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琳
(周口師范學院外語系,河南 周口 466001)
郭海藻和夏琳人物形象之互文性解析
顧 琳
(周口師范學院外語系,河南 周口 466001)
將《蝸居》中的郭海藻和《奮斗》中的夏琳相比較,這兩個人物形象在社會背景、人生價值觀以及婚姻觀這些層面上具有互文性。夏琳人物形象不僅僅是對郭海藻人物形象的簡單模仿,而是更高層次上的顛覆和重塑,體現(xiàn)了當代新女性主義的特征。
互文性;郭海藻;夏琳;新女性主義
小說《蝸居》問世以后在文藝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小說以買房為基石講述了海藻、海萍在大都市上海面對殘酷的競爭和外界物質(zhì)誘惑中如何生存的故事,作品表現(xiàn)出對女性生存現(xiàn)狀的關注與思索;小說《奮斗》描寫了夏琳、陸濤等幾個剛剛畢業(yè)的大學生,為了事業(yè)、理想、愛情而奮斗的故事,表現(xiàn)了當代新女性主義多元化的特點。
互文性理論是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中誕生出的一種文本理論,1969年由法國理論學家克里斯蒂娃在《符號學:符號解析研究》一書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許多行文的鑲嵌品那樣構成的,每一文本都是對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轉(zhuǎn)化”。[1]換言之,每部作品都是來自其它文本的重新排列組合,各種來自于其它文本的成分相互作用,從而構成一個新的作品?;ノ男酝黄屏丝刹僮餍耘u術語和理論研究的范圍,它以其對文學研究視野的可拓展性、對文學傳統(tǒng)的包容性,在文學研究和文學寫作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互文性是眾多大師的慣用手法,如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都是互文性寫作的大師。同樣在六六和石康筆下,互文性理論把郭海藻和夏琳兩個人物形象演化、融合在一起,二者的形象刻畫在社會背景、人生價值觀和婚姻觀三個層面上具有互文性,后者是對前者的顛覆和重塑。
克里斯蒂娃認為,認識和研究互文性要注重其和社會文化的聯(lián)系。[2]文本并不單是絕對的個體,文化環(huán)境中多種因素共同的產(chǎn)物也是單一的客體。歷史和社會并不存在于作品系統(tǒng)的外部,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社會和歷史就構成了作品本身;作品的各種元素構成的網(wǎng)絡將作者、讀者、文本和社會聯(lián)系在了一起。
《蝸居》作者六六的母親是上海人,《奮斗》的作者石康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郭海藻和夏琳作為兩部小說的女主人公有著相似的背景,她們都是大都市剛走出校門的“80后”學生,朝氣蓬勃并且夢想著通過自己的奮斗能擁有幸福的人生。但是美好的夢想需要在殘酷的現(xiàn)實中磨練才能成長?!?0后”這一群體雖然生于安樂之中,沒有經(jīng)歷過動蕩激昂的歲月,但他們卻一直奮斗于自己的學業(yè)。他們從跨入校門的那一天就面臨著眾多的競爭,面臨著父母、學校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壓力。大學畢業(yè)就意味著失業(yè),這種普遍現(xiàn)象在大城市更是屢見不鮮,就出現(xiàn)了《奮斗》中高強之死的一幕。其次,房子問題和個人的生活、人生的發(fā)展進而未來事業(yè)的基點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而且這一問題已經(jīng)擴展到了這個群體中,他們大部分都是普通白領,家境不是特別富裕,使得他們在青春最美好的時候背了一大筆債務。再加上房地產(chǎn)商人之間的炒作以及房產(chǎn)商和政府官員相勾結(jié)謀取暴利的社會現(xiàn)實,房子對于他們來說只是海市蜃樓。這兩部小說通過細致入微地描寫反映了當代社會的大背景,為故事的展開做了鋪墊。郭海藻畢業(yè)后工作沒著落,只有寄居在姐姐家十幾平米的“蝸居”里,靠姐姐的工資維持生計,親眼目睹了姐姐為買房的艱辛生活,為她悲劇的結(jié)局埋下伏筆。而夏琳生長在工人家庭,居住在狹小的單元房里,而且母親身體多病,生活貧困。故,從社會背景中郭海藻和夏琳具有互文性的傳承特征。
互文性理論和后現(xiàn)代主義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尤其在后現(xiàn)代文學批判中這個概念反復出現(xiàn)。后現(xiàn)代主義基于現(xiàn)代主義發(fā)展壯大起來,不僅繼承了現(xiàn)代主義固有價值觀的消解、對傳統(tǒng)審美觀念的排斥及信仰的多元化等特征,而且還擁有其獨有的特點,例如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消費主義盛行而產(chǎn)生的富有懷疑精神甚至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在私欲膨脹、物欲橫流的社會現(xiàn)實中,許多女性出現(xiàn)了多元化的人生價值觀,這種多元紛雜的價值觀正是女性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結(jié)合。人生價值觀是人們在一定環(huán)境中所產(chǎn)生的目的、動機、需要和情感意志的綜合體現(xiàn),價值觀念是通過社會化培養(yǎng)出來的,它會因人而異,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又是可以改變的。[3]
