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與傳播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課堂教學偶發(fā)事件是指與課堂教學計劃、教學目的無關,出乎教師意料突然發(fā)生的,直接影響和干擾正常教學秩序的教學事件。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對教學設備的依賴性較大,教學中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即使教師在課前進行了精心的準備,由于課堂教學的情境性和生成性,師生合作探究過程中的教學方法的不確定性,學生能力水平參差不齊,課堂偶發(fā)事件的出現仍然難以避免。這些偶發(fā)事件對教學活動無疑是一種強烈的沖擊,處理不當將加劇事態(tài)的發(fā)展,產生嚴重的后果,如果處理得當,有利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對學生是一種良好的教育。
信息技術課堂偶發(fā)事件除具有一般課堂教學偶發(fā)事件的突發(fā)性、偶發(fā)性、兩極性、緊迫性等特點外還呈現出以下新的特點。
(1)多發(fā)性。由于教學環(huán)境中計算機設備的不穩(wěn)定性,信息技術課堂的偶發(fā)事件頻繁發(fā)生。
(2)新穎性。即它是課堂教學中一種無關的新異刺激,干擾或破壞課堂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
(3)挑戰(zhàn)性。教師的權威受到挑戰(zhàn),出現師不如生的難堪局面。
雖然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偶發(fā)事件的表現形式各不相同,但依據偶發(fā)事件的起因,可將信息技術課堂的偶發(fā)事件分為兩類:一類是由教學系統(tǒng)的外部因素所引起(教學環(huán)境、教學設備),一類是由教學系統(tǒng)的內部因素(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所引起,如:教師的失誤,學生的惡作劇,學習內容過難等。具體來說,常見的有以下幾種類型。
教室外界環(huán)境和內部環(huán)境的變化對課堂教學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比如:外界的噪音,天氣的突變,教師學生的手機鈴聲,教師或學生接打電話等。這些事件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使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受到影響,引起偶發(fā)事件。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需要在以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中實施,對教學設備的依賴程度較高。由于教學設備潛在故障的不可預測性,在教學信息傳遞、交流和探索的過程中,難免會發(fā)生斷網,計算機系統(tǒng)軟、硬件的故障問題,程序錯誤、病毒等偶發(fā)事件,并且有些問題是一時難以解決的,這些偶發(fā)事件一旦出現往往會令師生都手忙腳亂,更會影響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例如:學校有一段時間經常突然停電,造成學生完成的任務還未來得及保存,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這些因素要求信息技術教師要有較好的課堂調控能力。
這類偶發(fā)事件主要是由教師在課堂上出現講解錯誤、操作失誤等引起的。例如:信息技術教師在進行算法與程序設計教學時,由于一時疏忽算法書寫錯誤,導致上機運行與事先的講授并不一致,甚至相去甚遠,類似這樣的失誤難免會引起課堂的騷動。
課堂教學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形,由于有的教師口齒不清,表達能力不強;或者由于教師對某些教學內容準備不充分、講解不到位,導致學生聽不明白,學生出現認知困惑。
由于主體之間在認識水平、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個性愛好等方面的差異,在密切的教學交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導致觀念、認識上的差異,導致課堂教學的預設出現偏差。學生是活生生的學習個體,他們也同樣在不斷地接收各種有意義的信息,教師難以對他們的經驗水平、知識結構方面進行充分的預設,教學充滿了挑戰(zhàn)性和不可確定性。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更新速度快,新的軟件、硬件、思想不斷涌現,教師絕不是某一知識的權威。因此,有時課堂上出現學生知道而教師不知道、教師這么認為學生卻那么認為的情況。
包括:(1)心不在焉型。由于某些學生不注意聽講,或者由于注視屏幕時間過長,學生聽得倦怠,或者由于學生自制能力差,教師在臺上講課,學生在下邊打瞌睡、做小動作。這時教師若提問,他們往往會答非所問,甚至引得同學哄堂大笑。(2)強出風頭型。在教師講課時,故意提出一些不該提的問題,有意為難教師,或在回答問題時,離題萬里不著邊際。(3)惡作劇型。有的學生對教師的某些做法不滿或抱有成見,在課堂上伺機發(fā)難,故意搗亂。(4)矛盾糾紛型。學生之間偶爾發(fā)生的小摩擦,演化成爭吵、謾罵、打架等激烈糾紛。
