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剛
(佳木斯大學公共外語教研部,黑龍江佳木斯154007)
在傳統(tǒng)英語教學模式下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策略*
楊立剛
(佳木斯大學公共外語教研部,黑龍江佳木斯154007)
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就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本文以改革傳統(tǒng)英語教學模式為出發(fā)點,探討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提出相關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
自主學習;英語教學;教學策略
當前,我國的大學外語教學方法的改革可以用“風起云涌”來形容,盡管提出了一系列“名目繁多”的方法與流派,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中國大學外語教學多年來的所謂“投入大,產出少”,“啞巴英語”等多種弊病是因為采用了傳統(tǒng)外語教學方法與模式,似乎我們只要采用“交際法”等現代的外語教學法,我國的大學外語就會面貌一新,中國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就會上一個檔次,中國的大學外語教學局面就會大大改觀。是否真如許多人所愿呢?筆者認為:未必盡然。筆者承認國外的一些教學法有其獨特之處,但并不完全適用于我國,其原因如下:
一是由我國的外語教學現狀所決定。我國仍然是一個不發(fā)達的國家,總人口中大多數生活在經濟不發(fā)達、教育水平較低的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而來自這些地區(qū)的學生從小接觸外語就是在傳統(tǒng)外語教學模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想想要在短時間內就改變他們的學習習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合實際的。
二是文化背景與人文氣質與西方的不同。西方人個性張揚,個體意識強,而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謙虛、內斂的一個民族,孩子從小就接受了這種教育,因此很多學生不善于用外語口語表達,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學生在讀寫方面較強,而在聽說方面較弱的一個原因。
三是學生所處的學習環(huán)境及可借助的學習條件也與外國的學習者有許多區(qū)別。我國經濟不發(fā)達,在教學方面投入較少,無論從師資還是教學設施硬件條件都不如西方發(fā)達國家,直接機械照搬國外的學習經驗是不夠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行不通的。這些就決定了我們不可能照抄照搬西方的外語教學法,而應在傳統(tǒng)外語教學模式下,對傳統(tǒng)外語教學方法與模式進行揚棄,尋找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適合當前辦學條件,能迅速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外語教學之路。況且大學外語教學乃至其他各科教學并不是以掌握已有的知識為唯一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
自主學習是指不依賴于他人的獨立學習,具有能動性、有效性,相對獨立性。自主學習能力則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它包括對學習目標的分析能力、資料與信息的查詢能力、學習策略的調整能力、自主學習過程中的抗干擾能力、自主學習的評價能力。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不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能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探求知識、敢于質疑問難、個性充分發(fā)展的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不是放任自流的學習,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離不開教師指導這一外部條件;作為一種學習活動,學生的自主學習也不可能完全游離于教師的指導之外,學生的自主學習既需要自我意識的學習動機,一定的學習策略和意志控制的內部條件,也需要教師指導的外部條件。
本世紀50年代以來,以斯金納為代表的操作行為主義學派和以美國華盛頓城市大學齊莫曼教授為首的一批心理學家在廣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自主學習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逐步建構起了一套頗具特色的自主學習理論(龐維國,1999)。從不同研究者的闡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相同之處:自主學習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jiān)控的學習。它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自己確定的學習內容;
(2)自己制定學習計劃和設計自我檢驗標準;
(3)自己選擇和調整自主學習策略;
(4)自我監(jiān)控和自我激勵。
在傳統(tǒng)英語教學模式下,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宏觀層面上講,就是要構建一種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及學習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核心的教學過程;從微觀層面上講,教師要從學習興趣、動機、學習策略、總體學習目標和階段性學習目標的確立等方面入手來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激勵學生,如有可能應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培養(yǎng)計劃。如何對傳統(tǒng)外語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筆者認為一個較好的自主學習教學策略必須回答如下五個問題:1)如何激勵學生自主學習;2)如何使學生做到對學習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反應;3)如何幫助學生來實現自己的學習目標;4)如何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降低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5)如何使學生逐步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由此,我們研究出了“六步自主學習模式”。
第一步:學習目標的確定。教師應該將每一學期乃至每一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難點交給學生。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確定適合本人的學習步驟和目標。
第二步:預習。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在課外通讀全文,了解課文內容,利用字典及其他相關資料和工具,對單詞、短語、習語以及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查找,思考課后閱讀理解問題或提出不理解問題。
