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弘
中航工業(yè)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職工醫(yī)院藥劑科,陜西西安710089
白癜風是常見的與自身免疫有關的一種皮膚色素脫失癥,因皮膚和毛囊的黑色素細胞內酪氨酸酶系統(tǒng)的功能減退或喪失所致。中醫(yī)稱之為白癜或白駁風,其發(fā)病特點是可發(fā)生于任何部位、任何年齡,大小不等,單側或對稱,形態(tài)各異,邊界清楚,疾病顯慢性病程。中藥對白癜風具有較好的療效,為提高白癜風的臨床療效,筆者參閱相關資料,對其組方原則及用藥進行整理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筆者對300首內服方劑進行分析,方劑的功效主要集中于滋補肝腎、活血化瘀、祛風、養(yǎng)血、除濕、疏肝等。內服方劑的主要適應證為治療肝腎不足、瘀血阻絡、血熱風燥等,其中以滋補肝腎為主的方劑最多,共114首,占所統(tǒng)計方劑的38%;而活血化瘀方劑次之,可見中醫(yī)治療白癜風主要側重于滋補肝腎、活血化瘀,而方劑組成也以滋補肝腎為主,兼以活血。
筆者對176首滋補肝腎、活血化瘀方劑中的用藥頻次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滋補肝腎方劑中,制何首烏的用藥頻次最高,而在活血化瘀方劑中,補骨脂用藥頻次最高。雖然各內服方劑的用藥頻次最高的藥物各不相同,但總體藥物頻次在前幾位的藥物比較一致,制何首烏、補骨脂、白蒺藜。見表1。
表1 滋補肝腎、活血化瘀用藥頻次分析
白癜風最主要的證型是肝腎不足與瘀血阻絡,在治療白癜風內服方劑中以補虛、活血化瘀、清熱藥物為多,其中,多以滋補肝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為最主要治法,以疏肝理氣、清熱為輔助治療,扶正祛邪相兼[1],驗證了白癜風氣血失和、 脈絡瘀阻、風濕蘊熱的病因病機,由此說明白癜風的中醫(yī)療法具有理法方藥的一致性。收集的300首藥物的氣味多以甘溫為主,輔以苦寒,歸經以肝為主,輔以心脾腎。甘有補虛、和中、調和藥性、緩急的作用;苦有瀉熱、燥濕、堅陰的作用。說明治療白癜風內服方多以補益為主,輔以祛邪,標本兼顧。近些年,不少中醫(yī)將補肝益腎應用于白癜風的治療中,其中郭念筠自擬了滋補肝腎、養(yǎng)血祛風為法則的四子四物白斑烏黑湯用于治療白癜風,效果顯著。
對主要組方中用藥的頻次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雖然各組方中的最高頻次的藥物不相同,但是總體藥物的頻次前幾位還是比較一致的,制何首烏、補骨脂、白蒺藜,可見這幾味藥在白癜風方劑中的重要性。制首烏中含有比較豐富的大黃素和大黃酚,具有增強體外黑素細胞的增殖及酪氨酸酶活性的功效[2],同時制首烏能夠清除超氧陰離子自由基和羥自由基,在活體小鼠試驗中,發(fā)現(xiàn)制首烏可以提高小鼠T細胞數(shù)量及功能,改善微循環(huán),提高耐缺氧的能力。有報道證實,單味中藥制首烏對黑素細胞增殖及遷移有較為明顯的促進作用,且呈劑量依賴關系。補骨脂中含有較多的補骨脂素等呋喃香豆素類物質,具有提高皮膚對紫外線的敏感性,使酪氨酸酶活性增加,并刺激黑色素細胞的功能恢復而再生色素。白蒺藜的實驗研究表明,對黑素細胞和酪氨酸酶具有高濃度激活和低濃度抑制雙向調節(jié)的作用,且在臨床應用白蒺藜治療色素脫失性疾病應用較大劑量[3]。
白蒺藜具有平肝疏肝、祛風止癢的功效;補骨脂具有補腎助陽的功效;制何首烏具有滋補肝腎、益精血的功效。白癜風的重要內服治療,在應用制何首烏、補骨脂、白蒺藜這幾味藥之上還要進行適當?shù)募訙p。此外,應當重視內服方劑與外治法配合,以增強療效。
[1]鐘慧,曾峰,莫琴仙,等.淺析治療白癜風中藥內服方劑的用藥特點[J].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10,4(33):92-94.
[2]阮高波,許愛娥.白癜風中藥內服方劑的組方原則及用藥分析[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6(31):729-732.
[3]鐘慧,曾峰,盧瑤瑤,等.白癜風內服方劑組方規(guī)律[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0,5(2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