偶發(fā)事件的處理是一件復雜的、自由度較大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需要教師運用教學機智,根據本學科的特點,依據教學內容和自己的教學經驗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巧妙的將偶發(fā)事件融入到自己的教學中,讓偶發(fā)事件變?yōu)榻虒W的契機,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
如果是大面積的問題,處理這類事件時要求教師:一要暫停講課,先穩(wěn)定學生的情緒。二要隨機應變,迅速處理,化險為夷。三要巧妙提出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拉回到教學內容上,縫合接受知識系統(tǒng)中撕開的裂口。例如:有位教師在上“擁有我的計算機”這節(jié)內容時,教師設計了探究式的教學活動“虛擬購機”,讓學生分析購買計算機的需求,然后在網上搜索計算機硬件參數及價格、隨機軟件指標、售后服務情況,然后配置一臺個人計算機。但是課上到一半,突然間教室斷電了,教室一片嘩然,先是騷動,繼而起哄。教師預設的活動由于這個突發(fā)事件根本無法開展,怎么辦?教師靈機一動,就勢提出一個問題:“剛才大家都上網了解了個人計算機的一些主要組成部件,由于停電,我們沒有辦法在網上“買到”相應的部件,無法裝配一臺個人計算機,但老師這里有一臺舊計算機,大家想不想看看這些部件是什么樣子,是如何裝配到一起的,如何工作的?”這時教師將教室里一臺有問題的計算機主機拆開,給學生展示計算機的組成,學生的注意力立即轉移過來,自然地回歸到教學內容上來,師生一起學習計算機的組成。
如果是個別現象,教師需要靈活的加以安排,如:教學中經常出現個別學生計算機系統(tǒng)死機,這時可以讓學生之間共用計算機繼續(xù)學習。這樣做既體現了對每位學生的關注,也不致影響原有的教學進程。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教師在教學中出現失誤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能及時發(fā)現,立即改正當然更好。如果被學生發(fā)現并指出來,教師也不必驚慌失措,更不可認為有損面子而不予理睬或尋找借口進行掩蓋。最好的辦法是當即承認自己的不足或疏忽,坦然面對。這樣,教師既可以化險為夷,又可以引起學生警惕,防止類似錯誤的發(fā)生,也會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賴。教師作為教育行為的執(zhí)行者必須徹底放棄對師道尊嚴的某些狹隘而片面的理解,以寬廣的胸懷面對學生的提問、質疑和異議。例如:一位信息技術教師在給學生講解IP地址的組成時,告訴學生IP地址由網絡號和主機號組成,然后用寄信的地址進行類比,說我們的姓名就像主機號,地址就像網絡號,只有這樣我們寄的信才會收到。結果學生突然發(fā)問,我們班有兩個同名同姓的同學,我們怎么知道信是誰的呢?這時教師當即承認自己的疏忽,態(tài)度平和,“的確,寄信的類比有些欠妥,畢竟IP地址和寄信是兩碼事。通過剛才老師不恰當的類比,還有同學們的質疑,我相信同學們對IP地址已經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那么老師現在請同學們思考,你們認為可以和IP地址相類比的事物還有什么呢?”這樣既承認了自己的疏忽,又挽回老師的尊嚴;同時肯定學生的質疑,鼓勵學生的發(fā)展;更為機智的是提出問題,進行頭腦風暴,收集資源,為以后的課堂教學所用。
信息技術教學多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教學中學生因聽不懂教師講解或因不認真聽講而產生疑問,或者教師布置任務不明確不夠清晰,而與鄰座的同學竊竊私語,擾亂課堂秩序。出現這類偶發(fā)事件,教師應該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教學內容太難,則要降低難度,同時也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有彈性的教學任務,各子任務之間相互聯(lián)系,形成循序漸進的梯度,組成一個任務鏈,讓學生踏著任務的階梯去獲得技能、建構知識、形成能力。要堅持科學、適度、適當的原則,避免神化和泛化。
由于學生家庭環(huán)境,曾經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的程度不同,同一年齡層次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的起點是參差不齊的,在學習過程中也會出現分化,這會給教學帶來諸多不便。例如:高一年級的新生因為來自不同的初中,由于初中的信息技術教育水平不同,會造成同班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的起點差異很大。家中有計算機的和家中沒有計算機的學生也往往有一定的差別,這些因素使得教學時要針對學生操作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異設計不同難度和層次的內容,因此,課堂教學很難簡單地按統(tǒng)一的節(jié)奏進行。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立足實踐、注重創(chuàng)造、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課程,再精心的預設也無法預知整個課堂的全部細節(jié)。