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鵬
目前,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出現(xiàn)了某些偏向:或片面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而架空了教學內(nèi)容,或過分強調教育功能而上成班會課,或過分強化人文性而使教學內(nèi)容空洞無物……為何會出現(xiàn)這些弊端呢?筆者以為,主要是有些老師不懂得什么樣的語文課才是一堂好課。
那么好的語文課應是怎樣的呢?
教學目標可確定為: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加強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提高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訓練學生對古代詩詞的鑒賞能力等等。教師在課前明確目標后,要進一步考慮:學生如何去學才能達到這一目標?這就要求老師的教學目標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位老師在講《赤壁賦》(廣東版必修2)的第一節(jié)課時,先讓學生粗讀一遍課文,然后提出一個問題——文章的景、情、理的關系如何?試問,學生連最基本的內(nèi)容都還不了解的情況下,如何去談景、情、理的關系呢?可見,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的設置是違背了一個中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這樣的教學目標能否實現(xiàn)就可想而知了。另外,確定教學目標的另一依據(jù)是課文本身的特點。如:詩歌的教學目標可確定為“在誦讀中提高學生的品味鑒賞能力”,散文的教學目標可確定為“提高學生的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總之,教師所定的教學目標必須是具體而科學的,要符合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guī)律,要符合學生的知識能力儲備的實際和教材的特點,設計出使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案。
語文課必須開展探究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去學習語文,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如,上一堂“詩詞鑒賞”專題練習課,可先讓學生讀詩詞;然后給出錯誤的答案,讓學生打分且說明理由;再給出正確答案加以探究,理解其為何正確。這樣,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便能很好地鑒賞詩詞了。再如,寫作教學可提前一周布置題目,讓學生到圖書館或學過的內(nèi)容中去尋找資料,并不斷探究、整合,這樣就能增強學生的閱讀面,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去學習寫作,做到厚積薄發(fā)。如此訓練作文,比提前一天或當堂布置豈不高明?總之,不管是課文教學還是專題教學,老師都要有探究教學意識,并認真思考,設計出能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思路,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素養(yǎng)。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在設疑導思、質疑問難過程中,要緊貼著語言的“地面”行走,切忌拋離文本或提出大而空的問題。否則,將會使語文課堂走向空洞和虛無。如《窗》(廣東版必修2)的第一段可以設置一系列的問題:“該段主要寫什么?”(窗外春天的景色)“這景色的特點是什么?”(太賤了)“為何說景色太賤了?”(陽光太多,風懶洋洋,鳥語瑣碎而單?。斑@種景色和題目《窗》有何關系?”(只有經(jīng)過窗的取舍和切割,陽光才顯得明亮,風才有生氣,鳥語才更動人)“開頭第一句有何作用?”(用 “春天”引出“窗”這個話題)“最后一句又寫什么?”(窗的形象)“整段文字是從哪些方面寫窗子?”(形象和作用)。這樣,教師就能夠一步一步地啟發(fā)、引導學生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興趣盎然,思維活躍;同時,也使師生之間充分交流,體現(xiàn)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雙邊”教學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币虼耍谥匾曊Z文素養(yǎng)教學的同時,也應加強德育滲透,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筆者在《我的母親》(廣東版必修2)的教學中,采用了真情講述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德育滲透。具體操作:筆者事先講述了自己母親的故事,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然后帶領學生回憶、講述母親的故事。同學們爭先恐后真情講述,深深地打動了周圍同學的心,使得周圍的同學也在一邊感慨??梢?,學生已被老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景深深吸引了,情商得到了發(fā)掘,靈魂得到了陶冶,感人至深!當然,學習興趣也從中得到了提高。課后總結發(fā)現(xiàn):這節(jié)課不但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也是一節(jié)生動的情感教育課,增強了同學們熱愛母親的情感。因此,一堂有活力的語文課,它應該是“學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經(jīng)歷”,充滿個人體驗。這樣的語文課堂使學生的心靈得以交流、撞擊、放飛,得到生命的滿足,找到生命的意義。