郭海藻在《蝸居》眾多角色中無疑是最能展現(xiàn)女性人生價值觀取向的人物之一。她年輕靚麗,勇于拼搏。為了謀求一份好工作頻繁跳槽,是一個單純善良的人。和其它女孩子相同,海藻也熟知各大名牌衣服,也喜歡吃哈根達斯,但卻因囊中羞澀而只能在櫥窗外徘徊。她也曾想通過自己努力改變窘迫的境況,也曾想和小貝組成幸福的家庭并擁有自己的房子,可這些夢想?yún)s被姐姐買房的經(jīng)歷打擊著,被現(xiàn)實的壓力摧毀著,周而復始,人性乃至人生價值觀就在來來回回中分崩離析。姐姐艱難的生活點滴總是不斷刺激著郭海藻的還不成熟的性情。姐姐海萍月月還貸款、出門坐公交甚至為了省錢騎自行車、中午吃盒飯、晚上吃方便面這種節(jié)儉、堅韌的傳統(tǒng)品質(zhì)沒有讓郭海藻受益,反而讓她看到了多年后另一個郭海萍的影子,在這個擁擠的城市中,一個不得不為生存奔波勞累的怨婦,她不愿重蹈姐姐的覆轍。每個人在心里層面的自然屬性中總是渴望快樂而不是痛苦,總是要求尊重而不是貶低,郭海藻的心理底線也在一步步地退讓,最終淪為“二奶”。自我人生價值觀在實現(xiàn)時,關鍵是價值取向的選擇問題。自我人生價值取向的正確與否,不僅是經(jīng)濟態(tài)度問題,也是倫理道德和人格的問題。
當今社會賦予了新女性主義個性多元化的特點:彼此之間承認差異,拒絕統(tǒng)一,不調(diào)和。[4]同郭海藻一樣,《奮斗》中的夏琳漂亮、天賦異稟,獨立有主見。也夢想通過努力擁有自己的房子,擁有幸福的家庭,能夠在這個城市中贏得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在事業(yè)上,夏琳積極表現(xiàn)、努力學習,大學畢業(yè)時爭取上了去法國深造的機會。后來雖然一度放棄,她依然不失自我拼搏。“我存在故我拼搏”是她的人生信條。夏琳為了謀生去過夜總會走臺,在形象公司當過企宣,也在廣告公司做過業(yè)務員。雖然每份工作做得沒有達到完美,但她依然不懈地努力,最終她還是選擇去了法國,只有在那里奮斗才能實現(xiàn)理想。在充滿危機和誘惑的社會中,夏琳沒有迷失自我人生價值觀念,她獨立、堅強的思維處事方式已經(jīng)成為新女性主義的偶像代表,她以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取向展現(xiàn)了新女性主義的意義。在人生價值觀層面上郭海藻和夏琳具有互文性的顛覆特征。
新女性主義與傳統(tǒng)女性相比,婚姻價值觀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對女性發(fā)展既帶來積極影響,如獨立意識逐漸強化,權利意識和發(fā)展意識顯著增強;同樣,也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一些消極影響,如享樂主義傾向和利己主義傾向等思想。
郭海藻找到工作的同時也找到小貝,一個能夠和她同快樂、共患難的男孩子,他關心體貼海藻,能隨時想一些幽默、新奇的笑話逗樂海藻。她與小貝在租來的閣樓里,生活地有滋有味。他們精打細算,僅僅以能吃到肉絲為幸福標志的生活,把啃饅頭咸菜當做吃美味佳肴。但是海藻的人性逐漸迷失在社會的誘惑中,正如姐姐說的一番話:“愛情那都是男人騙女人的把戲。男人若真愛一個女人,別凈玩兒虛的,你愛這個女人,第一個要給的,既不是你的心,也不是你的身體,一是拍上一摞票子,讓女人不必擔心未來,二是奉上一幢房子,至少在擁有不了男人的時候,心失落了,身體還有著落?!盵5]海藻在感情上有些心猿意馬。恰巧宋思明出現(xiàn)了,這個功成名就的男人成熟儒雅,手中的權勢呼風喚雨,這些氣質(zhì)讓猶豫在夢想和現(xiàn)實間的海藻嘆服。青澀的小貝雖然能帶給海藻單純的幸福,卻不能給予她社會關系和物質(zhì)享受。前兩次對宋思明的拒絕似乎還能證明她內(nèi)心的潔凈和透明,終于在虛榮心的驅(qū)使下,海藻的婚姻觀發(fā)生了裂變,放棄了對她專情的男友,心甘情愿地投入了宋思明的懷抱,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宋思明提供的豪華別墅和寶馬車,享受著買名牌衣服時別人艷羨的目光。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從現(xiàn)在開始我就步入職業(yè)二奶的道路?!盵6]海藻不愿通過自己的勞動去換取自己想要的物質(zhì)生活,情愿成為權勢男人的附屬品。這種畸形的婚姻觀表明了金錢在婚姻中地位的上升,是美貌與青春與金錢交換的結(jié)果。而這種對于男性的依附和基于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依附婚姻觀是歷史的倒退。所以,在小說的結(jié)局宋思明貪污受賄東窗事發(fā),逃脫中出車禍而亡;郭海藻流產(chǎn),摘除了子宮,失去了做母親的權利。