如果完全按照“預設”進行,結果將無視或忽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課堂因此而機械和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課堂上即時的“生成”,也會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導,出現“放而失度”的現象。因此,教師要合理地處理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預設要有彈性、留有空間,以便在目標實施中能寬容地、開放地納入始料未及的“生成”。恰當地抓住生成的時機和資源,能夠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對學生積極正面的、價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勵、利用;對消極負面的、價值低的“生成”應采取更為機智的方法,讓其思維“歸隊”,回到預設的教學安排上來。
教師在課前備課時對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的取舍,教學速度的快慢及內容的難易和疏密都會有一個大致的安排,然而教學中,常常會有種種因素導致課堂教學無法按預先設計好的節(jié)奏進行。例如:教師要求學生暫停操作,由于每個學生操作的速度、進度不同,部分學生因為沒有完成操作而置教師的講解于不顧,造成課堂教學節(jié)奏的失控,如果下一項操作練習的內容是建立在此次練習的基礎上的話,這種失控還會繼續(xù)下去,教師將無法按計劃的時間進行下一項教學內容。這時就需要教師對預設做適當處理,放慢教學步子,配合生成,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學生異動型偶發(fā)事件是教學中最常見的一種課堂突發(fā)事件,處理這類偶發(fā)事件,要求教師:一要冷靜沉著,不急不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先把偶發(fā)事件的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和最短時間內;二要充分認識和挖掘偶發(fā)事件中包含的積極因素,善于引導,化消極為積極;三要化阻力為動力,把偶發(fā)事件變成磨練學生品質、激發(fā)學生情趣、教育大多數學生的一次機會;四要注意態(tài)度嚴肅柔和,切忌遇事怒火中燒、粗暴對待。
上機時,學生做與學習無關的事,大多是他們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具體的學習任務。例如:一位新教師突然面臨領導來聽隨堂課,個別學生在課堂上斷開控制系統(tǒng)用QQ聊天,故意搗亂課堂。教師趁機布置探究任務,讓大家圍繞問題探究,然后共享資源。在共享資源時,有的小組出現了問題,教師趁機引導學生學會利用QQ開展協(xié)作學習,共享資源,并教育學生要合理地利用技術工具支持學習。剛才聊天的幾位學生積極地幫助大家申請QQ號,教大家軟件的使用方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
信息技術課上長時間盯著屏幕,學生難免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開小差等現象,教師可視情況用語言、眼神、手勢等作暗示。當學生精神疲勞無法集中精力學習時,教師可暫時停下來,讓學生閉目養(yǎng)神休息幾分鐘,或做做小游戲,或唱上一支歌,或看一段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待學生精力恢復注意力集中時再講課,效率會大大提高。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學的技巧并不在于預見得到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判斷,巧妙地在學生的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信息技術是一門涉及面很廣的工具性學科,這就決定了信息技術課的內容是豐富而復雜的,各種偶發(fā)事件都是在所難免的,在處理過程中,方法只是個形式,關鍵還是要看教師自身的能力和素質。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學習各種先進教學理論,掌握先進的技術與教學手段,合理選用并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只要教師具有良好的專業(yè)素質,有寬闊的胸懷,有較高的駕馭課堂的能力,處理信息技術課堂偶發(fā)事件自然便會得心應手。
[1]許高厚.課堂教學技藝[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217-225.
[2]李耀新.課堂教學的組織與管理[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206.
[3]李勁松.有效的課堂管理[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88-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