第三步:課堂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興趣導入,然后將適合本課內容的學習方法教授給學生,逐步幫助學生形成適合本人的自主學習方法。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能夠自提問題,自我回答。
第四步:課后復習。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閱讀與課文相關或類似的文章;背誦課文和閱讀材料過程所遇到的美文佳句;查有關資料。
第五步:自我操練。通過相關的閱讀練習和語法習題,有效地消化吸收對文章材料的語言結構;寫有關習作;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外語水平和興趣,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指導學生進行聽、說、寫的操練。
第六步:自我監(jiān)控。教師應根據學生在聽、說、寫、譯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幫助學生制定自我檢驗的內容、方法和步驟。同時,根據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檢驗方法,以適應學生自學能力的變化。
根據大學生自控能力較強的特點,在學習過程中,老師要起到組織、引導、鼓勵的作用,使學生真正做到思維上的自主學習。
1.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意識。按照克拉申的外語教學理論,外語教學時應該盡量向學生提出可理解的語言輸入,為學生習得語言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的環(huán)境,教師應使用一切手段來增加語言輸入的可理解性(何廣鏗,2002)。在學習過程中,老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習興趣,利用中外文化差異并借助靈活的教法及評價語言激發(fā)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培養(yǎng)自主學習意識。激起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因。作為教師要刻苦鉆研教材,依據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要巧設問題,促進思考,使學生產生探索的興趣;還可以通過操作訓練,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讓他們體驗學習的樂趣。當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時,就會有力求掌握知識的欲望,思維深刻,想象活躍,記憶牢固,情緒愉快,能夠最佳接受學習信息。學習興趣一旦被激發(fā),其潛能便會得到開發(fā),主體性更好地得到發(fā)揮。
2.充分實踐,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由于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習程度也有所不同?!傲健弊灾鲗W習模式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要求,這樣既面向了全體,也使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發(fā)展。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學習實踐中不斷提高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思考,自我控制的能力,使學習成為自覺行為,成為一種自然的力量,才能達到好的學習效果。
3.改進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方法,指導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必須在教學中改進教學方法,指導學生不斷改進學習方法和策略。要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可以采用如下五個方面調整課堂教學:(1)注重在不同語境下的語言操練。(2)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促進語言和思維的協(xié)調性。(3)精心設計課堂提問。(4)適時的指導和總結,使學生自覺的運用科學的、適合自身的方法學習。(5)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
4.注重對各方面教學反饋信息的分析和研究。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在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的各種信息交流的過程,其中即包括正向交流信息:知識信息和情感信息,又包括負向信息,即各種干擾信息:教學環(huán)境噪音強弱、教室光線的明暗、教學設備使用過程中非正常事故、甚至教師和學生服飾和發(fā)型的改變都會成為引起學生無意注意的干擾信息。因此,教師對每一節(jié)的教學必須進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使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思想和智慧,提升教學水平,教學反思是解決教學問題為基本方式,是推動教學水平不斷提高的強大動力。此外,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學過程監(jiān)控的最為有效的方法,而書寫教學日志是教學反思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教學日志是對課堂教學真實反映,是教師對自己教學思想變化、教學策略的改變的客觀記錄。長期撰寫教學日志有利于教師對自身教學風格和學生學習風格的分析和認識,是對自我改變和超越,是一種促進自己專業(yè)發(fā)展的強有力的工具,最終成為教學智慧的源泉。
實踐證明,自主學習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與學活動中各要素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結構形式。在學習活動中,教學模式制約著自主學習內容、自主學習的策略、自主學習的活動形式、自主學習的效率。教學模式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起著重要作用。
[1]龐維國.自主學習理論的新進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3).
[2]何廣鏗.英語教學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Fraida Dubin,Elite Olshtain.Course Desig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6]Stern H 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7]Joy M.Reid.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Classroom[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8]Jack C.Richards,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9]Tricia Hedge.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011-04-11
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1512161)
楊立剛(1971-),男,黑龍江佳木斯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