而夏琳在愛情和婚姻上敢愛敢恨,并沒有因為對事業(yè)的追求而放棄感情的尋求。她不惜背叛自己最好的朋友、辜負父母對自己的期望,甘愿放棄去法國發(fā)展的機會,接受了和陸濤之間的一見鐘情。她認為只要兩個人相互尊重,一起努力,就一定能夠成功。她對陸濤說:“如果你一輩子努力,即使窮困我也愛你?!盵7]陸濤依靠親生父親在房地產(chǎn)業(yè)中大展宏圖、平步青云,賺取了2000萬的資產(chǎn),私利開始膨脹,并用驕傲和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詮釋對夏琳的愛后,她意識到必須自己去奮斗,夏琳對陸濤說:“我只能自己去創(chuàng)造機會,別人再大的事也是別人的,自己再小的事兒也是自己的。我必須把你當做別人之后我才能長大,我現(xiàn)在對自己不滿意,必須像你一樣去奮斗之后我才會努力才會對自己滿意?!盵8]她相信:愛是獨立的,不是依賴。于是,夏琳去了法國。夏琳的愛情婚姻觀從一而終,堅持個人奮斗精神,她一直在愛情中付出,直到?jīng)]有什么可付出了,就選擇了離開。她為了自我而割舍愛情,因為夏琳明白只有經(jīng)濟和事業(yè)的獨立,最終人格獨立,才能擁有真正的愛情和婚姻。陸濤正是欣賞夏琳在愛情和婚姻上這種倔強的性格,才始終對她不離不棄,最后和夏琳共赴法國發(fā)展。夏琳守護著一份充滿真愛和信任的愛情,遠離做作和物質(zhì),幸福的婚姻才能更加堅貞穩(wěn)固,自我人生價值觀和婚姻觀得到升華。當今社會的人們對金錢物質(zhì)的態(tài)度變得很現(xiàn)實,這種現(xiàn)實已經(jīng)滲透到“80”后的婚姻觀念,物質(zhì)婚姻成為他們婚姻觀的最最敏感的神經(jīng),造成了婚姻觀的多元化。郭海藻和夏琳通過不同的婚姻觀展示著新女性主義的特征:個性多元化。在婚姻觀上,郭海藻和夏琳具有互文性的重塑特征。
六六的作品《蝸居》與石康的作品《奮斗》都屬于都市情感小說,通過犀利的文筆、灑脫的語言,以人的變形來反映人的異化,向讀者展示了當今社會的人生百態(tài)。通過對兩位女主人公社會背景、人生價值觀和婚姻觀的互文性解讀,表現(xiàn)了“80后”這個社會主流群體的生活,呼吁當代女性要堅持獨立自強、拼搏奮斗的作風來領悟新時代人生的意義。
[1] Julia Kristeva.Revolution in Poetic Language[M].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Press,1984:214.
[2] The Portable Kristeva,Edited byKellyOliver[Z].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Press,1997:109.
[3] 張敏.轉(zhuǎn)型時期女性人生價值觀的變遷[J].蘭州學刊,2006(4):73.
[4] 岳麗.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探析[J].探索,2009(6):97.
[5] [6]六六.蝸居[M].武漢:長城文藝出版社:2007:94,178.
[7] [8]石康.奮斗[M].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7:83,158.
[9] 丁劍.當代女性婚姻觀的嬗變[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02.
[10]韓丹.“互文性”概念的理論闡釋[J].文藝研究,2008(7):57.
Intertexuality between Guo Haizao and Xia Lin
GU Li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in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Zhoukou 466001,Henan)
The article attempts tomake a studyofthe intertexual relations ofthe characterization ofGuoHaizaoin DwellingNarrowness and Xia Lin in Striving.Xia Lin is the subversion even the remouldingofGuoHaizaoin the analysis fromthe aspects ofsocial background,life values and views ofmarriage,which refract the spirits ofPostfeminism.
intertexuality;GuoHaizao;Xia Lin;Postfeminism
B22
A
1671-5004(2011) 03-0070-02
2011-5-19
河南省社科聯(lián)調(diào)研項目“從互文性角度解讀《奮斗》和《蝸居》中的女性主義”(SKL-2010-589)部分成果。
顧琳(1981-),女,河南周口人,碩士,周口師范學院外語系助教,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