe1a.Cognitive Linguistics:Internal Dynamics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raction.Berlin & NY:Mouton de Gruyter,2005:313-352.

        [2]Brdar,M.Metonymy in Grammar:Towards Motivating Extensions of 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Constructions[M].Osijek:Faculty of Philosophy,2007.

        [3]Brdar,M.Metonymies We Live Without[C]//K.-U Panther et al.Metonymy and Metaphor in Grammar.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9:259-274.

        [4]Broccias,C.Cognitive Approach to Grammar[C]//G.Kristiansen et al.Cognitive Linguistics:Current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Berlin& NY:Mouton de Gruyter,2006:81 -116.

        [5]Crystal,D.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Z].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CUP,2002.

        [6]Geeraerts,D.The Interac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Composite Expressions[C]//R.Dirven & R.P9rings.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Comparison and Contrast.Ber-lin& NY:Mouton de Gruyter,2002:435-465.

        [7]Hilpert,M.Chained Metonymies in Lexicon and Grammar:A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on Body Part Terms[C]//G.Radden.et al.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7:77-98.

        [8]Langacker,R.W.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Berlin & NY:Mouton de Gruyter,1999.

        [9]Langacker,R.W.Metonymy in Grammar[J].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2004(4):2 -24.

        [10]Langacker,R.W.Cognitive Grammar:ABasic Introduction[M].Oxford:OUP,2008.

        [11]Langacker,R.W.Metonymic grammar[C]//K.-U.Panther et al.Metonymy and Metaphor in Grammar.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9:45-71.

        [12]Nerlich,B.& D.Clark.Serial Metonymy:A Study of Reference-based Polysemisation[J].Journal of Historical Pragmatics,2001(2):245 -272.

        [13]Nunberg,G.The Pragmatic of Deferred Interpretation[C]//L.Horn& G.Ward.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s.Oxford:Blackwell,2004:344 -364.

        [14]Panther,K.-U.& L.Thornburg.The EFFECT FOR CAUSE Metonymy in English Grammar[C]//A.Barcelona.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s:A Cognitive Perspective.Berlin & NY:Mouton de Gruyter,2000:215-232.

        [15]Panther,K.-U.The Role of Conceptual Metonymy in Meaning Construction[C]//I.F.J.Ruiz de Mendoza &M.Pe11.Cognitive Linguistics:Internal Dynamics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raction.Berlin& NY:Mouton de Gruyter,2005:353 -386.

        [16]Panther,K.-U.Metonymy as a Usage Event[C]//M.Achard et al.Cognitive Linguistics:Current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Berlin & NY:Mouton de Gruyter,2006:147-185.

        [17]Panther,K.-U.& L.Thornburg.Introduction:On Figuration in Grammar[C]//K.-U.Panther et al.Metongmy and Metaphor in Grammar,2009:1 -44.

        [18]Panther,K.-U.et al.Metonymy and Metaphor in Grammar[C].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9.

        [19]Pustejovsky,J.The Generative Lexicon[J].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1991,17(4):409 -441.

        [20]Radden,G.& Z.K9vecses.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C]//K.-U.Panther & G.Radden.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9:17 -59.

        [21]Reddy,M.The Conduit metaphor:A Case of Frame Conflict in Our Language About Language[C]//A.Ortony.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UP,1979:164 -201.

        [22]Ruiz de Mendoza,I.F.J.& O.I.Díez.High-level Metonymy and Linguistic Structure[OL]//Unpublished draft.http://sincronia.cucsh.udg.mx/metonymy.htm,2001.

        [23]Ruiz de Mendoza,I.F.J.& O.I.Díez.Patterns of Conceptual Interaction[C]//R.Dirven & R.P9rings.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Compassion and Coutrast,2002:489-532.

        [24]Ruiz de Mendoza,I.F.J.& J.L.Otal.Metonymy,Grammar and Communication[M].Granda:Comares,2002.

        [25]Ruiz de Mendoza,I.F.J.& L.Pérez.Metonymy and the Grammar:Motivation,Constraints and Interaction[J].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2001,21(4):321-357.

        [26]Ruiz de Mendoza,I.F.J.& M.Pe1a.Grammatical Metonymy Within the Action Frame in English and Spanish[C]//J.Maria De Los Angeles Gomez Gonzalez et al.Current Trends in Contrastive Linguistics:Functional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s.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8:251 -280.

        [27]Waltereit,R.Grammatical Constraints on Metonymy:On the Role of the Direct Object[C]//K.-U.Panther& G.Radden,1999:233-254.

        [28]范曉,張豫峰,等.語法理論綱要[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29]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30]盧衛(wèi)中,劉玉華.小說敘事的轉喻機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1):11-17.

        [31]沈家煊.轉指與轉喻[J].當代語言學,1999(1):3-15.

        [32]譚業(yè)升.轉喻的圖式——例示與翻譯的認知路徑[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6):465-671.

        [33]吳淑瓊,文旭.邏輯轉喻的動態(tài)意義建構模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3):7-11.

        [34]徐盛桓.句法研究的認知語言學視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4):1 -7.

        [35]許艾明.中動構式的轉喻闡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9):14-17.

        [36]楊成虎.語法轉喻的認知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

        猜你喜歡
        語法結構句法范疇
        批評話語分析的論辯范疇研究
        句法與句意(外一篇)
        中華詩詞(2021年3期)2021-12-31 08:07:22
        述謂結構與英語句法配置
        正合范疇中的復形、余撓對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導出范疇
        句法二題
        中華詩詞(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0
        詩詞聯(lián)句句法梳理
        中華詩詞(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32
        長沙方言中的特色詞尾
        青春歲月(2016年22期)2016-12-23 23:19:50
        淺析古代漢語的名詞動用
        青春歲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1:20:50
        培養(yǎng)閱讀技巧,提高閱讀能力
        考試周刊(2016年34期)2016-05-28 14:39:52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青春草在线视频观看|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dvd |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 | 亚洲va无码va在线va天堂| 亚洲av色福利天堂| 不打码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男女激情视频网站免费在线| 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青青青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人人妻人人澡av| 人妻少妇精品视中文字幕免费| 少妇人妻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一起色一起爱| 五月激情狠狠开心五月|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内射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青青草手机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久久7777777| 美女黄18以下禁止观看| 成年人视频在线播放视频| 日本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乱码熟女人妻水蜜桃| 精品免费人伦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在线播放偷拍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三人同眠| 夜夜嗨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只有精品96| 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播放| 日日婷婷夜日日天干| 一本无码人妻在中文字幕| 蜜桃av在线播放视频| 乱人伦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20| 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久久久| 色爱情人网站| 国产精品天天狠天天看| 一区二区三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成人av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