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戈奔
(湖南商務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從“詩可以怨”的角度看《史記》的悲劇英雄主義色彩*
鄒戈奔
(湖南商務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孔子的“詩可以怨”的詩學思想,點明了詩歌的社會功能,對后世的詩歌創(chuàng)作乃至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后世文人作家,無不以“詩可以怨”的思想作為其創(chuàng)作宗旨的一部分,并在其文學作品中,自覺地表現(xiàn)出文學作品的社會功用。司馬遷的《史記》,就是一部活生生地傳達孔子“詩可以怨”的思想的不朽著作。《史記》中人物形象所具備的悲劇英雄主義色彩,也正是司馬遷本人的思想旨歸。他通過對這些悲劇英雄的濃墨重彩的刻畫,從而將“詩可以怨”的思想發(fā)揮到了一個新的極致。
詩可以怨;社會功能;司馬遷;史記;悲劇英雄主義色彩
作為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思想是深刻的,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就如《古蘭經(jīng)》是阿拉伯世界的第一準則一樣,孔子所提出的主張,很多都成了后世的行為準則,歷代以來,直到有清一朝,他的有些思想、地位比當時的法律條文還要高。毫無疑意,他的主張很好地解決了人和人以及任何社會之間的關(guān)系。就憑這一點,就可以永垂不朽了??鬃拥乃枷胫饕畜w現(xiàn)在《論語》和《禮記》兩本書里面,尤以《論語》一書為最。宋朝的開國元勛趙普曾經(jīng)說過,半部《論語》就可以治理好天下。從今天看來,趙普的言論似乎有一點點夸張之嫌,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位孔圣人的理論,為后世統(tǒng)治者建立了更適合其發(fā)展和運用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在政治、社會、倫理、思想以及文學、美學等領(lǐng)域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中國的整個封建社會,上下兩千余年,前后數(shù)十個朝代,都處于孔子思想的統(tǒng)治之下,而且,他的思想深入到了人們的骨子里頭,人們會自覺運用孔子的理論來維護自己,同時,也會自覺維護孔子的思想,由此可見,這種影響是互動的,雙重的,可以這樣說,只要有華夏文化存在的地方,就會有孔子的思想。
孔子對于文學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他提出的文學理論“興觀群怨”中。他在《論語·陽貨》中提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彼^“興”,即“興于詩,立于禮”(《論語·泰伯》)的“興”,按照包咸的說法,就是“修身當先學詩”。可以這樣說,孔子所謂的“詩可以興”,指的就是文學在修身養(yǎng)性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所謂“觀“,鄭玄認為是“觀風俗之盛衰”,朱熹進一步解釋“考見得失”,孔子認為,文學對于一個人來說,是有一定的認識作用的。所謂“群”,孔安國解釋為“群居相切磋”,也就是說,文學可以促進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思想交流和心理溝通,并通過這種溝通,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更進一步加深,人和人之間的關(guān)系更加密切更加融洽。至于“怨”,就是“怨刺上政”(孔安國語),也就是對社會現(xiàn)象的批判,對統(tǒng)治者的怨刺,對自己社會理想的表達,以及對個人處境的怨嘆。
孔子的“興觀群怨”思想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是他對《尚書·堯典》中“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堯帝的“詩言志”思想指出了文學的社會公用,孔子尊堯帝為古之圣王,他進一步發(fā)展了堯帝的思想,指出了文學的政教作用和現(xiàn)實意義,這是孔子對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理論的一項重要貢獻,在中國封建社會文學和文學理論的長期發(fā)展中,產(chǎn)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后世的作家和文學理論家常常用它作為反對文學脫離社會現(xiàn)實或缺乏積極的社會內(nèi)容的有力武器。尤其是“詩可以怨”的思想成為我國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大主流,是我國古典文學批判現(xiàn)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后世的許多文人,從“詩可以怨”中反觀自己作為文人的良知,并將其作為自己文學創(chuàng)作的準繩,自覺地承擔起了批判社會不良現(xiàn)象、為老百姓大聲疾呼的歷史重任。
下面,我們以《史記》為例,談談“詩可以怨”思想在后世文學中的具體體現(xiàn)。
