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麗
(陜西省南鄭縣協稅鎮(zhèn)中心小學)
淺談“留守兒童”的教育
◆張海麗
(陜西省南鄭縣協稅鎮(zhèn)中心小學)
留守兒童多處在“城鄉(xiāng)結合部”,拿我校來講,生源來自周邊11個村組,全校有6個年級,13個班,班班都有留守兒童。而“留守兒童不好管教”也不是子虛烏有,俗話說:“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這個比喻雖然有點夸張,但也不是全無道理。父母不在身邊,爺爺奶奶溺愛,過多縱容,使這部分孩子行為上完全不受約束,思想上的發(fā)展變化也無人問津。起初,我在班里“約法三章”,制定出一整套班紀班規(guī):哪些事是該做的,哪些事不該做,為什么?原本以為這樣一來就能很快進入狀態(tài),使每個學生都能融入到班集體中。可事情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總有一小部分學生做不到。低年級學生因為年齡小,缺乏自我約束的能力,認知達不到一定高度。在這樣一個年齡段上,最需要有人從旁協助、指教,幫助他們認識不足,改正缺點,養(yǎng)成良好生活、學習習慣。在學校里老師會及時指導,在家庭中同樣需要家長的監(jiān)督。但因為留守兒童一般是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帶,他們除了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外,還要忙于耕作,加之身體、年齡、文化程度方面因素的制約,根本顧不上太多。孩子生活單調:作業(yè)、電視,電視、作業(yè),大點兒的還偷偷去網吧、游戲廳,置作業(yè)不顧,安全也成了一大隱患。在學校里老師監(jiān)管,出了校門老師憂慮,總要想方設法保一方平安,責任重大,怎能視同兒戲?“安全”二字也就成了我們班主任的“口頭禪”。這個時候,就得轉變角色,把校外安全教育落實到人,以村組、左鄰右舍為單位,指派專門負責安全的信息員和老師保持聯系,每天放學前10分鐘講安全,和科任老師齊抓共管,次日上早操前清點班上的人數,看看有沒有缺席,如果有就立刻和家長取得聯系,詢問學生未到校的原因后方可放心。
在詳細掌握班級學生到校情況的基礎上,具體了解每一個留守兒童的家庭基本情況、生活習慣、學習情況、心理活動等,并做細致記錄。因為只有深入留守兒童中間,才能找到問題所在。比如,我們班一位成績一向還不錯的同學,有一段時間中午到校很遲,基本上每天都是她最后一個進教室,前腳進教室后腳鈴就響了,有一次她還遲到了,但這位同學每天早上都能按時到校。于是,我就找她了解情況。原來,她每天中午要等爺爺奶奶吃完飯刷碗洗鍋,而每天中午吃飯時間又比較晚,所以中午上學常常是爭分奪秒。知道了這個情況后,我就從側面了解了一下,在確定只是生活習慣,并沒有其他問題后,主動與照顧她的爺爺溝通,商量把午飯時間稍微提前一點,并在班上表揚她是個能干的“小大人”,很快她就又能按時到校,學習勁頭也比以前更足了。
在對學生衣食住行各方面無微不至照顧的同時,更不能忽視了他們的精神生活。主動找每個同學聊天,課下講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一起討論,平時不擺兇巴巴的面孔,不做冷面裁判員,而做熱情欣賞者。像朋友一樣和顏悅色相處,只要他們有什么問題都可以來找我一起商量,他們也很愿意和我聊天。在聊天中我掌握了一手管用的材料,結合家訪,這樣便有了每個學生的詳細資料,最后再加以分類整理。我把班上的留守兒童分為三大類:(1)過分外向型,特別調皮;(2)過分內向型,默不作聲;(3)時而外向時而內向的學生。針對每一類學生易出現的問題對癥下藥,例如特別調皮的學生聰明、好動,愛大呼小叫,做鬼臉出洋相惡作劇,歸根結底是期望引人注意,得到重視,這也是他們內心感到孤獨,缺少關愛的一種表現;而默不作聲者,或多或少有些膽小、自卑,這是他們缺乏安全感,將自己禁錮在內心世界——他們認為安全的范圍,而對外界關上了門;第三類學生是最普遍的,這類學生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問題,時而外向時而內向完全取決于他們的心情。一旦老師表揚了他,就開心一整天,自然活躍;如果老師批評了他,就會不高興,沒精打采像丟了魂似的。
首先,針對這三類學生的特點,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第一類學生從言語、舉止上多鼓勵他們,愛表現的學生,多創(chuàng)設情境讓他們自由發(fā)揮,表揚方式可以直接一些:“你今天真棒!”“雖然答錯了,但你能思考這個問題并大膽發(fā)言,你很有勇氣!”“你的表情太豐富了,以后一定是個表演藝術家!”等等,他們最需要的就是這種肯定,但表揚后應對錯誤行為進行委婉地批評,絕不縱容;第二類學生,則從書面上多與他們溝通,因為過分直接卻空洞的贊揚可能使他們敏感而脆弱的神經反而受到傷害,適得其反。對待他們,更要多一些細心,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真誠。比如,我班一位同學,有次我布置作業(yè)時他走神了,結果交上來的生字作業(yè)多抄了一課,我就利用這個機會在他的作業(yè)本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我知道你比別人多一份努力,一定會開出最美的花,收獲最飽滿的果實!”果然,在這以后,這位平日默不作聲,成績平平的學生,一躍成為班里進步最快的學生。贊美的語言誰都會講,但是講得好不好,就要看你的真誠有多少,你用的心思有多少。
其次,強調精神力量,鼓勵學生與家長之間多通信,少打電話。寫信是一種精神交流,而電話則更傾向于數字信息的傳遞,聲音沒有延續(xù)性,一旦過去就不好保存,而且因為條件限制,也不好實現。但信件只要妥善保管,是可以長時間留存的,而且想再看打開就可以。文字因為它的特殊性,使大腦可以有豐富、廣闊的想象空間,是心靈雞湯。它比電話更有人情味,更能讓人感覺到溫暖,也更真實,這也是文字的特殊力量??紤]到父母工作可能比較忙,學生也多以學業(yè)為主,通信周期不用過于頻繁,兩周甚至時間更久一點。其實時間的長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堅持,能夠持之以恒,直到與孩子見面,這也是一種精神力量。我早些年因為進修,與自己的孩子兩地相隔,就是主要以信件來維系和增加這份親情的,那個時候雖然也有電話,但我們只有在重大關鍵時候才通電話,兩年分別的漫長時光,這份思念與牽掛就憑借鴻書千里相傳,每每在收到信的時候,自己和孩子像是可以親手觸摸到似的,就感覺親情關愛沒有被時間和距離沖淡,反被牽得更緊,拉得更近。
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不應只注重在物質層面上,與他們的溝通也不應該停留在快速、便捷卻冰冷的通訊方式上,而是返璞歸真的心靈溝通與一封封親人之間相互訴說的家書上。它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不計較措辭的優(yōu)美,哪怕只是講述一日三餐,說說想念,但它卻是簡單又深刻的,它教會孩子們怎樣做人,怎樣學習。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更不是流于形式,而是行動的付出,不是只言片語或籠統的幾句話就可以概括的,它需要社會的關愛機制,需要的是一顆擁有慈母般的心去滋潤養(yǎng)育。因為時下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fā)展,將會有更多的社會主義建設大軍投入到祖國建設的各行各業(yè),還會有更多的留守兒童,這就需要教師與家長、學校與社會的共同努力,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開辟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