《史記》號稱“無韻之《離騷》”(魯迅語),讀這部鴻篇巨作,很容易就讓人想起《離騷》這篇絕世之作來。屈原在《離騷》中慷慨悲歌,情郁于中,聲發(fā)于外,終于成就了這部萬世之經(jīng)典。《史記》也是如此,它繼承了《離騷》的怨憤刺諷,與其說《史記》是一部記敘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正典,還不如說它是一首充滿悲劇色彩的抒情長詩?!妒酚洝返谋瘎⌒?,幾乎貫穿于全書一百多篇文字中,每一篇就是詩歌的一個段落。這首卓越超凡的悲情詩,洋洋灑灑,動人心弦,催人淚下。司馬遷幽厚的怨憤,深刻的情感,均輸注在這五十多萬文字中。下文中,筆者將重點從項羽和李廣的悲劇性結(jié)局談談《史記》的抒情色彩。
毋庸置疑,項羽和李廣都是頂天立地的英雄。項羽天生神力,拔山舉鼎,力敵萬人。小時候,叔父項梁教他書,不成,認為“書足以記名姓而已”;教他劍法,又不成,認為“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史記·項羽本紀》語)。項梁看他志向遠大就教他兵法,可他學了一段時間,又不學了。一次,他見到秦始皇出巡,儀仗威嚴,聲勢浩大,于是就產(chǎn)生了取秦皇而代之的豪情偉志。隨后,他和項梁誅殺會稽太守,舉兵起義,一路降英布,破章邯,滅秦室,都彭城,朝諸侯,大小幾十戰(zhàn),未嘗敗北,可謂一代戰(zhàn)神。李廣熟讀兵書,深諳兵法,英勇善戰(zhàn),愛護士兵,深得部眾敬仰。他鎮(zhèn)守邊關(guān)十多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保江山寧定,素有“龍城飛將”的美譽。這兩位大英雄,雖然都氣若驚雷,振聾發(fā)聵,可是,他們的結(jié)局卻又如此慘淡。項羽垓下一戰(zhàn),四面楚歌,最后別姬贈馬,自刎烏江。李廣戍衛(wèi)邊疆,功不可沒,但因戰(zhàn)場迷路,貽誤軍機,被大將軍衛(wèi)青參奏,最終因不忍對刀筆吏,自剄而亡,令人扼腕。后人有詩句嘆曰:“衛(wèi)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shù)奇”。
魯迅說,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確實如此。項羽和李廣,都是馳騁疆場、千里殺敵、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是人們心目中璀璨的明珠,然而,他們的結(jié)局卻又那么黯淡,使人不由得心生悲慨,感嘆萬千。
項羽和李廣的悲劇,項羽歸結(jié)為“天命”,李廣歸結(jié)為“數(shù)奇”,都沒有說到重點,事實上,這是他們性格的悲劇,只要性格不改,這種悲劇就無可避免。他們都豪邁慷慨,心胸坦蕩,談笑風生,雄姿英發(fā);他們都仁厚衷腸,愛兵如子,深得部下尊敬;他們也都熱愛名節(jié),不拘小利,不工心計,在政治旋渦中剛勁秉直,奮其私智,不知通變。在戰(zhàn)場上,他們是人們心目中的戰(zhàn)神,是后世軍人的楷范,但是,由于他們自身的性格弱點,在爾虞我詐的政治斗爭中,任性使氣的他們卻又如玉石一般不堪一擊,敗下陣來,落得個凄慘收場!
《項羽本紀》和《李將軍列傳》都是《史記》中的經(jīng)典之作,項羽和李廣這兩位大英雄的身上,也寄托了司馬遷太多的心血與感情。其實,司馬遷在記敘項羽和李廣的英雄事跡的同時,也是在訴說自己屈辱憂憤的衷腸。如此酣暢淋漓的文字,讀來令人汗發(fā)沾衣,淚下如雨,如果沒有深厚的感情和雄健的筆力,是不可能寫得出來的。司馬遷極力推崇這兩位大英雄,就是出自他對男性精神的推崇和對不平命運的抗訴!
司馬遷才冠天下,學博海內(nèi),夙有“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傳之其人”的宏愿。自父親司馬談去世后,年僅二十八歲的他就繼任了太史令一職,并開始了這部煌煌大作的編撰。然而,在李陵事件中,他因給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觸怒了漢武帝,被下獄羈押,最后處以腐刑。他的悲劇性人生,自此也展開了卷幅。他在《報任安書》中寫道:“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guān)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發(fā)、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在司馬遷看來,腐刑是最不能接受的。他在這篇書信的最后寫道:“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由此可見其心理上承受的無比痛苦。這種命運的劇變,讓他飽嘗了生活的苦難,使他倍加為命運的不公而憤慨。因此,無論是項羽還是李廣,甚至屈原,都是他理想中的大男人大英雄的形象,他們廣博的心,豪壯的氣,深厚的情,精誠的義,都分別從某些角度代表了司馬遷的審美趨向,都不可避免地烙印上了司馬遷本人的悲情憤慨。在他們的事跡里,到處可以找到司馬遷自己的影子。從這種意義上來講,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的刻畫,都是司馬遷受恥辱之后對偉男子的極力推崇與渴望的具體體現(xiàn),是司馬遷積郁情感的淋漓宣泄。由于這些人的人生經(jīng)歷和最后結(jié)局都與司馬遷有著極大的相似性,都充滿了奇?zhèn)ヅc敗亡、輝煌與黯淡的傳奇悲劇色彩,所以,司馬遷有意無意中在他們身上傾注了更多的情感和筆墨。
在《史記》中,司馬遷濃墨重彩地刻畫了一系列具有悲劇色彩的英雄人物,在這些英雄人物的身上,寄托了司馬遷太多的人生感慨和志趣追求,英雄人物的悲劇,正是司馬遷本人悲劇的投影與反射,這是司馬遷對孔子“詩可以怨“思想的忠實踐行的結(jié)果??鬃印痹娍梢栽埂暗奈膶W思想對后世文學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1]司馬遷.史記[M].上海:中華書局,1982.
[2]朱熹注.四書章句集注[M].上海:中華書局,1983.
I206
A
1006-5342(2011)08-0039-02
2011-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